慚愧了!當此仲春時節,有能者們和有心人們都為愛國愛港的偉大社會事業,而忙於關心那什麼「君子之爭」,摻和其中的局內人正鬧得如火如荼,而旁觀者們都在議論紛紛之際,我這「無為無不為」的野客,竟就只知道惦記著耽賞大師和巨匠們的「靡靡之音」!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可我所關切的,卻是一樁不關港國前途的無聊瑣事,也就是「便攜」激光小唱機正要靜靜悄悄地瀕臨淘汰。奈何愛樂成癮,不得已也!
我可以兩頓食無肉,一生居無竹,卻不可三日聽無曲。無論家居、在外,幾乎天天都得聽音樂。自1984年激光唱機、唱片問世以來,我已經扔掉了好幾台激光唱盤和CD隨身聽了。
回想當年,欣聞往後可以擺脫黑膠唱片的靜電、塵埃、發霉、磨損之苦,毫不遲疑就掏腰包,第一時間買來了劃時代的科技產物:Sony的第一台Disman, 型號D-50.
此機附有可分離的底座,末端有變電器,以供室內取用交流電。戶外使用則須另購專用外盒,把唱機本體套進去,盒子一端是可容六節C型乾電池的隔間,須用鹼性電池或鎳鎘蓄電池。
當時也不嫌笨重和累贅,更不在乎它禁受不了最輕微的震盪,到了哪裏就帶到哪裏,甚至騎自行車上坡下坡,往返15公里到海浴場去游泳,都非把它帶上。
可這玩藝非唯體積不小,耗電量也夠大的,那是4瓦!若用鹼性電池,每小時的「電費」得好幾塊錢,比一般大功率的家用電器還要高,只除了三相熱水器!
至於它的音質,以今天的標準而言,當然不能謂之好,可跟當時的盒式磁帶隨身聽相比,那可是優勝多了。
時移世易,20多年過去,在各種形式的MP3播放器充斥的時尚市場中,這種CD隨身聽已然迅速式微。最近驚聞它已走在淘汰的邊緣上,要讓MP3指日逐出市場,電器店多半都已不賣了!
這一驚嚇非同小可。我就這麼個死心眼,野營、旅行時總要聽音樂,並且迷信激光唱片。經軟件壓縮的MP3音樂檔案格式,還原音質不如CD,我的笨耳朵難於湊合,寧願帶著體積大得多的CD隨身聽滿山裏跑。
目前每週往往用上好幾個小時的Sony CD Walkman, 性能依然良好,音質尚算湊合,只在空軌上會愣給添加丁點輕微的斷續低頻雜音。這也難怪,畢竟已經用了九個年頭,十分老舊了。
於是趁便跑到鬧市的商業街去走一遭,觀察情況。果爾傳言不虛,逛過了好幾家大型電器連鎖店,真的找不見CD隨身聽的蹤影,大涼天裏,差點沒急出一身躁汗!
幸而還不至去得太晚,皇天不負有心人,後來還是讓我給找到了。一家兩年前更名之後我就沒有進去過的連鎖店,慶幸它的一個旮旯裏還擺放著僅有的兩款,都是Sony, 一款能唱MP3, 一款不唱。不唱的就好,正合我意,也便宜些,可以節省100多塊錢。老機未壞,本來還不想就買,見此情勢危急,自然不再猶豫,馬上買下一台。
尋獲「寶物」,感到欣幸之餘,屈指一算,1984年底至今相隔27年,如今買來的我這第五台Sony小唱機,花的金額不過是從前的三分之一罷了,音質固然好得多,更且倍加輕巧、節能,還有電子避震功能!
身為野客而流落鬧市商業街,原來另有所圖,而非專為購買CD隨身聽,那是要到兩公里外鄰區的一家音響服務小店,去訂購音箱裏的「幕後英雄」器件:分頻器。
在這物阜民豐的都會,以成品形式出售的分頻器,堪說是個罕物。內行的一般認為,這玩藝並非買來安上就能完事,最少得經多番「摩改」,方可入耳,否則淨發難聽的異聲。外行的呢,乾脆沒有興趣和時間,也幹不來「低挨歪」這種傻事。
音響服務小店的老闆也大致抱持那種內行論調,讓我最好把音箱交給他去摩改。可我卻自有十足外行的想法,愣不信邪,我說:廠商應屬內行之中的最內行了吧,他們既要讓成品賣得出去,必然從大處考慮,儘量照顧周全,設計上迴避陷坑,讓顧客買去安上之後,起碼湊合可聽。再說,我的笨耳朵也並非那麼講究,較為側重這「樂」的藝術內涵,而非這「音」的物理質量。
由於資財匱乏,確實無力苛求完美的音質,「天聲」的成本實在太高昂了,我只能退而求其次,甚或又次。我的音箱只要能播放大型協奏曲,湊合入耳,也就足以陶醉一時了。可是對於「樂藝」的要求,以其沒有「成本」,倒是可以隨意提高的,不好的樂曲,就給我極品巨型座地音箱,播出裊裊天聲,我就是聽不進去。
我這一說,小店的老闆當然再無異議,反正我付了錢,把分頻器「外外行行」地買了去,日後要越聽越不滿意,卻沒有那麼些價值好幾萬塊錢的儀器,「摩改」不了,還不再來找他?!
我訂購的分頻器,它跟新買的CD Walkman有相同之處,都是中國製造。這就好,我其實從來都愛用國貨,廢品或質量太次者,斯屬例外。
回想我開始使用德國品牌的高保真立體聲音響設備,把古舊德國樂曲聽得癡癡迷迷的那會,中國就連質量一般的晶體管收音機都還製造不出來。可如今,我竟有信心去訂購國產的音箱分頻器。
訂購的小店所在是一處舊區,友人告訴我,附近的一家視聽器材店裏,有日本通行的 Sony MD Walkman, 也有 CD 隨身聽。我去看了,且有我後來買了的那個型號,只是標價貴了將近一成。此店另有一款機身極薄的,標明日本製造,兼有我不需要的 MP3 播放功能;可這型號更貴得多了,價格幾乎是我的那個國產品的三倍。我愣這麼想:倘使今天沒有「中國」這家「世界工廠」,恐怕付出十倍的價錢,都買不上這台日本製品!
一個星期之後把分頻器取回來,立馬開「箱」,把安上不過一個多月,才剛「燜熟」了的一對「小器」摘了下來,換上新的「大器」。此器不同於原來的「小器」,毋需一番焊接,輸入和輸出端子粗大而牢固,插線之後把螺絲擰緊就好,工序可簡便了。
這個器件還給中音單體的輸出設置了調節器,串連不同阻值的鋁殼繞線電阻,可供選擇衰減0分貝、2分貝或4分貝。根據規格,我那中音單體的敏度比低音和高音分別低8和5分貝,超過一般內行建議,原來不予調減,但聽來覺得比較生硬,猜想規格數值可能不準確,跟實際敏度有出入了。我沒有儀表可資測度,只憑聽感武斷罷了。於是試著調減2分貝,而功放的高、低頻調節旋鈕都置中,不予增減。
完了先來試聽 Joan Sutherland 和 Luciano Pavarotti 的歌劇二重唱選曲,聽來明顯變得柔醇多了。繼而是美女提琴手莎拉•張 Sarah Chang 跟德累斯頓愛樂 Dresdner Philharmonie 在2009年的錄音,那是布魯赫和勃拉姆斯的小提琴協奏曲。聽罷,笨耳朵認為時間和金錢都算沒有白花,可以收貨了。
正如預期,這沒經「燜」過的新器,發聲已然要比「燜熟」了的舊器柔醇一些。按此或可異想天開,憧憬假以時日,新器件「燜熟」,並跟各個單體磨合之後,我的這對「低挨歪」的破音箱,或能僥倖勉強得以「成器」,也未可知。
當然,此後還得懂得安分守己,絕對不可冒失,糊里糊塗地跑進任何大富朋友之家的隔音視聽室,或者名牌高檔音箱陳列室,去「僭聽」人家極品座地「名器」播送出來的「天音」;否則回來非得妄圖「大躍進」,卻又掏不出那麼點錢,只有徒然落個瞎折騰,平添滿耳窩的失落感!
2012/01/21
自己動手
《老子》有「五音令人耳聾」之說。危言聳聽了吧。我幾乎不能一天不聽的洋樂,五音之間添插七音,為數十二,並且往往以甚高分貝「發音」,聽了那麼些年了,至今僥倖尚未耳聾,還能輕易聽辨音質優劣。
所以敢說輕易,並非我有師曠之聰,卻是因為優劣之間,距離實際很大,那其中還有「良」、「常」、「可」幾等,任何一雙笨耳朵都不難分辨。
而我的現有器材,根據敝耳的評定,最多只能算個「良」等罷了,距「優」尚遠,遠而又遠,至於「終極最優」,則更在萬里之外,乾脆毋庸憧憬了。
然而敝耳的靈敏度畢竟粗疏,實際這音響器材的等差,可說十分精細,而其平均性價比曲線的後段非常「陡峭」,僅從「良」提升至「良+」,已然花費不菲。
從前「黑膠唱片」的年代,本地曾有這麼一說:「玩音響」能讓人傾家蕩產。
我雖從未聽說過真有這種可悲的實例,卻也不敢斷言,不相信世間會有那樣的事。儘管到了高保真的音響器材已經相當普及的今天,假若有一位「音響發燒友」,他只有幾百萬的資產,卻不能忍受音質瑕疵,偏要去追求「完美」,非得擁有世界頂級音響設備,並按相應的高規格,進一步優化了隔音室,那麼即便沒把家財耗盡,餘錢恐怕就有可能不夠吃飯了。
今天普遍採用集成電路的唱機和功率放大器,在過去50年間,相關的應用科技大幅提升,可說經歷了翻天覆地的大飛躍,就算並非高端產品,都已發展得相當精良。可是為唱機發聲、結構簡單得多的單一部件――揚聲器單體,它的主流製造技術,卻大致依然故我,五十年不變。要把揚聲器或音箱造得媲美唱機的精良,成本卻相對地高昂得多。
由於技術不斷提升,製造成本逐漸下降,今天人們確實不必花太多的錢,就能買到質量不錯的激光唱機和集成放大器。可是要把功放的輸出,高保真地轉變為「再生」樂聲,就算付出好幾倍的代價,恐怕難以買來「勝任」的大功率音箱。
若要避免音箱分頻器與單體匹配的極高難度,就得使用「功放前(主動)分頻」,讓訊源放大器和功放分離,也就是本地的所謂「前、後級」,音頻電流直接由功放輸入各個單體,但每路卻得獨立使用一台功放,三路的話,就是三台了,代價之大,足以把人嚇死。
我幾乎天天都得聽音樂,但卻絕對沒有那麼些資財,去當個「音響發燒友」,追求「完美」,最多可算是個「愛樂成癮者」罷了。不能坐在大音箱前過癮的時候,從未「發燒」的耳朵卻善於妥協,拿個隨身聽小唱機,戴上檔次不高的大耳機,竟然也能陶醉半天。
「愛樂成癮者」既能滿足於小唱機和大耳機,自然不會把著重點放在樂聲「再生」的物理狀態上,卻在透過樂聲載送的藝術含量上。
當然也並非只重樂曲的優劣而不在乎音質的高低。音質要達不到起碼的「可聽」水平,再深邃優美的樂曲,敝耳恐怕也無法聽得進去,想要陶醉就更不可能了。這所謂「可聽」,我竊謂之「良」等,居「優」等之下。
對於我這個「愛樂成癮者」來說,活在這個時代無疑是一種幸福。正是有了趨近完美的現代數碼錄音技術,和不必傾家蕩產就可以買來的「良等」音質「再生」裝置,我才有可能隨時賞聽盡善盡美的樂曲。從音箱或耳機出來的樂聲,音質只要達到耳朵要求的「良」等水平,大腦也就滿意地接收了,隨之催生大量的內啡肽,於是得以過癮。
沒有今天廉宜的器材,我就無法隨時隨地聽上大師們演奏的絕妙好曲了。就算花得起那麼些錢,勻得出那麼些時間,也不可能滿世界跑,每逢週末,儘上音樂廳去,乖乖地在人叢裏坐定,在衣香鬢影之中,靜聽兩個小時。
我聽音樂可是全賴音箱和耳機了。然而對這兩種玩意,耳朵卻有區別對待的傾向。對功率極小,而只有每邊一個發聲單體的耳機,要求總是比較寬鬆;至於由兩三個單體組成的大功率音箱,敝耳卻有點苛刻了,總是難以感到滿意。
我目前使用的一對音箱,是摘掉了全部原有器件,換上了自己盲目「選購」的三路單體和分頻器,親手組裝的「破貨」。
這對傷痕累累的「破貨」,原是1980年代的日本品牌,箱體不小,容積52升;本是三路,每聲道最大功率只有150瓦,因而承受不了我的好些唱片的驟然暴響,偶爾啟動「保護電路」而瞬時失聲,並且音質不佳,沒有達到「良」等,聽著叫耳朵難受。
於是跑去另買一對中國製造的英格蘭品牌,誰知竟是劣質廢品!買時沒把自己的唱片帶去仔細試聽清楚,就拎回來了。不幾天棄置一旁,多年來只作小几使用。沒捨得扔了,是考慮倆箱子日後或還有用。
不得已,只好重新「起用」原有的那對老箱子,畢竟音樂還是要接著聽下去。可聽著聽著,對它的音質還是忍無可忍,於是毅然把高音和低音單體都撤換了,三路分頻改為二路,功率不過30瓦的原有中音單體予以廢置,中、低音都由新的12吋大單體放送。
後來又把箱內的電纜全部撤換,音質終有較大的改善,開頭聽著感到十分愜意。但日子久了,習以為常之後,雖不生厭,卻漸萌不滿;加之偶在別處聽了大可不必去聽的高檔品牌,回來就要思變,謀求作點改善。於是又把二路改為三路,同時摘掉廢置已久的中音單體,安上新品。
花掉半天才把它改好了。工序雖夠繁瑣的,過程倒也好玩。至此,這對全然親手組裝的音箱,每邊瞬時最大承受功率增加140瓦,達到了460瓦,非但可以放送暴響的樂段,並且足以頃刻致聾。完了戰戰兢兢開機,音量慢慢由小調大,一聽,糟了,竟爾要比原來的二路分頻還差點!
本來就知道音箱分頻器這玩意不好惹,並非一個門外漢隨意到街面上去買了回來,輕易安上,就能發出好聲。這三路分頻尤其愛鬧彆扭!年前的嘗試獲得滿意的結果,僅是因為僥倖,並且是降階改為二路,實非真有能耐把它買對了。
懂行的「發燒友」決不做這種傻事,要不買來之後多番修改,要不乾脆不買成品,而自行製造,首先對每個單體逐一予以精準測試,然後根據可能和出廠資料有出入的實際數據,自行設計電路,還要在製成之後重復鑑聽,調校經年,方才算是成品。
我固沒有相關的幾種儀器,乾脆就對電子工程一竅不通,僅憑臆測,以為應用科技發展快速,日新月異,近年設計出來的新產品,必然要比從前的先進、優越,並且具有較廣的適應性。於是貿然出去買了來,連夜安上。這樣妄求僥倖,希冀發出好聲,可謂異想天開!
算了吧,既然都花了錢,花了時間,花了精力,把這玩意弄出來了,且先勉強聽上一些日子,看能不能漸漸把新的單體和分頻電路「燜熟」,讓它自行改善。倘若久「燜」不「熟」,「夾生」依然,那也沒什麼大不了,反正舊的二路分頻器仍然閒置箱中,要回復原狀,十來二十分鐘就能弄妥了。
就這樣湊合細聽了幾天,沒想到竟在不知不覺之中,變得有些愜意起來了;儘管音色跟原來仍有差異,於我這個無緣「發燒」的「愛樂成癮者」,聽感卻算是可以了,一時大可無須倉促開箱復原。
我琢磨,那其中的改善,一半肯定是心理現象,是主觀感覺的變化,一如久入鮑魚之肆,不過就只因為習慣了;至於另一半,該是真的「燜熟」了,不再「夾生」硌耳朵了。
所以敢說輕易,並非我有師曠之聰,卻是因為優劣之間,距離實際很大,那其中還有「良」、「常」、「可」幾等,任何一雙笨耳朵都不難分辨。
而我的現有器材,根據敝耳的評定,最多只能算個「良」等罷了,距「優」尚遠,遠而又遠,至於「終極最優」,則更在萬里之外,乾脆毋庸憧憬了。
然而敝耳的靈敏度畢竟粗疏,實際這音響器材的等差,可說十分精細,而其平均性價比曲線的後段非常「陡峭」,僅從「良」提升至「良+」,已然花費不菲。
從前「黑膠唱片」的年代,本地曾有這麼一說:「玩音響」能讓人傾家蕩產。
我雖從未聽說過真有這種可悲的實例,卻也不敢斷言,不相信世間會有那樣的事。儘管到了高保真的音響器材已經相當普及的今天,假若有一位「音響發燒友」,他只有幾百萬的資產,卻不能忍受音質瑕疵,偏要去追求「完美」,非得擁有世界頂級音響設備,並按相應的高規格,進一步優化了隔音室,那麼即便沒把家財耗盡,餘錢恐怕就有可能不夠吃飯了。
今天普遍採用集成電路的唱機和功率放大器,在過去50年間,相關的應用科技大幅提升,可說經歷了翻天覆地的大飛躍,就算並非高端產品,都已發展得相當精良。可是為唱機發聲、結構簡單得多的單一部件――揚聲器單體,它的主流製造技術,卻大致依然故我,五十年不變。要把揚聲器或音箱造得媲美唱機的精良,成本卻相對地高昂得多。
由於技術不斷提升,製造成本逐漸下降,今天人們確實不必花太多的錢,就能買到質量不錯的激光唱機和集成放大器。可是要把功放的輸出,高保真地轉變為「再生」樂聲,就算付出好幾倍的代價,恐怕難以買來「勝任」的大功率音箱。
若要避免音箱分頻器與單體匹配的極高難度,就得使用「功放前(主動)分頻」,讓訊源放大器和功放分離,也就是本地的所謂「前、後級」,音頻電流直接由功放輸入各個單體,但每路卻得獨立使用一台功放,三路的話,就是三台了,代價之大,足以把人嚇死。
我幾乎天天都得聽音樂,但卻絕對沒有那麼些資財,去當個「音響發燒友」,追求「完美」,最多可算是個「愛樂成癮者」罷了。不能坐在大音箱前過癮的時候,從未「發燒」的耳朵卻善於妥協,拿個隨身聽小唱機,戴上檔次不高的大耳機,竟然也能陶醉半天。
「愛樂成癮者」既能滿足於小唱機和大耳機,自然不會把著重點放在樂聲「再生」的物理狀態上,卻在透過樂聲載送的藝術含量上。
當然也並非只重樂曲的優劣而不在乎音質的高低。音質要達不到起碼的「可聽」水平,再深邃優美的樂曲,敝耳恐怕也無法聽得進去,想要陶醉就更不可能了。這所謂「可聽」,我竊謂之「良」等,居「優」等之下。
對於我這個「愛樂成癮者」來說,活在這個時代無疑是一種幸福。正是有了趨近完美的現代數碼錄音技術,和不必傾家蕩產就可以買來的「良等」音質「再生」裝置,我才有可能隨時賞聽盡善盡美的樂曲。從音箱或耳機出來的樂聲,音質只要達到耳朵要求的「良」等水平,大腦也就滿意地接收了,隨之催生大量的內啡肽,於是得以過癮。
沒有今天廉宜的器材,我就無法隨時隨地聽上大師們演奏的絕妙好曲了。就算花得起那麼些錢,勻得出那麼些時間,也不可能滿世界跑,每逢週末,儘上音樂廳去,乖乖地在人叢裏坐定,在衣香鬢影之中,靜聽兩個小時。
我聽音樂可是全賴音箱和耳機了。然而對這兩種玩意,耳朵卻有區別對待的傾向。對功率極小,而只有每邊一個發聲單體的耳機,要求總是比較寬鬆;至於由兩三個單體組成的大功率音箱,敝耳卻有點苛刻了,總是難以感到滿意。
我目前使用的一對音箱,是摘掉了全部原有器件,換上了自己盲目「選購」的三路單體和分頻器,親手組裝的「破貨」。
這對傷痕累累的「破貨」,原是1980年代的日本品牌,箱體不小,容積52升;本是三路,每聲道最大功率只有150瓦,因而承受不了我的好些唱片的驟然暴響,偶爾啟動「保護電路」而瞬時失聲,並且音質不佳,沒有達到「良」等,聽著叫耳朵難受。
於是跑去另買一對中國製造的英格蘭品牌,誰知竟是劣質廢品!買時沒把自己的唱片帶去仔細試聽清楚,就拎回來了。不幾天棄置一旁,多年來只作小几使用。沒捨得扔了,是考慮倆箱子日後或還有用。
不得已,只好重新「起用」原有的那對老箱子,畢竟音樂還是要接著聽下去。可聽著聽著,對它的音質還是忍無可忍,於是毅然把高音和低音單體都撤換了,三路分頻改為二路,功率不過30瓦的原有中音單體予以廢置,中、低音都由新的12吋大單體放送。
後來又把箱內的電纜全部撤換,音質終有較大的改善,開頭聽著感到十分愜意。但日子久了,習以為常之後,雖不生厭,卻漸萌不滿;加之偶在別處聽了大可不必去聽的高檔品牌,回來就要思變,謀求作點改善。於是又把二路改為三路,同時摘掉廢置已久的中音單體,安上新品。
花掉半天才把它改好了。工序雖夠繁瑣的,過程倒也好玩。至此,這對全然親手組裝的音箱,每邊瞬時最大承受功率增加140瓦,達到了460瓦,非但可以放送暴響的樂段,並且足以頃刻致聾。完了戰戰兢兢開機,音量慢慢由小調大,一聽,糟了,竟爾要比原來的二路分頻還差點!
本來就知道音箱分頻器這玩意不好惹,並非一個門外漢隨意到街面上去買了回來,輕易安上,就能發出好聲。這三路分頻尤其愛鬧彆扭!年前的嘗試獲得滿意的結果,僅是因為僥倖,並且是降階改為二路,實非真有能耐把它買對了。
懂行的「發燒友」決不做這種傻事,要不買來之後多番修改,要不乾脆不買成品,而自行製造,首先對每個單體逐一予以精準測試,然後根據可能和出廠資料有出入的實際數據,自行設計電路,還要在製成之後重復鑑聽,調校經年,方才算是成品。
我固沒有相關的幾種儀器,乾脆就對電子工程一竅不通,僅憑臆測,以為應用科技發展快速,日新月異,近年設計出來的新產品,必然要比從前的先進、優越,並且具有較廣的適應性。於是貿然出去買了來,連夜安上。這樣妄求僥倖,希冀發出好聲,可謂異想天開!
算了吧,既然都花了錢,花了時間,花了精力,把這玩意弄出來了,且先勉強聽上一些日子,看能不能漸漸把新的單體和分頻電路「燜熟」,讓它自行改善。倘若久「燜」不「熟」,「夾生」依然,那也沒什麼大不了,反正舊的二路分頻器仍然閒置箱中,要回復原狀,十來二十分鐘就能弄妥了。
就這樣湊合細聽了幾天,沒想到竟在不知不覺之中,變得有些愜意起來了;儘管音色跟原來仍有差異,於我這個無緣「發燒」的「愛樂成癮者」,聽感卻算是可以了,一時大可無須倉促開箱復原。
我琢磨,那其中的改善,一半肯定是心理現象,是主觀感覺的變化,一如久入鮑魚之肆,不過就只因為習慣了;至於另一半,該是真的「燜熟」了,不再「夾生」硌耳朵了。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