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末上午下了好些雨,出門時街面還沒乾透,天上依然彤雲密佈。可一旦來到郊外,卻已天朗氣清了。變化也真夠快的。
路上看到一隻小林鼠出來覓食,光天化日,竟然不怕我!我者,人也,萬物之所懼者也!許是連日下雨,窩在洞裏太久,沒法找吃食,而天涼尤其飢餓,等不到天黑,就冒死出來了。此鼠的模樣很可愛,跟家鼠很不一樣,堪做寵物。自然,牠寧可在這野地上自食其力,而不願意像倉鼠、豚鼠那樣叫人們豢養。
良辰美景總也不長,晴朗的天色維持不過半天,晚上就又刮起可怕的大北風,送來了一片雲天;乾脆越刮越起勁,且從營地的西北方「死穴」進襲我帳,好不陰險!夜裏一點多,半夢半醒之間,聽得一聲叮咚,頂篷的一角立馬隨風亂舞,嘩啦啦價響,並且不住打在帳篷上。
我想:糟了!莫非頂篷已遭撕裂?嗐,迎惡風,毋苟安;遇麻煩,毋苟免;早該把它撤了,才去睡覺!悔之晚矣!連忙起來穿衣出帳,收拾善後吧。這時氣溫早讓北風吹落了好些,只剩 13 度。鑽出去一看,大幸啊!原來頂篷完好無缺,僅是一根篷釘被疾風拔掉了,不知去向,篷角因而失控亂飛。於是火速把它撤下,用以覆裹「舊帳」,萬一風息雨來,正好避免滲漏;並可遮擋天光,有利清晨睡懶覺。
狂飆徹夜刮得山濤澎湃,一直刮到了次日午前,才算完事。雖然沒怎麼下雨,可太陽再也出不來了。下午下山蹓達,順便到村裏去看看洋村民約翰和珂麗雅夫婦。約翰說他們倆剛划衝浪板去了一趟大浪嘴回來,在小荒島上又看到了那兩隻大海鷹。可惜沒拍得照片。我不觀鳥而聽禽,就給他們聽我清早在帳篷裏錄得的野鳥諧謔曲。
約翰很勤快,可不像小村裏別的週末衝浪客那樣,光知道海裏泡著,此外就是吃喝。這時他就正在劈劈柴。去年刮颱風,村裏的一棵早已枯死的百年老樹倒了,樹榦被鋸成了很多巨大的木塊,約翰搬回來好些,劈成劈柴,留作冷天在院子裏烤火。
從前對村民來說,柴火固然不可一天或缺,水卻是更重要的自然資源,關係生死。儘管小村已獲政府水務署供水近十年,但村民至今依舊食用山水。早年他們在兩公里外東灣主澗中游修建了蓄水池,敷管輸水到村裏,自來水完全免費。
但鍍鋅鐵管穿越山林,暴露在潮濕的環境,外部銹蝕因而特別迅速;加之水裏常帶沙土,管壁易受嚴重磨損,沒過多少年就得更換。近年鐵管復趨老舊,往往穿孔漏水。去歲樹林裏又有一處漏得很厲害。湊合以瀝青帆布和鋼絲「包紮」毫無效用。管事的人不知何故,半年來一直沒有徹底予以修復。漏水的量不少,形成一條小澗,灌注到村前的大片廢田上,造就了濕地生態。約翰雖然沒有學過毛澤東的「自己動手」革命理論,可他二話不說,最近在內地買來一些配件,很便宜,花幾分鐘就把破孔封固了。
約翰問我在山上做些什麼,我說要做的事情可多了,哪能具體一一數出。好比說,我也得自己動手,方可有水食用。但小澗在營地 230 步以外的陡坡下面,一天得打水多次。確實若把野營當個認真的生活方式的話,「營務」就能比家務更繁瑣,而野客沒有「營傭」,也就只能自己忙活了。
這兩天老去觀賞那棵「亭亭玉立」的小沉香樹,越看越覺得可喜。滿樹的花蕾又長大了一些,一兩星期內準要開它的「處女之花」了。
在我帳篷的紗幔上吐絲結繭,自囚了 16 天之後,在我的市廬羽化的那隻不知什麼蛾,讓我帶回山裏來了。風靜下來,就把牠釋放到小樹叢中。牠仰體抱著枯枝,一動不動地呆了半天,到了夜晚就不見了。此蛾看去有點像一片枯葉,猜想是個枯葉蛾。
不知道為什麼,對於有些人們認為好看的蟲子,如鱗翅目的一些蝴蝶和飛蛾,不管多麼「漂亮」,我總也不大喜歡。但人們覺得可怕的,像蠍子,我反倒特別喜愛,覺得這種活化石的造型很「美觀」,看來看去就是看不膩。我這「楓側營盤」正好常有小蠍子出沒,我總要弄到掌上仔細觀賞,樂此不疲。
2012/10/13
又過中秋
今年中秋日間雖是晴天,但夜裏濁霾和雲層厚重,月亮僅只偶爾在雲隙裏露臉,不成景緻了。
由於跟週末和國慶節前後粘連,假期連續四天,這遠郊可堪露營的海灘可就熱鬧了!
就連我的老同學竟也毅然把妻女撂在家裏,跟一位80後同事,要來體驗一下山野的節日生活。
可惜他們來去匆匆,實際沒有真正的體驗可言。從中秋日我到古村碼頭去把他們接抵營地,到次日領他們下山,期間不足24小時。並且由於他們早睡,就連我的燈籠都無暇賞看了。
山裏風緩,於是把燈籠挑到了樹顛上。當然這須事前經過一番加工,以鋁箔襯底,並使用粗蠟燭,否則燈籠會有著火的危險。
山下幾百米外的沙灘上,那風可大了。來時看到兩頂洋人的帳篷之間還真掛了些燈籠,一遛共有五六個,於是過去聊了幾句,說是晚上就要點亮的。可是天公不作美,入黑之後那海風就使勁刮起來了,真真不是鬧著玩的!燈籠若用的蠟燭,要不是無法點亮,恐怕就會著火燒掉!
倒是那些生營火的人們,興致不會落空;夜裏那風,真把篝火吹得甚是熊熊。洋人似乎特愛這玩意,往往不辭勞苦,大老遠鑽到樹林裏去撿乾木。女的們就看著孩子,懶洋洋的在沙灘上閒坐。
有的洋父母也許水性高強,敢讓小孩自由地在水邊、甚至到水裏去玩耍。這幾天在沙灘上紮營的,絕大多是都是洋人,似乎又以說法語的居多。
然而這些小孩往往都是雙語的,並且活潑可愛,我過去逗他們說話,總都能以英語回應。
這節日到這遠郊來露營的華人很少,帶上小孩的家庭,可就更是絕無僅有了。大抵多半都到好幾處別的熱門地點去了吧,當然並非要跟內地來客融和融和,而是為的有車、船直達,無須走這麼些路。
遠離長灘,在一條通往東北面鄰灣的主要小徑兩側的草坪上,倒是「建立」了一處華人家庭的「聚落」。由於其地並不寬敞,帳篷之間幾乎沒有距離可言,晚上睡覺,必然鼾聲囈語相聞,堪作白天談笑的話題。
這幾天風高浪急,遊艇全都不來了,海灣景觀於是得以不受那些海量排碳的「巨型玩具」所破壞,我在山上看著順眼,感到愜意。由於浪大,人們多不能、或不敢下水;這些沙灘上的露營者,對景觀的要求肯定跟我很不一樣,只要能嬉水,多半不會介意整個海灣塞滿遊艇。
我從未在這長灘上紮過營,忽然有點好奇,彷彿要去試它一個晚上,看看是否可能睡得著覺。可是看到灘上每一方寸都是腳印,沙子裏又摻和著各種各樣的廢物碎塊,那丁點好奇心立馬也就煙消雲散了。
沙灘有些特點,除了沙蚤蜇人,就是日間不斷吸熱,晚上慢慢放熱,這時節雖叫中秋,可此地的白天實際還屬夏日,夜晚睡在沙子上,想必相當「溫暖」。
在西南面隔了一條矮岡的鄰灣,有村民經營涼棚餐座,供應飲食,並出租帳篷和陽傘,提供淋浴設施,因而到來露營的人就更多了。此時所見,帳篷幾乎擠滿了整個小小的沙灘。於我,這情景簡直可以謂之不忍卒睹了!可老同學的那位年輕同事卻十分雀躍,儼然發現了一片新大陸。我說:這才是他該來露營的理想地方。
當過了「嚮導」,把老同學和他的同事陪送到半道的山坳上,就跟他們分道揚鑣,於是又去爬上了海拔僅只468米的小山,再經由山脊回到營地。
要比山下長灘,我這營地固然缺些熱鬧氣氛,可也並不太冷清。這幾天,一如往常,除了鳥唱、蟲鳴,還看到了許多大小動物,包括一條長蛇和一隻小蠍子。長蛇當是眼鏡王蛇(過山烏),此物兇惡如虎,卻膽小如鼠,在林木之間匆匆而過,見尾不見首,因而未能立彼存照;這小蠍子倒不太忙,我讓牠爬到手指頭上,擺了好幾個平平無奇的姿勢。
由於跟週末和國慶節前後粘連,假期連續四天,這遠郊可堪露營的海灘可就熱鬧了!
就連我的老同學竟也毅然把妻女撂在家裏,跟一位80後同事,要來體驗一下山野的節日生活。
可惜他們來去匆匆,實際沒有真正的體驗可言。從中秋日我到古村碼頭去把他們接抵營地,到次日領他們下山,期間不足24小時。並且由於他們早睡,就連我的燈籠都無暇賞看了。
山裏風緩,於是把燈籠挑到了樹顛上。當然這須事前經過一番加工,以鋁箔襯底,並使用粗蠟燭,否則燈籠會有著火的危險。
山下幾百米外的沙灘上,那風可大了。來時看到兩頂洋人的帳篷之間還真掛了些燈籠,一遛共有五六個,於是過去聊了幾句,說是晚上就要點亮的。可是天公不作美,入黑之後那海風就使勁刮起來了,真真不是鬧著玩的!燈籠若用的蠟燭,要不是無法點亮,恐怕就會著火燒掉!
倒是那些生營火的人們,興致不會落空;夜裏那風,真把篝火吹得甚是熊熊。洋人似乎特愛這玩意,往往不辭勞苦,大老遠鑽到樹林裏去撿乾木。女的們就看著孩子,懶洋洋的在沙灘上閒坐。
有的洋父母也許水性高強,敢讓小孩自由地在水邊、甚至到水裏去玩耍。這幾天在沙灘上紮營的,絕大多是都是洋人,似乎又以說法語的居多。
然而這些小孩往往都是雙語的,並且活潑可愛,我過去逗他們說話,總都能以英語回應。
這節日到這遠郊來露營的華人很少,帶上小孩的家庭,可就更是絕無僅有了。大抵多半都到好幾處別的熱門地點去了吧,當然並非要跟內地來客融和融和,而是為的有車、船直達,無須走這麼些路。
遠離長灘,在一條通往東北面鄰灣的主要小徑兩側的草坪上,倒是「建立」了一處華人家庭的「聚落」。由於其地並不寬敞,帳篷之間幾乎沒有距離可言,晚上睡覺,必然鼾聲囈語相聞,堪作白天談笑的話題。
這幾天風高浪急,遊艇全都不來了,海灣景觀於是得以不受那些海量排碳的「巨型玩具」所破壞,我在山上看著順眼,感到愜意。由於浪大,人們多不能、或不敢下水;這些沙灘上的露營者,對景觀的要求肯定跟我很不一樣,只要能嬉水,多半不會介意整個海灣塞滿遊艇。
我從未在這長灘上紮過營,忽然有點好奇,彷彿要去試它一個晚上,看看是否可能睡得著覺。可是看到灘上每一方寸都是腳印,沙子裏又摻和著各種各樣的廢物碎塊,那丁點好奇心立馬也就煙消雲散了。
沙灘有些特點,除了沙蚤蜇人,就是日間不斷吸熱,晚上慢慢放熱,這時節雖叫中秋,可此地的白天實際還屬夏日,夜晚睡在沙子上,想必相當「溫暖」。
在西南面隔了一條矮岡的鄰灣,有村民經營涼棚餐座,供應飲食,並出租帳篷和陽傘,提供淋浴設施,因而到來露營的人就更多了。此時所見,帳篷幾乎擠滿了整個小小的沙灘。於我,這情景簡直可以謂之不忍卒睹了!可老同學的那位年輕同事卻十分雀躍,儼然發現了一片新大陸。我說:這才是他該來露營的理想地方。
當過了「嚮導」,把老同學和他的同事陪送到半道的山坳上,就跟他們分道揚鑣,於是又去爬上了海拔僅只468米的小山,再經由山脊回到營地。
要比山下長灘,我這營地固然缺些熱鬧氣氛,可也並不太冷清。這幾天,一如往常,除了鳥唱、蟲鳴,還看到了許多大小動物,包括一條長蛇和一隻小蠍子。長蛇當是眼鏡王蛇(過山烏),此物兇惡如虎,卻膽小如鼠,在林木之間匆匆而過,見尾不見首,因而未能立彼存照;這小蠍子倒不太忙,我讓牠爬到手指頭上,擺了好幾個平平無奇的姿勢。
2012/09/15
林野夏日――之七
成語有所謂「蛇蠍心腸」,用以形容一些人的狠毒,我看是有些「離題萬丈」了!
蛇嘛,確實有一部分是有毒的,甚至毒性猛烈,咬上一口就能輕易致人於死。可牠若非受到侵擾、捕捉,絕少主動攻擊人。要說有的人像牠那樣狠毒,我就得濫用另一句成語,謂之「不著邊際」了。
至於蠍子,雖然大致個個都有毒,但毒性多半不強,儘管有些人對蠍毒會有過敏反應,被蜇致死的,畢竟鮮有所聞。
近來我這野林營地晚上偶有蠍子出沒,牠體型很小,行動緩慢,比那土鱉還笨,讓我總要特別注意行動,以免在無意之中踩死一個。
同樣有尾針,能蜇人致痛的,還有一些螞蟻和多種的蜂。近來老看到一種體型碩大的肥蜂,不知類屬,模樣十分有趣。前次拍到的一隻,身上寄生著很多蜂蟎,脾氣不好;此次這一隻卻一個蜂蟎沒有,看來非常健康。牠跟前次那隻的態度很不一樣了,沒有試圖轟趕我的鏡頭,倒是自己飛到別處去迴避,但又沒捨得就走,於是還飛回來,容忍我的鏡頭。
在晴天的上午,這種肥蜂總愛選定一片葉子,停駐其上曬太陽。
若說這肥蜂模樣有趣,那瘦蛙就可謂之可愛了。樹蛙大抵是營地的常住客,牠們顯然都不介意我這野客來此暫居,雖不及癩蝦蟆膽大,卻也並不太害羞,總讓我的照相機有活可幹。
我把牛仔褲晾在太陽底下,有一隻膚色較深的金蛙乾脆躲進褲襠裏去睡覺,真傻透了!我把牠抓在手裏,牠也並不急著逃跑。
樹蛙是夜裏出沒,白天睡覺的動物,似乎從來沒有聽見牠在營地附近鳴叫,或可算是個很懶的蟲,就連睡覺都不懂得先弄個窩!
我這野客對這「野窩」的要求可不馬虎,要比樹蛙嚴格多了,絕不隨處亂睡。就像我這「野廚」側旁的一條毛蟲一樣。
這條小小的毛毛蟲可真叫我嘆服!牠吐些再細沒有的絲,讓集束的細絲的拉力把葉片兩側牽引,漸漸地摺疊起來,最後對邊合攏,把自己包裹在裏頭,安安穩穩地休眠,度過蛹期。
蛇嘛,確實有一部分是有毒的,甚至毒性猛烈,咬上一口就能輕易致人於死。可牠若非受到侵擾、捕捉,絕少主動攻擊人。要說有的人像牠那樣狠毒,我就得濫用另一句成語,謂之「不著邊際」了。
至於蠍子,雖然大致個個都有毒,但毒性多半不強,儘管有些人對蠍毒會有過敏反應,被蜇致死的,畢竟鮮有所聞。
近來我這野林營地晚上偶有蠍子出沒,牠體型很小,行動緩慢,比那土鱉還笨,讓我總要特別注意行動,以免在無意之中踩死一個。
同樣有尾針,能蜇人致痛的,還有一些螞蟻和多種的蜂。近來老看到一種體型碩大的肥蜂,不知類屬,模樣十分有趣。前次拍到的一隻,身上寄生著很多蜂蟎,脾氣不好;此次這一隻卻一個蜂蟎沒有,看來非常健康。牠跟前次那隻的態度很不一樣了,沒有試圖轟趕我的鏡頭,倒是自己飛到別處去迴避,但又沒捨得就走,於是還飛回來,容忍我的鏡頭。
在晴天的上午,這種肥蜂總愛選定一片葉子,停駐其上曬太陽。
若說這肥蜂模樣有趣,那瘦蛙就可謂之可愛了。樹蛙大抵是營地的常住客,牠們顯然都不介意我這野客來此暫居,雖不及癩蝦蟆膽大,卻也並不太害羞,總讓我的照相機有活可幹。
我把牛仔褲晾在太陽底下,有一隻膚色較深的金蛙乾脆躲進褲襠裏去睡覺,真傻透了!我把牠抓在手裏,牠也並不急著逃跑。
樹蛙是夜裏出沒,白天睡覺的動物,似乎從來沒有聽見牠在營地附近鳴叫,或可算是個很懶的蟲,就連睡覺都不懂得先弄個窩!
我這野客對這「野窩」的要求可不馬虎,要比樹蛙嚴格多了,絕不隨處亂睡。就像我這「野廚」側旁的一條毛蟲一樣。
這條小小的毛毛蟲可真叫我嘆服!牠吐些再細沒有的絲,讓集束的細絲的拉力把葉片兩側牽引,漸漸地摺疊起來,最後對邊合攏,把自己包裹在裏頭,安安穩穩地休眠,度過蛹期。
2012/09/01
林野夏日――之六
作為一介野客,我來到山林,雖然對保全自然環境和生態的意識很強,畢竟無法完全避免造成傷害和破壞。
一隻無辜的小蠍子不知怎的,上回爬進了我的背包,這次發現牠時,早已被壓死了。這讓我感到十分可惜。
少年時住在自己違章搭建的鐵皮小寮裏,搞了個小花圃,最嚮往人工堆砌的園林景緻了,偶爾或會妄想擁有一堆亭台樓閣、幾片花榭魚池什麼的;如今覺得那些只能都是累贅,就愛親近真正的大自然,總要腳踏實地到野地上來,怡然享受作客的樂趣。
我來了,暫時竊據偌大一片林野,我不擁有它,它也不給我累贅。往後千秋萬世,若沒有暴富者能把它據為己有,推平爆破,挖洞建塔,它必然還是照樣的青蔥可愛,生態旺盛。
這種心理跟富者、渴求暴發者們很不一樣了。作為野客,大抵可以看得略微超脫些,不必像巨富們那樣,儘管自我禁閉在自己侷促的莊園之內,還是缺乏安全感,得讓保安人員、優種狼犬、監視系統、高牆巨柵、銹鐵蒺藜、裸線電網等等,嚴嚴實實地包圍起來。儘管如此,富者們的心裏還是不踏實,保不住身後遺下的大堆產業,要誘發窩裏惡鬥,或落到敵人或騙子的手裏!
這野地上沒有富者了,今天只遇上一個「強者」,這是一隻不知屬何種類的巨蜂,兩個複眼大得離奇,牠停駐在一棵矮樹的一片葉子的葉尖上,不時驟然飛起,沒命地驅趕同類和別的昆蟲,不讓牠們飛近,甚至要試圖把我的鏡頭趕走。真夠逗的!
這隻巨蜂的背上和翅下都寄生著不少的蜂蟎。我看病情不輕了。可牠卻能泰然無懼,只管專心致志在那裏佔據地盤!牠似乎懂得,最要驅趕的,並非身上的寄生蟲,而是同類的雄性。只要穩佔這片陽光充沛的矮樹樹顛的空間範圍,贏得雌蜂垂青,樂意跟牠交配,那麼過兩天縱然病篤身死,基因已經得以遺傳,繁殖的神聖使命也就算完成了。
此蜂要驅趕我的鏡頭,是所謂蚍蜉撼大樹,神勇固然矣,但卻有點不自量力。可牠很快就明白過來,我的鏡頭並不怕牠,於是安靜下來,固守在葉尖上,讓我照得雄姿。
一隻病蜂,尚且知道地盤至關重要,死守著這大約只有 4 平方米的樹顛範圍,難怪自認靈長的人類,把個地球「割據」得這麼四分五裂了。自從人類「發明」了「分配」土地的種種方式、規定,少數的富者、權貴就能合法擁有大片的土地。現今,且不說聯合王國的女王陛下、各式的王、各類酋長、以及羅馬天主教教宗等,在有些國家,竟有獨佔千百平方公里的平民大地主!美國的著名慈善家、CNN創辦人Robert Edward “Ted” Turner III 個人就擁有超過一萬平方公里的私家牧場!
而地球上無數的赤貧者,卻往往無立錐之地!我們這裏的政府,現正試圖去觸碰這個讓它在世界上蒙羞的老大難問題。
而在我所知道的大自然,原來也有無數「無立錐之地」的生物,已有 2.5 億年物種歷史的白蟻是其中之一。這裏的都是土棲白蟻,住在地下,不經營地面蟻塚,乾脆不佔據一寸的地表。可牠還是要到地面上來啃枯木,由於工蟻畏光,牠得用泥土、木纖維和消化液去建造內裏漆黑的管道。
這一回我故意把一段長約 20 厘米的管道搗毀了,為的觀察牠的「建造技術」和效率。結果讓我嘆為觀止:僅在一個半小時之內,就把我的「善意」破壞完全修復過來了。確實了不起!
一隻無辜的小蠍子不知怎的,上回爬進了我的背包,這次發現牠時,早已被壓死了。這讓我感到十分可惜。
少年時住在自己違章搭建的鐵皮小寮裏,搞了個小花圃,最嚮往人工堆砌的園林景緻了,偶爾或會妄想擁有一堆亭台樓閣、幾片花榭魚池什麼的;如今覺得那些只能都是累贅,就愛親近真正的大自然,總要腳踏實地到野地上來,怡然享受作客的樂趣。
我來了,暫時竊據偌大一片林野,我不擁有它,它也不給我累贅。往後千秋萬世,若沒有暴富者能把它據為己有,推平爆破,挖洞建塔,它必然還是照樣的青蔥可愛,生態旺盛。
這種心理跟富者、渴求暴發者們很不一樣了。作為野客,大抵可以看得略微超脫些,不必像巨富們那樣,儘管自我禁閉在自己侷促的莊園之內,還是缺乏安全感,得讓保安人員、優種狼犬、監視系統、高牆巨柵、銹鐵蒺藜、裸線電網等等,嚴嚴實實地包圍起來。儘管如此,富者們的心裏還是不踏實,保不住身後遺下的大堆產業,要誘發窩裏惡鬥,或落到敵人或騙子的手裏!
這野地上沒有富者了,今天只遇上一個「強者」,這是一隻不知屬何種類的巨蜂,兩個複眼大得離奇,牠停駐在一棵矮樹的一片葉子的葉尖上,不時驟然飛起,沒命地驅趕同類和別的昆蟲,不讓牠們飛近,甚至要試圖把我的鏡頭趕走。真夠逗的!
這隻巨蜂的背上和翅下都寄生著不少的蜂蟎。我看病情不輕了。可牠卻能泰然無懼,只管專心致志在那裏佔據地盤!牠似乎懂得,最要驅趕的,並非身上的寄生蟲,而是同類的雄性。只要穩佔這片陽光充沛的矮樹樹顛的空間範圍,贏得雌蜂垂青,樂意跟牠交配,那麼過兩天縱然病篤身死,基因已經得以遺傳,繁殖的神聖使命也就算完成了。
此蜂要驅趕我的鏡頭,是所謂蚍蜉撼大樹,神勇固然矣,但卻有點不自量力。可牠很快就明白過來,我的鏡頭並不怕牠,於是安靜下來,固守在葉尖上,讓我照得雄姿。
一隻病蜂,尚且知道地盤至關重要,死守著這大約只有 4 平方米的樹顛範圍,難怪自認靈長的人類,把個地球「割據」得這麼四分五裂了。自從人類「發明」了「分配」土地的種種方式、規定,少數的富者、權貴就能合法擁有大片的土地。現今,且不說聯合王國的女王陛下、各式的王、各類酋長、以及羅馬天主教教宗等,在有些國家,竟有獨佔千百平方公里的平民大地主!美國的著名慈善家、CNN創辦人Robert Edward “Ted” Turner III 個人就擁有超過一萬平方公里的私家牧場!
而地球上無數的赤貧者,卻往往無立錐之地!我們這裏的政府,現正試圖去觸碰這個讓它在世界上蒙羞的老大難問題。
而在我所知道的大自然,原來也有無數「無立錐之地」的生物,已有 2.5 億年物種歷史的白蟻是其中之一。這裏的都是土棲白蟻,住在地下,不經營地面蟻塚,乾脆不佔據一寸的地表。可牠還是要到地面上來啃枯木,由於工蟻畏光,牠得用泥土、木纖維和消化液去建造內裏漆黑的管道。
這一回我故意把一段長約 20 厘米的管道搗毀了,為的觀察牠的「建造技術」和效率。結果讓我嘆為觀止:僅在一個半小時之內,就把我的「善意」破壞完全修復過來了。確實了不起!
2012/04/24
偶得欣喜
老朋友為了妻子下班可以便於把她接回家,新近終於克服了碳排放的顧慮,當上了車主。我為他感到欣喜之餘,自然不宜怠慢,誠心要去開它一程,以表祝賀。
朋友的這車是自動擋。自動擋這玩意,我可說並未「正式」開過。排擋不同,已然需要適應,加之我很有些年沒有開車,更哪堪,人也老了許多,開起來不達當年水準,是理所當然的吧。朋友卻堅持讓我直接開出車庫,並且敢於坐在駕駛座旁,冒險精神值得欽佩!
駛出車庫,直奔大街,一踩油門,義無反顧。談笑馳騁之餘,不知不覺之中,老朋友卻從車主的身分,搖身一變而為「路試」主考了。他竟然不留情面,評我以危險駕駛。
此番「無備應試」,算是不及格了。有點失望固然矣,畢竟確曾保持好些年的安全駕駛紀錄嘛。所幸朋友有信仰,得上主眷顧,履險如夷,人車兩全,安然無事,斯亦讓人欣喜。
風馳電掣一個多小時,祝賀的誠心已表,可以欣然入山了。於是別過車主友人,去坐一程巴士,然後如常負重逕入荒郊。走不多遠,卻竟感到左腿肚略微有點抽筋。無疑這是開車時投閒所致了。
我這麼分析:從前一直開的手動擋,習慣成自然,潛意識老記著那裏有個離合器,讓左臂、左腿的肌肉長時間處於緊張狀態,以備隨時配合,協調換擋;可是意識卻分明知道這是自動擋,腳前根本沒有離合器,左腿無須輕舉妄動!
由於小腿的肌肉不斷禁受「潛在」的緊張,一直不得放鬆,因而導致輕微痙攣。還好山徑上走了大約半小時之後,症狀就完全消失了,這又是一點欣喜。
午前來時因為不知道這「馬鞍山線」原來那麼便捷,在烏溪沙終點站下車之後,儘管步行了十幾分鐘到朋友所在的學院,還是比約定的下班時間早到了半小時,於是折去海邊遛達一會,打發時間。
香港雖僅彈丸之地,卻往往不乏奇事異景,偶爾讓人驚喜,到此泥涌可見一斑。其時但見泥石灘上,這邊廂竟有一位大爺在混凝土岸徑下面煮粥,灶設排水管道出海的防淤池側,別有風味。燒的不知哪裏撿來的竹竿,灶火熊熊。大爺一邊看著柴灶,一邊跟岸徑上的一人抬槓,怡然自得。
至於那邊廂,卻有二位爺正在那裏「界鷂」。這是一種「廝殺式」風箏競技。「界」者切割也,「鷂」者「紙鷂」也,亦即紙鳶、風箏,就是以黏附著玻璃粉的風箏線,運用技巧,適時瞬間爬升,然後急速送遠,以壓住並割斷對手的線,讓對手的「紙鷂」掉落。
這其中一位爺帶來了輕便圓凳,在泥石灘的一處坐定,穩如磐石,旁置購物小車,車上大概都是些「界鷂」的專用器物吧,看來非同兒戲,技術含量必已達到 kidult 玩藝的最高水平。
另一位爺就坐在混凝土岸徑側旁草地上的一輛奔馳轎車旁邊。轎車的行李箱打開了,大抵方便隨時取放器物。奔馳後方右側另有一輛轎車,看不出牌子。無疑那位穩坐泥石灘上、高姿態參與「競技」的「專業界鷂人員」,也是特地開車過來的。
二位爺看似沒有任何交流,遑說接觸,只是各自聚精會神,操控著放飛天上的塑料膜風箏;不時迅速收線,讓它們發出嗄嗄之聲;忽爾大幅猛捯,叫這「冇尾紙鷂」來一個大「鋤釘(俯衝)」,險些墜毀灘涂;接著在兩三個大迴圈之後,得以乘風爬升,隨即急速縱線;剎那之間,風箏就退去了大老遠。
幾度一收一縱之後,「奔馳爺」的那個風箏終於失去了「動力」,忽悠了幾下子,迅速飄落,隨風掉到海面去了。勝者「圓凳爺」於是拿長長的輪軸在大腿上急速地擀著、擀著,猜想是要把風箏收回,好截去磨損的線段,以準備另一回合的「廝殺」。可是,也許其線受挫過重,卻又收線太急,沒收得多少,終也禁受不起風力,嘎然而斷了。這一回合的結果無疑是同歸於盡,兩敗俱「死」。此刻我略有閒情逸致,竊為杜撰一詞,曰「死和」,未敢過去請問可否。
回想小時候也曾學著幹此「界鷂」絕活,可我非唯「蠟線」的工藝不精,玻璃粉末又「舂」得不夠細碎,拿魚膠調製黏合劑也不到家,而收放「紙鷂」的技術更是毫不長進,整體言之,可以謂之「唔入流」吧。由於水平太低,沒趕上學成「下山」,就已自覺「收山」了。如今看看人家,真不得了耶,可是專門開車出來「競技」的呀,豈是等閒鬧著玩的!這分明是「豪俠」的氣派,怎能叫我不為當年的不成材而感到慚愧!
心生慚愧之餘,這時我倒注意到了,游目四顧,這一帶的每一棵樹上,無不掛滿了斷線風箏,非但嚴重破壞景觀,還有可能對體型較小的飛鳥造成危害。這滿目的不美,可就讓我欣喜不起來了。還好我在此僅是過客,幾個小時之後,就要回到不受危害的大自然了。
東面十餘公里之外,我這山林營地下面的沙灘雖大,卻從來少有長途跋涉跑來放風箏的人,這對環境、生態明顯有害的「界鷂」競技就更不用說了。這裏沒有斷線風箏,自然也沒有風箏的斷線。在這裏出沒的鳥們可幸福了。此日偌大一片山野,就只有我這個不放風箏的無害野客,住在蒼林深處,竊聽牠們的交偶情歌。
黃斑黑蟬那是「蟬海戰術」,牠那調調,雖說不能謂之難聽,卻像是要給誰回話似的,整天在那裏嚷嚷:「唔…知,唔…唔…知,唔…唔…唔…知……」,難怪本地不管牠叫「知了」。可我就知道,這傢伙越多、越吵,就說明野地生態越健康、旺盛,叫我這野客越感欣喜。
近年有一種噪鳥也越來越多,總是躲在林木深處高聲叫,叫得有點出奇:「土豆!黐黐哋傻吓傻吓!煎燶咗!土豆!黐黐哋傻吓傻吓!煎燶咗!」
咳呀!我說這位爺是哪裏飛過來的呀?我們這裏說「薯仔」就好,不必叫土豆!就讓您別煎嘛!炒哇,準煳不了。不過就算煎燶咗都好閒嗟,湊合吃一頓吧,死不了耶!
我這野客到了野地,既不炒,也不煎,就知道煮和蒸。偶爾也燉,這次就燉了一碗雞蛋腦吃吃,以其清淡,融入野地清幽的氣氛。說也奇怪,不說也奇怪,吃過成本僅只一塊錢的雞蛋腦,飽足竟然無異百元錢的燒春雞、烤牛排,且能提供充沛的精力。這我自然又去爬山觀景,尋求別的欣喜。
高坡之上,楓叢之中,看著山景,聽著鳥鳴,不知怎的就哼起了柴可夫斯基鋼琴套曲《季節》的「六月」。柴氏的這「六月」,副題是「船夫曲」,專指威尼斯「幹多啦」船夫唱的歌。可我,如今卻身在四月裏東亞的臨海山野。俯瞰海灣,當然絕對沒有「幹多啦」,只見幾艘不知道幹什麼的、或竟是從意大利進口的新式遊艇。而這些遊艇倘若僱有船夫,一般不必「幹多啦」,多半都是「幹不多」,固然無須搖櫓,準也不用唱曲,只消呆在艇上等回航就好。
記得當年我到威尼斯一遊,雖在大冬天裏,卻很不巧,氣溫徘徊冰點以上,無霜無雪,但有寒風冷雨;並且覺得那船夫收費實在忒高昂,划不來,又缺個美人作伴,於是沒去體驗那「幹多啦」水道遊程,至今不知道這世界聞名、人人嚮往的高檔浪漫,究竟是個什麼滋味。
雖然如此,籠統而言,浪漫這玩意我還是挺喜歡的,但僅愛無檔次、無品牌、樸素自然、價格相宜的那些貨色。好比說,在我身處的這樣一片山林裏紮營度週末,不費分文,也就可以謂之浪漫了。當然,還以天氣好的日子,比較容易浪漫起來。
此日正逢天朗氣清,於是又從無人踏足的陡坡爬到了山岡上,沿途駐足賞看滿目的山野自然景物,竟然也就感到再浪漫不過了。
去週在鄰灣谷地半坡紮營,度過連天陰雨的耶穌復活節,跟三百米外低處臨灘台坪的東大營諸君子一道,登上了468米的蚺蛇尖。此「尖」我登臨好幾十次了,今天不擬多爬,卻要再到鄰灣去走走,為的上星期雨天裏看到有一隻狗娃在沙灘上出沒,卻無母狗伴隨,顫巍巍,怪可憐的,今天且去調查研究一下,看牠是否還活得好好的。
是日天氣雖佳,整個灣區卻是空空如也,沒有一頂帳篷。沙灘上只有路過的零星遠足者,和一雙洋人弄潮兒,遠看體型差距甚大,似是父女二人。
我逕往海灣南面的山坡邊緣走去,果然看到野犬從巨石後面走了出來;不只一隻,卻是三條,都是成犬。諸犬看到了我,無疑感到害怕,都連忙走得遠遠的。我於是發出輕輕的哼聲,表示友善,並且慢慢蹲下。一條走在最末,有狼犬血統的年輕母狗於是走了回來,坐到了我的跟前。我伸手點頭讓牠嗅我,以示願意交個朋友,可牠對我還是並不信任,無意過來聞一聞,只是坐在那裏,左顧右盼,乾脆不肯拿正眼瞅我。左右扭頭時,牠還刻意瞇縫著眼,不要跟我視線交接。此犬身形瘦小,似乎很年輕,毛皮顯得有點鬆弛,看來肯定天天吃不飽。牠願意在我跟前坐下,想是希望討得一點食物吧。可惜我是到了山岡上才臨時決定過來的,手上就有照相機和三腳架,只能叫牠失望了。
我在石隙前面蹲了半晌,牠看我沒有惡意,就不慌不忙地爬了出來,繞到後面去了。大概不喜歡留在石隙裏。我朝相反的方向,繞了個更大的圈子,也到了巨石後面緊靠山坡的一側。但見這可憐的狗娃趴在露兜樹下,挨著巨石,沒精打采的,身旁有一塊厚實的塑料廢物,當可用作睡墊,有保溫和隔濕之效。
我慢慢地鑽到露兜樹下,一邊小聲哼哼,以示並無惡意,然後緩緩蹲下,以免唬著牠。拿相機照了幾幀,也只得跟牠揮手道別了。我想,這灣區既能勉強養活三條成犬,這狗娃活下來的機會還該是有的吧。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