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初,放置室外多時的小盆茅膏菜就含苞待放了。似乎早了些。不過也該是合乎物候的吧,不說地球暖化了嗎,就該按暖化了的生態步伐走!伊「菜々子」哪管你啥季節,反正有蟲子飛來,得以賞味,而鉀、氮、磷吸收充分,氣溫變化的信息接收到了,相關激素分泌了,自然就要長出蓓蕾。
含苞而已,實際還沒綻放,卻在拼命長出新的「勺葉」、和分泌捕蟲「黏露」,久久未讓觀花。涼季畢竟還沒完結,北風時至,蟲子來得不多;可菜々子並不嫌少,照樣欣然哂納。敝客一時也無意主動殺生,捕蟲以供飼,聽其自然罷了。倘使營養不良,不開花以示不滿也是合情合理的吧。
不過我雖不殺小飛蟲,總有飛蟲因我喪命。我要不養活嗜肉的菜々子,小飛蟲就可以肆無忌憚在我這裏自由出沒,而無殺身之虞了。
菜々子捕食小飛蟲固是依循天經地義的「叢林法則」,可伊並非主動以暴力抓捕,卻用自身分泌的「黏露」作陷阱,以靜制動,以智殺愚。而蟲子大抵把晶瑩的「黏露」看成蜜露或者啥的、而飛降勺葉,自投羅網,以致六足四翅全被粘住。
然而菜々子也非位居食物鏈的頂端,也有被蟲子「逆賞味」的時候。有一種狡黠非凡的鱗翅目飛蟲,居然懂得避開那些致命的「黏露」,在菜々子長長的花莖頂端產卵。蟲卵孵化之後,小毛蟲就在花序下方的花莖上啃出一大塊缺損,使之不能支撐蓓蕾而折彎,毛蟲於是安然享用蛋白質含量豐富的新鮮花蕾。初時我沒把這狡黠的毛毛蟲瞧出來,竟爾誤以為是花莖的異常增生,還以為花蕾枯萎是因爲遭到細菌、真菌、或病毒的感染所致。幸而後來無意的昏花一眼突然明察秋毫,僥倖瞅破此中真相,於是仔細檢查,果爾接連逮到了四條體長只有1到3毫米、體徑不過0.15到0.45毫米的小毛蟲。可是已受重創的花莖再也不能復原,四簇花序就這樣報銷了。
為防鱗翅目再來產卵,唯有把菜々子移置室內窗前。如此一來,由於位置受到限制,方位朝北而沒有直射太陽,光照於是不足,儘管用燈補給,畢竟不如陽光和天光,菜々子的勺葉漸漸褪去了原來血紅的主調,換成了好像不那麼好看的青綠色。不過這卻無礙伊賞味「小鮮肉」。
此而後,抽出的花莖倒是不少,花蕾也迅速長得挺飽滿的,但卻就是不肯綻開!總是含苞待放而不放,沒開也就蔫了。我弄不明白,那究是蛋白質或維生素不足,還是得不到充分的光照呢?
光照是無以增補了,只能特意從山裏帶來菜々子應該從未嚐過的白蟻,因為容易捕捉,並且看似肥腴多肉,賣相甚佳。若要挑缺點,就數那副專門用以啃木頭的顎部太大了些。不是冰鮮的白蟻應可算是營養補充劑吧。不得已也,破了殺戒,盼著伊賞味之後早日開花。
氣溫日漸上升,於是也多來了一些小飛蟲。菜々子「吃」得不錯呢。可是壞了!竟爾有中華小家蟻住在了伊根部的空隙裏,光天化日爬到勺葉上去盜取死飛蟲!真有能耐呀,懂得避開所有的黏露,帶著贓物全身而退。嗐!可惜讓我窺破了!對不住嘍,戒律既破,一不殺,二不休,我有空就過去,見一隻,逮一隻;見兩隻,逮一雙;給菜々子作零食。可是伊看來沒有什麼反應,腺毛並不捲曲,若無其事似的。
確實這小家蟻的蟲體也太小了,比白蟻也遠有不如,最多也就只可以作爲零食罷了,不能當個正餐。要大個幾十倍就好,比如某種蠅。
一天伊果真粘住了一隻蠅,但不知道是啥蠅,反正不是常見的蒼蠅,遠沒家蠅大呢,幾天下來也就剩下乾癟的軀殼了。
其後菜々子還是不斷長出了好些花莖和花蕾,可就是一直沒有綻開。明明含苞已然飽滿,眼看翌日就該開了吧,卻竟爾就是耗著愣不開,而且照樣沒開就蔫!也許有些確實是開過了,因我早上沒在敝市廬而錯過。這「菜花」的綻開時間非常短促,就算在野外,也就不過幾個小時,午時一過就開始收攏了;並且此花只開一回,沒有明天。
這不,特意到野外去照了幾幀,卻都是因爲沒能一大早就出門、而只趕上了觀看「菜花」收攏「進行中」。荏苒過去了一個月,到了三月初,終於看到了今年的第一朵在敝市廬綻開的「菜花」。這朵小花到了上午九點半還只是骨朵一枚,要開不開我真還看不出來。
過了十點,漸漸地就綻開了一些。可是至此也沒有定準它能開成。稍微打開沒到一半就嘎然而止、掉頭往回收攏的情況,已然數見不鮮。
一眨巴到了中午,算是開出了一大半了,開得也挺爽快的,可也就那樣半道停在了那裏,再無絲毫進展;直到下午三點,還是保持著一個樣子。隨後也就往回收束了。到了傍晚,這「菜花」就收攏到了早上沒開之前的蓓蕾狀態。然而到了明天,它就要萎縮,漸漸乾癟了。
月中入山幾天,回來但見菜々子已經把花開過了不知多少朵,花序上滿是已經萎縮的蔫朵和待開的蓓蕾。
這一回倒不捉弄我了,不但要開,還是真來勁地開,並且一開就是六朵。八九點鐘開始蠢蠢欲綻,到了中午也就全都開盡了。我說菜々子這就乖了嘛。敝野客在山裏幾天總算沒有白惦記著伊。
這一次從山裏回城就特意給伊捎來了一百多隻蚊子。這是幾個傍晚特意不點蚊香,讓牠來叮,然後狠狠打殺的。可巧今年這季節不知怎地山裏蚊子特別多。想是冷季不冷,蛇類覓食活躍,把各種蛙類都吃沒了,導致生態失衡吧。那些吸血小鬼似乎也挺合了菜々子的胃口,擱到勺葉上面沒幾天就都變成乾癟的軀殼了。然而「吃鬼」大場面卻嵌入一段相當不妙的小插曲,那就是又有「中華小家蟻」到勺葉上面盜肉來了!
此前也曾有住在菜々子根部下面的一小撮小家蟻上來盜肉,讓我逐一給逮了,充作菜々子的食料。這一回可不是一小撮了,牠們列隊從廣東米蝦缸後面一路走來,大抵懂得不去觸碰「黏露」,悄悄把勺葉上的蚊子解體,啃下小塊叼走!勤快利索,效率奇高!
無疑這是「叢林法則」的其中一章,敝野客此前還沒讀到呢!這一回我可讀懂了,就是不再同時投放多隻蚊子,每次最多只能是兩三隻,以便於監察和逮捕這些「竊賊蟻」。
冰箱的冷凍室裏還有很多「吸血小鬼」,其數逾百呢;就算小飛蟲不來,讓菜々子光吃「蚊肉薩希米」,估計一整年都吃不完。呵呵呵!
2021/03/22
黠蟲巧食狡「菜」花
2020/07/21
廬蟻
敝市廬也許比較髒亂,因而長期都有或大或小的蟻患,屢治其效不彰。常駐的壁虎們不知道幹什麼的,反正好像不愛吃螞蟻。嫌牠酸?近年偶用一種噴霧藥液瘋唧一過,結果大概只殺滅了出來走動的少數,暫時絕跡無蹤,可是沒過幾天藥力消散,牠又若無其事地群出活躍了。這種殺蟲藥液標明的成份包括氯氰菊脂cypermethrin, 胺菊脂tetramethrin, 增效劑胡椒基丁醚PBO, 和找不到中文叫法的 bioallethrin,
此前嘗試用的一種顆粒毒餌。乾脆牠懂得連碰都不去碰一下,走近了就立馬迴避。這種毒餌含有毒死蜱chlorpyrifos, 對付野外的土居蟻種非常見效。可這「樓居螞蟻」不上當。
又嘗改用含有噻蟲嗪thiamethoxam的凝膠狀毒餌,牠非但決不光顧,乾脆遠遠的就躲開了。
竊猜,此蟻的基因暴露在許許多多的殺蟲劑的環境下,已然演化了好些時日,於是成就了今天這樣超凡的遺傳本領,懂得對毒餌說不。儘管顯然還沒「耐藥性」,卻知道避之則吉。
敝客喝罷高糖奶啡,空杯子擱置不上多大一會,牠就像領取賑災物資似的排著大隊來到了,魚貫有序,絡繹不絕。那麼就把毒餌混進餘滴裏讓牠來「領取」吧,可牠卻絕不上當,沒有一隻會去舔一口,不管是摻和在糖漿,還是蜂蜜、油脂、菜汁裏,也不管摻藥多少,是濃是稀,就是只摻入極微量,牠照樣敬辭不受。敝客不得不折服了!
從小就跟這種家宅小螞蟻打交道。本地謂之「黃絲蟻」,無疑以其蟲體極小,細如髮絲。黃卻並非真的那麼黃,如今所見似乎都以褐為主調,胸部棕褐,頭部和腹部則是黑褐。
此蟻尾部像蜂類一樣,末端有螫針,但是好像並不以此蜇人,卻用顎鉗愣咬。尚幸其口器太小,咬人並不甚疼。但是睡夢中被牠啃上幾口,還是一定要驚醒的,牠似乎懂得專門咬在神經末梢上,寧可找死,愣要叫你知道牠來侵擾,因此非常討厭。
原來此蟲分類學上叫個「中華小家蟻M. chinense」,是「小家蟻屬Monomorium」的一種。遺憾的是,網上資料不全,始終無法查明牠到底是怎麼個mono, 又怎麼個morium法。漢語管牠叫「家蟻」,可見跟現代智人的關係密如親眷。
顧其種名chinense而思其義,此蟻在中國乃屬原生物種;資料說由北到南無處不有,國外的亞洲大部分地區,也都是牠的天下。看來此物分佈之廣,堪與蚊子、蒼蠅和蟑螂攀比而毫不遜色。
這「小家蟻」有些特別之處,牠那是「多后制」,在敝市廬被我剿滅的一窩就有「蟻后」16位。蟻后體長不過 2.5 毫米。窩群的「役蟻」只有一種,就是工蟻,而完全沒有兵蟻。工蟻體長最多只有大概 1.5 毫米,但是能輕易叼著一顆 2 立方毫米的砂糖,疾走匆匆。
敝客奉行環保主義,敝市廬去年夏季開始停用冷氣,僅賴電扇熬過酷暑,夏日晴天室溫往往高逾 33 度,這無疑就有利於螞蟻的活動和繁殖了,蟻患因而越顯嚴重。歷來一直多番試圖清剿,可是經年無效。至此實在忍無可忍,乃下決心,採取最笨的「史前古法」,就是隨見隨捕逐隻捉,每逮一隻不嫌少!此法笨固然很笨,但是相當奏效。不多久,在桌面逮到一批之後,一隻工蟻就把一位「大行皇后」的死體叼出來棄置了,想是丟失了幾十隻之後,覓食者寡而索食者眾,蟻后與幼蟲爭哺,其「御膳」不繼,因而餓死了。隨後出來採食的工蟻越來越少,終至近乎消失。清剿看似取得成功。
然而這原來只是假象,以為已經清剿的不但只是其中兩小窩,並且沒能找到的「窩址」,實際依然不斷繁育新力軍,只是短暫缺少出巢採食的勞動隊伍而已。估計窩裏仍有儲糧,而蟻蛹陸續長成新生工蟻。此外,他處依舊可見零星工蟻出沒,無疑敝廬之內,「廬蟻」並非只有一窩,大抵因為繁殖旺盛,早已重復分群,落戶多處隱密旮旯。
於是一邊好整以暇,接著在多處捕殺;一邊深入查找,追溯蟻路去向,以發其窩。幾天之後,終於天道酬勤,「蟻員」逾萬的「主窩」讓我給發現了,原來就建立在儲物壁櫥深處雜物堆中的一卷備用保鮮膜上;包裝膜被咬破了,作為出入口。整窩蟻群滿佈芯筒裏外全部範圍。
至此遽然醒悟,數月以來我太大意了,兩包黃、白砂糖沒有使用密閉容器存放好,誤以為室內的各種蟲子都吃不了砂糖粒。竟爾沒有想到,這「小家蟻」牠不但不必一定嘬食糖溶液,完全能夠品嚐這硬梆梆的結晶體,還可輕易叼回窩裏去囤積起來,用唾液黏合成糖塊,作為即用口糧和長遠儲備,養活、繁衍著好大的一個窩群。
由於砂糖和蟻窩都在壁櫥的同一間隔之中,工蟻乾脆不必離櫥採食,窩群可在漆黑之中悄然休養生息,欣欣向榮;並且分出幾個小群,到處「殖民」,完全瞞過了我的注意。
如今既已搗破,連忙把整窩移出,裝進透明塑料瓶中,以便觀察。經過一夜,全都躲進芯筒裏去了,畢竟知道情勢不妙。工蟻把蟻卵全都搬到了芯筒下端的封閉處,原來黏附在保鮮膜卷外壁的三處糖塊都不見了,顯然全部吞食淨盡,為「搬家」做準備;食料入腹暫存,蟻卵和蟻蛹則叼著遷徙。畢竟演化了好幾千萬年,這本能真叫敝客嘆服。
嘆服歸嘆服,可我無意放生。反正除了鄰舍家宅,不管放到哪裏,牠都不能存活。觀察之後就置諸冰箱的冷凍室吧,這是人道滅活,快捷而不受苦。在攝氏零下20度經過48小時之後,工蟻全都死光了,可那16位蟻后之中,竟爾還有大半並未死透,放置室溫之下不多時,觸覺和肢體都還能輕微活動呢。
敝野客雖下毒手剿殺這入宅小螞蟻,心裏卻很明白,牠是無辜的,有罪的是敝客和人類文明衍生的「宅舍人工小自然」。冰箱牠就不會進去了,可這是 30 多度而食料豐富、不愁風雨的安全環境呀,幾千年來大致孕育了不少非常適應人類居所的蟻種。
敝野客每次野營之後回城,最害怕的是不慎帶回被稱為蟻而實不是蟻的白蟻。是螞蟻的大黑蟻或小快蟻偶爾不知何故躲在背包的暗角而被帶回,這我倒是不當回事的。牠會出來在桌面上走動幾天,讓我看得真切,我乾脆當作沒看見,讓牠自生自滅,不多幾天牠也就絕跡了,遑說築巢繁殖,因為牠不吃人類的食物。
此前嘗試用的一種顆粒毒餌。乾脆牠懂得連碰都不去碰一下,走近了就立馬迴避。這種毒餌含有毒死蜱chlorpyrifos, 對付野外的土居蟻種非常見效。可這「樓居螞蟻」不上當。
又嘗改用含有噻蟲嗪thiamethoxam的凝膠狀毒餌,牠非但決不光顧,乾脆遠遠的就躲開了。
竊猜,此蟻的基因暴露在許許多多的殺蟲劑的環境下,已然演化了好些時日,於是成就了今天這樣超凡的遺傳本領,懂得對毒餌說不。儘管顯然還沒「耐藥性」,卻知道避之則吉。
敝客喝罷高糖奶啡,空杯子擱置不上多大一會,牠就像領取賑災物資似的排著大隊來到了,魚貫有序,絡繹不絕。那麼就把毒餌混進餘滴裏讓牠來「領取」吧,可牠卻絕不上當,沒有一隻會去舔一口,不管是摻和在糖漿,還是蜂蜜、油脂、菜汁裏,也不管摻藥多少,是濃是稀,就是只摻入極微量,牠照樣敬辭不受。敝客不得不折服了!
從小就跟這種家宅小螞蟻打交道。本地謂之「黃絲蟻」,無疑以其蟲體極小,細如髮絲。黃卻並非真的那麼黃,如今所見似乎都以褐為主調,胸部棕褐,頭部和腹部則是黑褐。
此蟻尾部像蜂類一樣,末端有螫針,但是好像並不以此蜇人,卻用顎鉗愣咬。尚幸其口器太小,咬人並不甚疼。但是睡夢中被牠啃上幾口,還是一定要驚醒的,牠似乎懂得專門咬在神經末梢上,寧可找死,愣要叫你知道牠來侵擾,因此非常討厭。
原來此蟲分類學上叫個「中華小家蟻M. chinense」,是「小家蟻屬Monomorium」的一種。遺憾的是,網上資料不全,始終無法查明牠到底是怎麼個mono, 又怎麼個morium法。漢語管牠叫「家蟻」,可見跟現代智人的關係密如親眷。
顧其種名chinense而思其義,此蟻在中國乃屬原生物種;資料說由北到南無處不有,國外的亞洲大部分地區,也都是牠的天下。看來此物分佈之廣,堪與蚊子、蒼蠅和蟑螂攀比而毫不遜色。
這「小家蟻」有些特別之處,牠那是「多后制」,在敝市廬被我剿滅的一窩就有「蟻后」16位。蟻后體長不過 2.5 毫米。窩群的「役蟻」只有一種,就是工蟻,而完全沒有兵蟻。工蟻體長最多只有大概 1.5 毫米,但是能輕易叼著一顆 2 立方毫米的砂糖,疾走匆匆。
敝客奉行環保主義,敝市廬去年夏季開始停用冷氣,僅賴電扇熬過酷暑,夏日晴天室溫往往高逾 33 度,這無疑就有利於螞蟻的活動和繁殖了,蟻患因而越顯嚴重。歷來一直多番試圖清剿,可是經年無效。至此實在忍無可忍,乃下決心,採取最笨的「史前古法」,就是隨見隨捕逐隻捉,每逮一隻不嫌少!此法笨固然很笨,但是相當奏效。不多久,在桌面逮到一批之後,一隻工蟻就把一位「大行皇后」的死體叼出來棄置了,想是丟失了幾十隻之後,覓食者寡而索食者眾,蟻后與幼蟲爭哺,其「御膳」不繼,因而餓死了。隨後出來採食的工蟻越來越少,終至近乎消失。清剿看似取得成功。
然而這原來只是假象,以為已經清剿的不但只是其中兩小窩,並且沒能找到的「窩址」,實際依然不斷繁育新力軍,只是短暫缺少出巢採食的勞動隊伍而已。估計窩裏仍有儲糧,而蟻蛹陸續長成新生工蟻。此外,他處依舊可見零星工蟻出沒,無疑敝廬之內,「廬蟻」並非只有一窩,大抵因為繁殖旺盛,早已重復分群,落戶多處隱密旮旯。
於是一邊好整以暇,接著在多處捕殺;一邊深入查找,追溯蟻路去向,以發其窩。幾天之後,終於天道酬勤,「蟻員」逾萬的「主窩」讓我給發現了,原來就建立在儲物壁櫥深處雜物堆中的一卷備用保鮮膜上;包裝膜被咬破了,作為出入口。整窩蟻群滿佈芯筒裏外全部範圍。
至此遽然醒悟,數月以來我太大意了,兩包黃、白砂糖沒有使用密閉容器存放好,誤以為室內的各種蟲子都吃不了砂糖粒。竟爾沒有想到,這「小家蟻」牠不但不必一定嘬食糖溶液,完全能夠品嚐這硬梆梆的結晶體,還可輕易叼回窩裏去囤積起來,用唾液黏合成糖塊,作為即用口糧和長遠儲備,養活、繁衍著好大的一個窩群。
由於砂糖和蟻窩都在壁櫥的同一間隔之中,工蟻乾脆不必離櫥採食,窩群可在漆黑之中悄然休養生息,欣欣向榮;並且分出幾個小群,到處「殖民」,完全瞞過了我的注意。
如今既已搗破,連忙把整窩移出,裝進透明塑料瓶中,以便觀察。經過一夜,全都躲進芯筒裏去了,畢竟知道情勢不妙。工蟻把蟻卵全都搬到了芯筒下端的封閉處,原來黏附在保鮮膜卷外壁的三處糖塊都不見了,顯然全部吞食淨盡,為「搬家」做準備;食料入腹暫存,蟻卵和蟻蛹則叼著遷徙。畢竟演化了好幾千萬年,這本能真叫敝客嘆服。
嘆服歸嘆服,可我無意放生。反正除了鄰舍家宅,不管放到哪裏,牠都不能存活。觀察之後就置諸冰箱的冷凍室吧,這是人道滅活,快捷而不受苦。在攝氏零下20度經過48小時之後,工蟻全都死光了,可那16位蟻后之中,竟爾還有大半並未死透,放置室溫之下不多時,觸覺和肢體都還能輕微活動呢。
敝野客雖下毒手剿殺這入宅小螞蟻,心裏卻很明白,牠是無辜的,有罪的是敝客和人類文明衍生的「宅舍人工小自然」。冰箱牠就不會進去了,可這是 30 多度而食料豐富、不愁風雨的安全環境呀,幾千年來大致孕育了不少非常適應人類居所的蟻種。
敝野客每次野營之後回城,最害怕的是不慎帶回被稱為蟻而實不是蟻的白蟻。是螞蟻的大黑蟻或小快蟻偶爾不知何故躲在背包的暗角而被帶回,這我倒是不當回事的。牠會出來在桌面上走動幾天,讓我看得真切,我乾脆當作沒看見,讓牠自生自滅,不多幾天牠也就絕跡了,遑說築巢繁殖,因為牠不吃人類的食物。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