顯示包含「鳳鳥石脊」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鳳鳥石脊」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2022/11/04

天門羅漢

敝野客入山野營動輒半旬一週,要是天文台預報沒有連續好幾天比較穩定的天氣,就寧可不出發了。近期就是這樣,天無多日晴。於是不常入山,卻改為頻密即興爬山,一天的上下,替代旬日的入出。

本區之美,除了處處臨海、而游之不完,尤在於多山、而爬之不盡。但是並非每一座山都那麼誘人登臨,多半也就不過爾爾,既不很高,景觀也並非特別優美。唯獨那爛頭小島上的鳳凰一山確實出眾。此山高近千米,已然鶴立雞群,巋然兀立,遠觀巍峨雄偉,近看嶙峋崢嶸。而其山區也不太小,險峻和深邃的地貌多型多樣,層出不窮的峭崖危石俯仰可觀,這些鬼斧神工的自然奇景就是能夠引人入勝,叫人嚮往,讓人驚嘆,耐人尋味。

那一天又去尋味登鳳凰,還是三十多度的炙人高溫。由嶼南道啟步,經塘福懲教所,由跨過引水道一處洩溢口(標示Washout No.17左牙)側的極短混凝土窄車道引入,一走到頭,覓得蹊徑就鑽行上山;爬的茶壺嘴脊,攀南天門,然後下去天窗石,回頭再登巔頂謁鳳凰。完了速降500米到昂坪,使用現代化新型公用廁所擦身更衣,然後去候車往東涌。

儘管暑熱如焚,此行倒也輕鬆,谿谷初段和中段清流充沛,身軀輒熱輒擦,汗衣即洗即穿。大約兩小時之後才看到了南天門東側的崖壁從近處的綠坡冒出來,可還遠著呢!

舉頭仰觀綠坡之巔卻是大片的岩石露頭,而左邊的天際線正是須走的前路,一塊也像壺嘴的奇石就是要翻越的位點。這天際線就是「茶壺嘴脊」的一小段。但是這所謂「茶壺嘴」卻又並非說的此石,而是從南天門遠眺此脊頂端的剪影。

半晌到了這塊「壺嘴石」下方大老遠的林帶,那裏的一棵棵都是美樹,而巉巖起伏的狗牙嶺就從樹冠上冒出來。

不多一會翻上了一塊岩壁,壁上的天空顯得特別灰暗,莫不是要下雨吧。下點小雨沒關係,要來場雷暴可是對付不了!

到了「壺嘴石」前,本欲打它右壁爬上,審視良久,那是陡峭非常而幾無踏腳點,並且下臨無地,於是到左側去看看是否可以從樹林鑽上去。果不其然林深樹密卻真可以通行,不費吹灰也就到了石頂上去了。

一小時後跨過一處沖溝壘成的亂石堆,仰望山岡就在咫尺,離南天門也該不遠了。這時一頂滑翔降傘在山下飛過,那位滑翔者坐在舢舨似的小小艙體內,看似很寫意。猜想此客大抵是要滑到海面上去降落的吧。

幾分鐘之後,走過陡峭的草坡,南天門就到了眼前了。

遠看不過就是一道堆滿亂石的窄峽,兩邊是直削的岩壁,確實可以謂之「門」,穿越應無難處。可是走到「門」前才知並不如想當然的輕易,這「門廊」極陡,而石堆之上不好走,攀上去還得一步一驚心呢。

這「門」前也沒有多大的容足空間,一個大意不留神摔將下去那處深谷,可說必死無疑。

小心翼翼,終於安然爬了上去;「進了門」,再往門外,老半晌之前走過的「茶壺嘴脊」遠眺起來就有點那個意思了,也就是果真看似一個忒短的「壺嘴」,只是光有其嘴而無其壺。

進「門」之後走在了「鳳凰徑」L023節上,時候還早,於是下去一訪附近的「天窗石」。這「石組」所在也是一處險境,並且相當隱蔽,我遍尋不獲,還以為是在山谷對面嶙峋的石叢中,那可就遠了呀,差點就要放棄尋找了,原來卻已然就在眼前。而對面的石叢,原來就是所謂「積木崖」。

看過了「天窗石」,也透過「天窗」觀賞了對面的「積木崖」,心滿意足了,於是匆匆回到鳳凰徑,又登上了鳳凰頂,站到了測量站樁上打了幾張卡。



 

三天之後再登鳳凰。這一回由昂坪啟步,從「法門古道」「中道亭」旁的蹊徑上山,第一目的是登上「羅漢塔」頂。此日天氣不佳,密雲而刮風。唯望午間好轉些許,不至誤我遊程。

由「中道亭」岔入山徑上行不久,便看見一處似是戰時工事的岩石混凝土建築物。也許是個哨崗,用以監視大嶼山和青山、屯門之間的水道吧。房子以岩壁充作後墻,一側附設廁所啥的;房內還有一大塊岩體構成房頂的一部分,詭異地吊掛在那裏,彷彿隨時都有可能墜落似的。房前還有一座半月形的低矮石砌構築物,看似機槍發射台的護牆,向海一側有一孔洞。

在此視野可及赤鱲角機場島的東端,以及對岸海拔583米、儼然一座金字塔的青山。

稍再上行就能俯瞰地塘仔的寶林禪寺、和遠眺高樓叢立的東涌,昂坪的寶蓮禪寺和天壇大佛都到眼底。

爬到這高處,那座突兀的「羅漢塔」彷彿不遠了,可實際還早著呢,尚有一大段岩地好走,就是那所謂「鳳鳥石脊」。這時疾風狂刮不息,涼快倒是有些涼快了,可就吹得非把帽子摘下來不可。

這「鳳鳥石脊」上有一大塊奇石突出岩壁,狀似鳥喙,是謂「鳳鳥石」。至此可是真的趨近「羅漢塔」了。

沒多久終於到了「羅漢塔」西側不遠處。這裏遠景怡人,可以俯瞰山下的昂坪和遠眺港珠澳大橋;而附近環境清幽,了無人跡,堪宜歇息和用餐。此時天上的密雲似有消散的跡象,而強烈的季風卻還在狂刮不止。正琢磨好不好冒這大風登上塔頂,遲疑之中就坐下來吃我的炒飯。

隨見「塔」頂上已然有人登臨,這就給了我間接的鼓舞,看來此險或可一冒。晚一些風勢沒準要緩過來一點點也未可料。飯後先去「滴水岩」和「一樹洞」待上半晌,再回來登「塔」不遲。

去這「滴水岩」也不輕鬆,得賴樹榦攀下一小段直削的岩壁,相當危險,絕對不容大意踩空。

這「滴水岩」的特別之處,是一大片的岩面崩析脫落,形成還不能叫個洞穴的凹陷虛空,從岩縫滲出的細弱地下水、流無可緣,就凌空滴落。只見地面堆滿了長久以來鬆脫掉下的大小邊角銳利的石塊,石面多半都長著苔蘚。我愣要過去喝上半口「滴水」,踩在了看似沒長青苔的一塊石頭上,冷不防秒內出溜,摔了個半倒,未至於仰八叉,卻蹭破了手腕上的老皮,冒出血來了。

凹岩右側的直壁上長著好幾叢密密麻麻的茅膏菜,這是我此前從未見過的巨大群落。近看勺葉上黏著的蟲子似乎並不多,何以就能長得這麼茂盛呢?

嘆賞過這壯觀的「茅膏菜壁」之後,就逕往「羅漢塔」附近的「一樹洞」。這是個寬大而淺的岩洞,看似天然形成;在洞外往裏瞧好像沒啥特別,到洞底往外看倒有一圈優美的景觀。

「一樹洞」前現有小樹兩株,而不是一株。猜想原來只有一棵,後來多長出了一棵;又或者原有的一棵在洞口裏側,因以為名,後來枯死了,而洞名卻叫開了。

拜別「一樹洞」,就要登那「羅漢塔」了。才剛下來的「登塔客」說上邊的風也並不太大,而登「塔」的徑路也不太難,於是決意一試。

從左側「塔」根和崖邊樹叢之間的窄徑走出去,就到了一處似能攀爬的低矮岩壁,滿以為這就是唯一可登之處了,誰知岩壁雖不高,卻是陡直,我的背包太重,兩手十指抓岩不穩的話,一旦滑脫,不死也得折些骨頭!想來想去,還是得把背包擱下,輕身攀上。這可真的成功了。到了「塔」頂,待了一會,四下看看,卻發覺「塔」頂一端另有蹊徑,試著走過去,再走下去,竟爾這才是正途,先前急躁,誤入歧途了。於是匆匆下「塔」,回去背回背包,走這正途再度登上。

不過這雖謂正途,也並非如履平地;雖比先前另闢的蹊徑安全好些,有些段落還是相當危險,因而有前人設置了繩索。這我可是並不使用。

瞬間登上了「塔」頂,難得獨占這若干平方米的「羅漢頭蓋」,連忙拿根藍芽棒來打卡不迭。

這「塔」頂它再奇特沒有了!全是岩體露頭和堆疊的大小岩塊,大抵能夠風化成為碎石的,多半都被風雨送下山崖,除了岩隙裏頭,乾脆留沒有新生的泥土。

難得這時風勢真的略趨緩和,而沒有來客干擾,不免在「塔」頂上勾留良久,觀景不膩。

逗留大半個小時之後方才下「塔」,走「羅漢峽」的「石河」。

原意要走那條根本不打一根樁、不架一塊板的所謂「北天門棧道」,登918米副峰,不想卻又誤入歧途,估摸錯選了也非棧道的「白顎上棧道」吧,沒有經過鳳凰徑,就直截硬闖陡坡到了鳳凰頂。

此時鳳峰上已有一位山客,接著又來一位,竟爾都是韓國人,隨之再來一雙本地年輕男女。看來都不忙著下山呢。敝野客不便「登標打卡」,就特意走下「鳳凰門」,到有稱「凰峰」的副峰去拍兩張通常不會去拍的「神鳳側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