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2/31

愛楓及瘋

成語有所謂「愛屋及烏」。在現代標準漢語裏,這「屋」字失去了舌根塞音韻尾,乃至「屋」、「烏」二字同音,那麼就算把它掉過來說成「愛烏及屋」,聽起來都是一樣了。

此語源出《尚書大傳》:「愛人者,兼其屋上之烏」,應簡縮為「愛人及烏」,但在後世的偽作《孔叢子》裏,卻變成了「愛屋及烏」。

「愛人及屋」,然後再及「屋上之烏」,這是以人為本,由近及遠的人之常情;可現今社會上多有「以屋為本」,倒過來「愛屋及人」的現象,擁有「靚屋」的人們,對於一些相關者,諸如婚媾對象,往往顯得比什麼都可愛。

我一概沒有「愛人及烏」、「愛屋及烏」或者「愛屋及人」的經驗;邇來卻有些不幸,竟然有點「愛楓及瘋」起來了。這裏的「及」,不是「兼及」的意思了,卻要解作「及至」義。那也就是說,愛楓愛得至於有些瘋狂了!

其實這也怪不得我,這楓葉在北風中搖曳,掉落之前,展呈的豔麗是短暫的,就像春花一樣,叫人怎能不愛惜!

冬至後二日,也就是耶穌基督聖誕的前夕,天黑前我又到了我的山林營地。天氣預報說明天氣溫要急降,並且要刮大風,還會下雨。這就對了,可不已經冬至了嗎,接著就是小寒、大寒了,日子還那麼暖洋洋的,叫人家楓樹落葉不落葉!

來時所坐巴士幾近滿員,不少是要到灣仔半島的「指定營地」。其中有幾個女孩子,告訴對座也是要到灣仔去的露營者,那邊還有很多「營位」,她們已經在營地住了幾天,此程是去西貢市區「購物」補給之後回營。有人又強調那裏附設大型公共廁所和淋浴室,不過並不供應熱水。對話雙方都好像沒有提及天氣預報,看來是不把它當回事了。這灣仔半島的兩處營地,都是空曠的吃風大草坪。但願他們對10度以下的風雨之夜早有充分準備。

看來那灣仔營地是夠熱鬧的,起碼此日晚上「捧場客」就不少。可我這裏山下的長灘,卻竟蕩然不見一頂帳篷,只在南頭矮岡上的樹叢之間,有低色溫的強光營燈一盞,孤零零地照亮著。這多半是缺乏經驗的新手了,大抵不知道他們此夜要迎接的,是十分強勁的大北風。這可不是一般的西北風,憑你肚子再餓,也難以喝得下去。

預報不虛,夜裏果然刮起了大風。我這山林營地在陡峭的南坡上,陡坡和營地四周的叢林,形成良好的擋風屏障,效果甚佳。夢迴時但聞樹梢上風聲淒厲,林濤澎湃,可我那張頂篷卻不發噪聲,因而一直無須撤下。儘管這樣,這畢竟不是春日和風,確實有些吵耳,難免多番驚醒,不得安睡。

清晨到百步之外的「觀景台」去眺望一下,只見夜來矮岡上亮燈的位置並無帳篷,想是受不了大風,連夜轉移到低處的樹叢後面去了吧。可是那一帶沒有山體擋風,單薄的矮樹叢起不了多大作用,聊勝於無罷了。

這是雲天晦暗的聖誕日,我最關心的,當然不是灘畔和矮岡上有沒有露營者,卻是楓林裏的紅葉吹落了多少。磨蹭了半天,午前我到了楓林,只見長在較高處而又比較高瘦的一大片都禿了,儼然溫帶地區的冬天景象。這勾起了20多年前在洛陽的邙山,平生第一次看到了冬日禿林的情景。大異其趣的是,這裏不下雪,並且林地並非黃土,林外都是青山,也沒有用土坯築成的村舍,乾脆這是野地,沒有半縷人煙。

確實這不下雪的冬天,跟沒有石頭的黃土地,可說一樣的無趣!不過我有此楓葉的豔紅,暫可不思那雪花的清白了。觀乎近日歐美的雪災,可見這雪呀,不一定那麼純潔可愛。

對於我,這野外楓林就像雪,它有魔力。每次走進這小片楓林,我總要流連忘返。既在聖誕日的楓林,我不能不想到耶穌,於是想到了他受洗之後在沙漠遇到魔鬼的故事。當然我的思路和虔信者們迥異,我想:這沒有魔力的魔鬼,它的沙漠倘若也有這麼美的一小片楓林,或會有感於上帝創造萬物的大能,驚嘆、欣賞猶恐不及,就沒有閒功夫還去試探耶穌,胡說要讓他把石頭變成麵包那樣的無聊話了。我總要懷疑,魔鬼之為魔鬼,環境或為決定因素。它只有那麼一片荒漠,存活艱難,那邪惡的魔性就出來了。

想過了耶穌和魔鬼,從楓林出來,就去爬山。在山岡上遇到一雙穿著整套簇新攀山服的年輕男女,說是要到東灣去露營,原來計劃先登蚺蛇尖,因為風太大了,中途改變了主意。這時山岡上的風勢也不弱,女的得多次「摸著石頭」下坡。他們讓我幫忙給照相,我拿著他們的袖珍照相機,兩隻手被強勁的寒風吹得直抖,唯有多拍兩幀作保險。

傍晚回到營地,趕緊在天黑前到小澗去洗澡,這時氣溫只有12度,對於洗澗水澡來說,夠冷的。7點鐘降到了10度,到了午夜就只有8度了。那北風一直在怒嘯,頂篷略微有些不穩,可我估計難免下雨,就決定不撤。終於這一張16呎長,10呎寬的頂篷還是安然度過了這風蕭蕭的一夜。

侵晨果然淅瀝淅瀝地下了幾場小雨。我滿以為下過雨那風就會緩下來了,實際並不這樣,疾風依然吹之不竭,倒是雨過天青,烏雲散盡,早晨起來竟見一片藍天。我高興得很,連忙煮鍋早飯吃了。10點不到我就鑽進了楓林,沒想到夜來的大北風竟沒造成明顯的破壞,楓林裏的晨曦,可愛極了。

我於是「愛楓及風」,在疏林裏迎著只有8度的寒飆,細賞紅葉。完了還撿了幾片「落紅」,帶回營去,別在我那發霉的帳篷上,聊作節日的裝飾。

這時我想到了白居易的詩句:「邯鄲驛裏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他那「邯鄲驛裏」還有驛館人員給料理飲食、床舖哇,也許還能言不及義地勉強說上一兩句話;可我這曠野,竟至於連個魔鬼的影子都懶得飄來!

找不見魔鬼倒也好,省得像耶穌的故地那樣小魅充斥,乃至年年爭戰,千載不寧。

庚寅冬至交節後半旬

2010/12/24

逖野秋紅

從小總聽人說:「秋風起,三蛇肥」。猜想這既是對自然界一種物候現象的表述,也是給需要「及時進補」的人們提個醒,別錯過每年一度大啖三蛇的好時機,確保樂享口福之餘,並有強身健體之效,俾得泰然度過寒冬。至於這肥美的三蛇,也就是金環蛇(本地叫金腳帶)、眼鏡蛇(本地叫飯剷頭)和灰鼠蛇(本地叫過樹榕,但「榕」字費解,似是近音「龍」字之誤),何以有補身的特效?其理大抵深奧難懂,我這一介野地人,不能明白是理所當然的了。

近日巴士上的廣告電視畫面上,有看似楓葉一片一片飄落的物候襯景,大抵表示涼秋已到。涼秋已到又怎麼了?那當然還是要提醒乘客「及時進補」了。但廣告裏沒有建議吃催肥了的蛇,卻有「龜蛇鎖大江」裏的烏龜,好像說的吃了這烏龜做的什麼,縱有嬪妃成群,都能應付裕如,皆大歡喜。

除了這爬行動物能補身,吃進去能讓各種臟腑恢復元氣,改善身體健康的成藥,或者「營養補充劑」什麼的,竟是林林總總,五花八門。或許可以這麼說吧:如果都能一一吃上了,並且持之以恆,終身不輟,管保延年益壽,沒準還能活過百齡,甚至長生不老呢!

可惜我資財匱乏,這烏龜、奇藥的養生之道,一時還是無意、無力效尤。確實我日常吃得也委實太簡單、太貧乏、太低檔、太無品,已然充分地營養不良,加之野地生活頻仍,四季勞頓過度,若還無力進補,恐非長久之計。

時屆深秋,野地蛇多,可我還是只能嚐我的紅豆甜羹罷了。聽說紅色的食物能補血,未知確否。這還算頗有點營養價值的紅豆,它的價格一年來雖然漲了一倍多,零售也不過只是十來塊錢一斤罷了,這麼賤價的東西,若能補血,我說,人家還花錢在巴士上賣廣告!

我雖對補血不生多大的積極性,卻總愛看紅色的東西,對了,就好比這楓葉。它紅得就跟血似的,讓人看了怦然心動。

想起了唐朝詩人許渾有這麼兩句:「紅葉晚蕭蕭,長亭酒一瓢」。當然我這野地上既無長亭,也缺些離情別緒,更沒帶上酒,賞紅葉在午前午後,不等到向晚,倒是我自己的頭髮真可謂之「蕭蕭」,於是想到「有限年光有限身」,難免生出些許感傷來了。

好在此時正聽莫札特的小提琴奏鳴曲,那是KV547的第一樂章,那「如歌小行板」諧謔而愉快的曲調,讓我驟生的丁點感傷,俄頃之間,隨那秋風,在紅葉的搖曳之中,向萬里晴空飄散無蹤了。

前幾天冷流帶來大北風,吹落了不少葉子。楓林裏長得較高、較筆直,而樹冠單薄的好幾棵都快禿了。來時但見這一帶滿途鋪著綠色的落葉,真有點怵目驚心。還好楓林位處南坡之上,吃起北風來不至那麼首當其衝。而那兩天的低溫不因其在南坡而失效,果然把整片楓林進一步催紅。此日既有藍天,又有白雲,這楓葉越發紅得好看了。

我爬到樹上去坐著,想到了這位唐朝詩人,他看見了可愛的紅葉,不惟沒有絲毫觀賞的樂趣,反倒要觸景生悲。許詩末兩句寫道:「帝鄉明日到,猶自夢漁樵」。看來詩人赴京,是「身在曹營心在漢」了。可這毫不嚮往的生活還是得過呀,否則真要留在家鄉,以漁樵營生,必然衣食堪憂,朝難保夕,哪還有閒情逸致做什麼詩!那個時候的人們生活真難!

倒是到了我們這個時代,像我這種現代野地人,方才可以試當一兩天的漁樵,鬧著玩玩。可惜我這是婦人之仁,不忍為取樂而釣魚殺生,也反對用柴灶為炊,以其燒壞野地表土的微生態,這漁樵之樂,我不尋也罷。不過因而可以多些時間去做別的事情,未嘗不好。

此刻我要忙活的,就是觀賞紅葉。這樁樂事我可不要錯過,否則得待來秋。但明年夏天颱風要不要到來大肆蹂躪一番,把這片小小的楓林刮得光禿禿的,我可說不準!

此時坐在樹上,身處紅葉叢中,從近觀賞,俯仰都是景致,堪說美妙極了。

我想,香港這 1,100 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大抵就只有這麼一小片堪賞的楓林了。這種本地絕無僅有的物候樹種,在全區的任何地方都不多見,而只有零星的獨樹。也許植樹當局的官爺們不喜歡落葉樹,加之人們都認為它比不上外地的紅葉,觀賞價值不高。

而於絕大多數滿足於終歲的城市生活、對大自然冷感的人們,物候乾脆毫無意義;紅葉,不過就是一小塊紅色的東西罷了,沒什麼好觀賞的!

可我想,世上樹木何止萬種,就只有這楓香,和另一大類分類學上對應漢名叫槭的落葉樹,有此壯觀的紅葉。對於我這個野地人,它就是美,美得叫人癡迷!尤其在純粹的自然景物的襯托下,格外顯得可愛。

也許,看到了這可愛的紅葉,對心理裨益不少,因而體內正氣運行得到促進,乃至雖則無龜無蛇,營養不良,卻又無丸無藥,我仍能背負重荷,大老遠跑了山裏來,住在楓坡側畔,一日從容二進小林,悠然坐在樹上聽音樂。這,我想,肯定是世上獨一無二的賞楓畸途了,恐怕比循正途坐了飛機到外地去拍照留念,還要難得多。

2010/12/18

小林楓趣

這兩天算是迎來了勉可應景的低溫。節氣上已屆「大雪」之旬,而「冬至」將臨,這天氣該不好愣還那麼暖和了吧。

可上星期天清晨山裏的薄霧小雨,似要告訴大地萬物,這南國的秋天雖然還沒完,並且冬天的影子更在大老遠,但春天卻已經在那裏迫不及待,要不請自來了。這真讓人有點沮喪!就連那林鳥們似乎都生氣了,乾脆並不認作春天已到,竟然合夥噤若寒蟬,半句不吭。這季候倒錯,就連懂得遷徙的鳥們都不能容忍!

曉來還頗刮了一點風呢。不過這倒沒什麼關係,我深居叢林之中,四周有茂密的樹木作屏蔽,侵晨半夢半醒之間,但聞樹葉沙沙作響,我那大幅頂篷雖非紋絲不動,卻也安然無恙,並未發出霍霍噪聲,曉夢沒受騷擾,得以做到終章。

醒來那雨聲倒還悅耳堪聽。不但悅耳,料它要給小澗略微「加油」。這山林小澗雖然終年不涸,冷季倘不偶下零星小雨,流量就會越來越小,打起水來就很花時間,水質也不那麼清純了。既下了雨,我的竹管引水流量,料可維持每分鐘八九公升,不至太細弱了。能保這個流量,洗「野澡」時,注水就可以快些,而不必在寒風之中耽擱太久了。

寒風有時雖然叫人難受,卻是這個季節這片楓林營地賞心悅目的重要條件。楓葉必得寒風幾番吹拂,才會積極變紅。

營地周圍也有好幾棵楓香,有的被魚藤纏死多時,有的渾身枯枝,在那裏苟延殘喘,奄奄一息。帳左頂篷犄角上的一棵主榦已經枯死泰半,此時只餘瘦弱的旁椏一兩枝、紅葉十來片,看來也快要撐不下去了。這讓我瞅著傷心。雖然它身上的魚藤,早被我這野人斷然除去了,但這營救為時已晚,它的樹榦大部分已經枯死,並被白蟻蛀蝕,恐難得見奇蹟。《管子》云:「十年之計,莫如樹木」,這棵可憐的楓香,長了那麼粗的樹榦,大概不止十齡。百般無奈之中,我唯有拿起照相機來咔嚓幾下,立此存照,留個紀念。

不知什麼時候,竟有一片才剛枯萎的紅葉飄落帳旁地面,我把它撿起,放在石頭上。這葉片長得很可愛,乍看真有點像加拿大國旗的圖案;但它不是那種大紅,卻是「紅得發紫」的一種赤。觀其葉形,可知來自一棵幼株。可我帳旁沒有楓香的小樹,偏要從遠處吹來此片,難道並非風伯的原意,而是遠處的幼楓顯靈,要讓我幫忙做些什麼?明白了,我看著辦吧。魚藤啊魚藤,你且肆無忌憚下去,咱們走著瞧!

我對這魚藤雖無好感,卻還是不能不謝謝它;確實我的這片窄小的營地,正是它給造就出來的。沒有這可惡的魚藤替我「堅壁清野」,我肯定無從竊用這片林地。所謂「堅壁」,是說的它糾纏周圍的大小樹木,包括楓香,形成厚厚的屏障,有如四堵堅實的牆壁,能擋大風雨;所謂「清野」,是說的它把這裏原有的樹木都絞殺精光,「清理」出這一小片陡坡上的台坪,讓我得以擱下一頂帳篷。

儘管這魚藤骨子裏陰險毒辣,外表卻看似嬌弱柔順;雖非千姿百態,卻也長得並不寒磣。它好像在陽光之下跟受害者依偎親熱,繾綣纏綿,把樹冠和天空點綴成和諧優美的圖景;實則此物最無情,騰騰殺氣深藏不露,在不知不覺之中,再高大的喬木,樹冠漸漸被奪去大半的日照,就那樣慢慢地枯死於無聲無息之中。

營北有一棵鴨腳木,長得很高大,既生在這魚藤世界,當然不能倖免,要被「繾綣」上了。但鴨腳木生命力很強,不會輕易死在魚藤冷酷的「纏綿」之下,這正是為甚麼密林裏枯樹那麼多,而這棵鴨腳木儘管藤蔓纏身,卻能從谷坡下面勇往直長,並且長得這麼高大茁壯。這季節它正開花,時而飄來芬芳的香氣。前次還見一隻公猴爬上了樹顛,採食泌蜜旺盛的花簇。

此公眼尖,看到了我,慌忙呼兒喚婦,沒命的逃跑,完全不給我拍照的機會。我說,人家姑娘家在「緋私簿」上過日子、結知交,連自己身上殷紅胎記的特寫照,都大大方方地發表出去了,我不過給你這猢猻拍個林中覓食生活照罷了,打什麼要緊!我說,猻公您妻妾成群,雄者之光也,驕傲尚且來不及,何須害此大臊,夾著尾巴逃遁!您真該從樹上下來,抽空到「緋私簿」上瀏覽瀏覽,見個世面。

大抵我的胡說止於胡說,並無效益,這一天乾脆沒來猴群了,也不見藍天白雲,但鴨腳木的繁花依然綻放,因無陽光,馥郁略不如前了,但還是隱約拂鼻可聞,甜絲絲的。鴨腳木的小白花芬芳而不豔麗,沒有什麼看頭;我的眼睛難改貪婪,總要賞看優美的景物,於是又得離營上坡賞紅葉去了。

沒有了藍天,並且略有霧霾,楓林不免受到拖累,其「美色」自然大打折扣。在樹下仰觀,灰白的雲天造成的光度反差太大,再難看出妙處來了。照相的向光效果更不佳,唯有改以微觀和近攝,褻玩以得其善。

這同一楓林、同一樹上的紅葉,原來紅法差異可以很大。葉綠素分解遲緩的葉片,呈現的是暗紅色;葉綠素要能迅速分解淨盡,它就紅得比較鮮艷。葉片一旦沒了葉綠素,就再無經營光合作用的功能,留在樹上也就沒有意義了,於是很快被樹枝捨棄而乾枯隕落。此時所見,樹上還以暗紅者居多,但也有一些色澤鮮艷的新鮮落葉,零星地散布在林地上。我隨手撿來一些,擱到一塊觀賞。

要是滿林的樹上都掛著這樣的紅葉,而並不急於掉落,那夠多麼絢爛、壯觀!可惜此地氣候太暖和,風和日麗而低溫的日子畢竟太少,一旦寒流南下,衝擊往往卻又太迅猛,葉片還沒來得及紅透,就被強風刮個七零八落了。

不過今年算是很不錯了,夏天的好幾個颱風都沒來肆虐,這片小林的樹冠大致得保完好。這兩天冷流到臨,料可帶來幾天的低溫和晴朗,促使楓林紅遍,我這個愛楓愛得真有點瘋了的野地人,也許能有一番驚喜。

The genuine actor

Bernard Madoff has just lost one of his sons to his giant Ponzi scheme. 46-year-old Mark Madoff committed suicide by hanging himself with a dog leash in his living room on 11 December.

I read it from the Internet that someone calls it Karma, and another refers to it as the older Madoff’s real punishment.

I wonder what terms these people would have for those lives devastated by this monstrous defrauder’s “one big lie”. Surely they couldn’t be Karma or real punishment.

Now this most capable and smartest defrauder Wall Street has ever created is serving his 150-year term in prison, which surely is much, much longer than this 72-year-old can enjoy. He might have only a decade or two to puzzle over in his cell why this son of his was so weak and so silly to kill himself for just the stupid reason that “no one wants to hear the truth”.

If this weak son did really say something like this said to be quoted from his email, he was very wrong indeed. He just didn’t know people do want to hear the truth, only they can never be certain what they hear really is one, especially after they have encountered, or heard about this smartest defrauder humanity has ever seen. He didn’t invent the Ponzi scheme, he perfected it and re-defined it.

A genius thief he might be, he almost got caught by at least one even smarter fellow citizen, who blew the whistle to the Securities & Exchange Commission for several times. But they were just incompetent enough to ignore him and his evidence.

Bernard Madoff might have calculated that by the time his Ponzi scheme opens up he would have been just gone, not out of the States of course, as he simply didn’t see any need for that. He could freely enjoy his luxurious lifestyle and philanthropic fame in the fullness until the day he freely descends to the other world. When he goes, millions not knowing they have been swindled yet would feel obliged and like to see him off. Only after that those unfortunate investors would know they are victims of an implausible fraudulent scheme.

Now his miscalculation has earned him some earthen time to laugh at the Vanity Fair of the nation, the greed of the people, and also the incompetence of the authority, whilst enjoying life in jail instead of suffering in hell. Only it happened a bit earlier than he might have anticipated.

Some might ask, had he not thought about what the lives of his family would be like after he had gone?

It is inconceivable to me that such a great master of conning art would believe that he has a family. If he does he must have hated them so much as if they were enemies. He had them already destroyed right at the beginning when he started to make up his “big lie”.

I do believe that his son’s death wouldn’t even bring him to grief or regret the least either. This is no ordinary con man, but a very calm and skillful master with an extraordinarily clear mind. He certainly knew what to expect if he outlived his “big lie”. So he must have thought he could still be enjoying his fantastic life of a centenarian actor.

It was phenomenal that this monster managed to run his historic Ponzi scheme of Genesis scale for more than two long decades, far from flawlessly though. He might even have been convinced by his own smartness that in no circumstance should he worry the least about not being able to pay any redemption, while new funds kept pouring in blindly.

Some might think they have seen an extremely rare breed of narcissistic psychopath who likes to act 24/7. Well, if one just doesn’t think he can find a suitable term for this singular master of pretending, he might call him psychopath, but must have the term re-defined in the first place.

It was good that this well self-controlled monster had run out of evil luck so soon. He will be suffering every single day for the rest of his life. Now I begin to wonder if his genius did prevent him from foreseeing his miserable end. Prison has no place for such a convict. Sadly this 72 year-old has nowhere else to go. And certainly he doesn’t want to meet all those lesser con men in hell yet.

2010/12/11

紅葉

我妹上小學時愛朗讀課文,雖然似乎讀來讀去總背不出來,有時讀得連我都在厭煩之中聽熟了,她卻還在那裏讀之不疲。我至今沒忘了她的課文裏有這麼幾句:「秋風起,黃葉飛。黃葉黃葉,你飛到哪裏?你落在哪裏?」

這幾句課文的作者,大抵認為這就叫做詩意了吧。那時候我當然不會這麼想:落葉它身不由己,不會飛,只有任由風伯支配;風伯要把它吹到哪裏,它就落在哪裏。一夜北風刮過之後,枯葉往往隨地可見,既不必仔細打聽,更無須一番尋覓。

由此可見,我小時候大概並非一個十足的現實主義者。

在香港,其實絕少得見可堪觀賞、足以誘發「詩愁」的落葉景致。這裏由於緯度太低,又非高原,全年無霜,多的是常綠樹;無論灌木、喬木,其葉終年保持翠綠,或墨綠,甚或嫩綠;天氣再冷,多半不會枯黃掉落。本地的300多個樹種之中,固然也有一些落葉樹,但可說十分稀少,乃至引不起終年沉溺都市生活的人們的注意,比如木棉。楓香也是其中一種,但此樹的葉片並不逕直枯黃掉落,它要弄點花樣,先來變紅,在北風裏搖曳一段頗長的日子,然後才逐漸從容落地歸根。

儘管楓香是本地原生樹種,但似乎並不多見,在我的印象裏,往往只是一些道邊獨樹,不成景致。加之氣候太溫和,縱或偶爾迎來十度以下的低溫,總也不能持久。這楓葉儘管紅了,往往紅得不夠透徹,葉肉裏的葉綠素含量尚濃,而花青素anthocyanin合成有限,葉片因而渾然但呈紅褐,遠看彷如一樹鐵銹,沉黯而不鮮艷,未堪觀賞。

年前發現,我這陡坡營地上方,竟有一片小小的楓林,成片的楓林跟獨樹給人的感覺很不一樣,它厚實、深邃,一旦走進林子裏,置身紅葉叢中,眼前、頭上的景致可就非比一般道邊凡品了。

這楓林裏獨特的物候色彩,四季分明,而以春、秋二季特別好看,秋來紅成一片,尤其可愛,林裏觀賞,勉可謂之美不勝收!我總愛留連其中,有時還要坐到樹椏杈上去,靠著主榦,聽一首好曲。也正是發現了這片陡坡上的楓林之後,我才懂得楓香的紅葉,原來竟能這般可愛!

這楓葉它奇怪,跟很多別的樹葉不一樣,葉肉細胞裏除了有葉綠素、葉黃素、胡蘿蔔素之外,在低溫、乾燥的天氣下,它還會拿液泡裏的單醣合成花青素。而這花青素有奇技,不但能叫花朵開成藍色,也能讓葉片變紅。當然它也可以給糖果、飲品增加吸引力,但這跟物候無關。

秋天到臨,氣溫一旦降到十來度,楓葉細胞的代謝作用就要減緩,透過光合作用製造的澱粉轉化為葡萄糖之後,不能迅速運送到枝榦上去。細胞裏葡萄糖不斷積聚,濃度增高,就會合成大量花青素。花青素本身無色,卻能隨酸鹼度變化,遇酸要轉紅,遇鹼卻變藍。正是這種奇妙的色素施展戲法,在液泡裏的酸性細胞液中搖身變個「一片紅」,造就出秋楓特有的物候「美色」。

可惜香港地處亞熱帶,秋天氣溫並不那麼低,楓葉的葉綠素往往「不識趣」,遲疑減緩合成,不肯加速分解,拒絕「退綠讓紅」。因此,要看真正壯觀的紅葉「美色」,或還以北入中原,或者東渡扶桑為宜。

可我一時還提不起勁飛出去,到那些萬頭攢動、摩肩接踵、商業活動亢進的旅遊區去折騰轉悠,走馬觀「葉」湊熱鬧,暫且就在我這野地小楓林裏留連一番,湊合賞玩則箇。

只要懂得觀賞的巧法,這片小小的楓林,倒也可以美得讓我心滿意足。既然面積不大,這時又還紅得不夠透徹,遠觀確實無以引人入勝,那就讓我悠然近賞好了。

惟其林地不大,小巧玲瓏,正堪置身其中,細細玩味。惟其紅得不徹底,反倒最宜在樹下仰觀樹冠,讓陽光來透射,以天空作襯底,那可是美呀!但見紅、橙、黃、綠、藍五彩繽紛,堪云綺麗,讓我目不暇給,眼花繚亂,卻久看而不膩。

這片小楓林近年稍微擴大了一些,並且略有播散,陡坡的更高處都能看到不少零星的幼株,這讓我感到十分欣悅。

看來,我一時仍可不必遐想唐時的霜天,興致勃勃的飛到蘇州之類的古城去,在鬧市的綠地邊緣,高廈叢間,覓得一條新建楓橋,而至於索然無味,敗興而返。

2010/12/04

可攜窩棚

人類是適應能力最強的高級生命,除了終年冰封的南極洲,地球所有陸地上的任何自然環境和氣候區,都是人類的世界。可是人類不能像別的動物那樣,赤身露體、無遮無蔽的在自然環境裏存活。

人類幾乎完全失去體毛,卻至今能在酷寒的地區生活、繁衍。人類主動適應嚴酷的自然環境,依靠的主要是大腦的思考、記憶能力,而非身體的生理調節機制,因而突破了物競天擇的桎梏,不必事事聽天由命,無須翹首企盼成事在天。

遠古人類先祖茹毛飲血,穴居野處,後來懂得建造房舍,從事畜牧、漁、農,於是逐漸建立文明,發展出村落、城鎮和都市等人工環境。現今不少城市人雖在高樓大廈裏安居得不亦樂乎,卻總要緬懷人類遠祖的原始生活環境,沒事偏要跑到野外去,搭個帳篷住上兩三天,謂之露營。我這野地人正是這其中的一員。

我既非極端行為主義者,野外生活自然並不完全模仿原始方式,我不能穴居野處,或幕天席地,要保證夜裏可得安睡,還得一頂帳篷。我謔謂之「可攜窩棚」。

我對這「可攜窩棚」的要求可是馬虎不得。以前長期沿用「金字形」的大帳篷,以其空間寬敞,可在篷裏站著更衣,躺著煮飯。但它的簡拙設計卻讓我吃過不少風雨的苦頭。五年前痛定思痛,終於決定棄如敗舍,代之以不那麼吃風的「包子形」帳篷。

但這「轉形」也並非就像吃個包子那麼簡單,其中的講究可不少。首先要求整體防水效能必須良好,外帳要能禁受傾盆大雨,不讓箭矢一般的雨點穿透,並且材質柔軟而耐風,偶遇狂飆怒號時,不致發出噪聲,滋擾睡眠。睡帳的地板要能防止逕流滲透,防蟲紗網要細密而透氣良好。同時篷杆要輕,強度要大,能禁受狂風的推壓和搖撼,不易折斷。

此外,還得附設沒有地板的門廳,俾有足夠的空間放置背包、鞋、髒衣物,和別的雜物,並在風雨交加的日子充作廚房。

符合上列條件,達到理想要求的高質量帳篷,本地市面固不難買到,可是必然十分昂貴。起碼得兩三千塊錢的高檔帳篷,從「性價比」的角度去考慮,我卻覺得未必一定划得來。我沒捨得狠掏腰包,只好退而求其次,考慮質量過得去,設計湊合適用,而價格相宜的國產品牌。

五年前買來一頂帶個相當寬敞門廳的,儘管耐風能力不太理想,還是用了三年半之久,讓我在野外度過了170多個夜晚。去年眼看實在破舊得太寒磣了,在網上參考了不少資料之後,還是決定要去再買一頂相同型號的。盤算著要把強度稍遜的原裝玻璃纖維篷杆棄置,換配鋁合金篷杆。

可是如意算盤沒能打響,那個型號大抵市場反應不佳,其時早已停產,市面再無存貨了。迫於無奈,購得一頂設計相若,而門廳較小、較矮,卻配備鋁合金篷杆的。雖然門廳太小,風雨之中在廳裏煮飯甚不方便,但只要把乾淨的雜物都放進睡帳裏,儘量騰出空間,竟也湊合把惡劣天氣應付過去。開頭不太適應,漸漸也就習慣了。

這頂帳篷還有一個缺陷,就是每節篷杆的套接處竟會自然開裂,用沒多久,就有一節在卸撤帳篷時突然折斷,並把外帳給扎破了。我回到代理店去要求更換,認為那是生產質量的問題。店東開頭並不認同,堅持這個型號賣出不少,卻沒有出現過像我的情況。我說它在用上五六次之後才折斷,而我這五六次的野營,僅是短短一個多月之間的事罷了;一般人要把個帳篷用上五六次,多半得好些年的時間。

確實通常在郊外看到人們的帳篷,鮮有不是簇新的。而我的這頂買來不過一年半,卻已飽歷風雨和日曬,讓我舒適地度過了100多個荒山之夜。外帳上多處用強力防水膠布貼補了破孔。我花錢另配的7節新篷杆,已經換上了6節,另有多節早已輕微開裂,我在裂處綑裹多層韌度特強的膠紙,聊以減緩開裂進程,並防一旦折斷時斷碴把外帳扎破。

豈唯如此!打從今年春天,我的這頂帳篷的塗層就開始發霉,到了夏天,斑駁的霉菌已經蔓延整張外帳,難看死了。開頭看著這些可惡的霉斑,感到非常礙眼難受,但日子久了,看多了,也就習慣了,倒好像這是自然的生態點綴。

儘管如此,目前我的這個破舊的「可攜窩棚」,一旦在野地上搭起來,就是我舒適的臨時居所。當然,在安全方面,或還比不上人類遠祖野處時期的洞穴。

遐想幾萬年前,先民住在洞穴裏,洞口堆滿了柴草,以備寒冬取暖、烤食之用,同時阻止野獸進洞,洞中堆存食物,洞穴的盡頭就該是晚上睡覺的安樂窩了。

這讓我聯想到了,我們的大廈年初搬來了一雙老年夫婦,短短幾個月之間,整個單元裏就塞滿了雜物,漸漸發出異臭。那些雜物都包裹嚴實,大有入庫存藏之概,猜想全是街上撿來的吧,幾乎堆疊到了9呎高的天花板上,只留一條僅容一人通過的窄縫,進出門口。大家感到事態不妙,去找來民政事務處和食物環境衛生署的人員,但至今沒能幫上忙,還起不到絲毫的作用。不幸的同層鄰居們和業主法團無計可施,唯有寄望說服那個單元的業主,租約期滿時不再租給這雙可憐的老夫婦。

我猜,這沒準是原始穴居人本能行為的一種「反祖現象」。在那段遠古的歲月,要佔不上一個山洞,或者沒有遺傳這種性命攸關的本能行為,必然難以安度嚴冬和旱年。就意念而言,今天這雙老夫婦是把高樓上的混凝土四方盒子,變成了十萬年前山林裏的洞穴了。

這雙意志和行為回到了遠古「獵採時期」的老夫婦,如果看到我背個「可攜窩棚」,只帶上有限的東西,就要離家到山林裏去過日子,必定感到不可思議,大惑不解,甚至認為是怪癖、病態。

可我這野地人,反倒能夠理解他們,為什麼要終歲日夕牢守居所,看管著這麼些「命根子財產」,哪裏都不要去,哪裏都不敢去。

2010/11/27

野營秋趣之四

這些天,離營地不遠的這小片陡坡上的楓林,越發紅得好看了。我當然又鑽到小林裏去留連。但見這紅、橙、黃、綠同時展呈,映襯著天空在這季節少見的澄碧,堪云五彩斑斕,就是美呀!我真說不出有多高興,乾脆有點流連忘返。營地周圍雖然也有好幾棵楓香樹,間雜在別的樹木之間,但都被魚藤糾纏得奄奄一息,樹上的紅葉是那麼零零星星的,氣氛淡薄。這一片小楓林可不一樣了,林裏雜樹不多,秋來紅成一片,給山坡帶來濃厚的物候景象。

賞著秋楓,不免想到了幾句唐詩: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元曲也記得那麼一句:
「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楓葉的那紅,在肅殺的秋天氣息之下,給古代詩人帶來的,往往是悲情和愁緒。

此刻我沒在這片楓林裏看出那種叫詩人「愁緒滿懷無著處」的「慘紅」,乾脆它非但並未紅透,而且黃葉和綠葉都還不少呢。此地畢竟位處亞熱帶,秋天的氣溫就是太暖和了些。不過能讓楓葉紅著點,也算是湊合了。反正此刻我並不羨慕專程到北京西山,或者京都東山去賞紅葉的旅遊者。他們那是鋪天蓋地,萬人空巷,匆促地走過旅遊區;我這是小巧玲瓏,荒野靜賞,悠然玩味。

這種並非一色慘紅,卻四彩紛呈的楓林景象,在我這個野地人的眼裏看來,確實很不錯了,尤其可以從容坐在樹林裏聽鳥、聞樂。我感受到的不是那種肅殺、悲涼的色調,卻是盎然、燦爛、優美的生態姿采。

這些「四彩」楓葉還有待氣溫下降,進一步變紅。今年幾起可怕的颱風都沒有刮到香港來,這些楓樹的枝葉因而得以保全良好,這已然是自然之母的恩典了;倘能早些迎來低溫,並且維持一兩個星期,而又僥倖不括大風,我就可以得賞多年未見的小林盛景。

既是一介野地人,我除了愛這秋天的紅葉,自然也愛秋蟲。秋蟲的可愛,主要當然不在於蟲形和姿態,卻在於牠們的鳴聲。秋天的蟲鳴遠不如夏天的熱鬧,但聽來卻顯得清雅細膩。倘把夏天的蟲名比作交響曲或協奏曲,秋天的大抵就算是奏鳴曲或室樂曲了。

夜晚在帳篷裏聽蟲鳴,那感受是再美妙不過了,幾乎比得上聽個小夜曲。此夜竟有一個叫聲近在咫尺,幾乎到了耳畔,聽來格外清晰細緻,十分可愛。可是我雖身處荒野帳篷之中,要聽的卻並不只是蟲鳴,還有音樂,而這野外的良夜短促,兩者不可兼聽,我還是選取了音樂。於是這秋夜的蟲鳴,就只好待到入睡前和夜半夢迴時仔細欣賞了。

聽到蟲鳴也讓我想到蛙鳴。夏夜山谷裏蛙聲旺盛,可此時卻早已寂然了。大抵旱季到臨,蛤蟆的繁殖季節也過去了。我聽不到蛙鳴,卻總看到蛙影,這不,煮晚飯時,就有一隻可愛的樹蛙跳到我灶旁的小樹上睡覺,讓我從容偷拍了。

郊外難得見小孩

前不久再去「瞻望」了大浪西灣的「富商有機農地」,看到它正在安裝鐵絲圍網。既是富商的私家田產,這是理所當然的了。將來或還會加設高壓電網、遙控保安閉路電視和強光照明系統,「提升」破落的傳統鄉郊面貌。

回營途中在麥理浩徑上遇到一位帶著孫子出來遠足的蘇格蘭老爺爺。這一位老爺爺他71歲了,挎個胸式襁褓,襁褓裏是個只有八個月大的小孫子,臉朝前方。老奶奶卻挎個大包子,裏頭裝著奶瓶、尿布什麼的。老爺爺說小小子他爸爸在滘西洲營運賽馬會的高爾夫球場,老夫妻來港暫住,要過了聖誕節才會回去蘇格蘭。

爺爺奶奶帶了還不會走路的小孫子出來遠足,我真還沒見過。這在本地華人而言,肯定要算是不可思議的冒險行為。

從西灣到鹹田灣的路上,老奶奶趕不上老爺爺的步伐,被甩到了大老遠,我陪她一邊慢慢走著一邊聊。我說這小孫子有個非常強壯的爺爺,真幸福。老奶奶就說,他年輕時爬過了300多座蘇格蘭最高的山峰。

由於人們現在普遍晚婚、不婚,或結婚而不生育,近年本地小孩越來越變得「珍稀」了,不管在什麼地方都不能多見。到了郊外就更是絕無僅有了,看到小牛的機會肯定要比看到小孩多得多。我雖一介野人,卻覺得小孩一般要比小牛可愛,因而每有機會看到一個,總要給他逗個小樂玩玩。

這蘇格蘭小小子只有八個月大,當然還不會說話,似乎也不會笑,我再怎麼逗他,他就是板著臉。我說我不能把他逗笑,沒準還要把他弄哭呢!可他爺爺卻說,他笑的時候要比哭的時候多。我甚少無法把一個娃娃逗笑,何況更是一個笑的時候比哭的時候多的娃娃!可這一次我失敗了。

但我並不接受現實,還要訕訕的問他:Do you speak Scots? 這小東西當然懶得理我,依舊板著臉。可他奶奶卻說:He speaks Hong Kong. 她又說,他們上小學的孫子現在都學普通話了,每星期上兩小時的課。

上週末沒再去看「富商有機農地」,也沒在山徑上看到小娃娃了,就連牛娃都沒見著,可來時卻在巴士上遇見一個大約還不到兩歲的小小子。這小東西坐在末排靠窗的位子上,他爸爸坐在他旁邊,我上車較晚,待我把背包拴好在梯口旁邊,空位子所餘無幾了,只在車尾找到個倒向的,就在這小東西的小姐姐旁邊。我剛坐下,一面向他送出友善的微笑,並說聲 hello, 可這小小子竟急得瞪圓了一雙淺灰色的眼睛,連聲說no, no, no! 一邊還指著斜對面有人擱置背包的座椅,示意讓我挪過去。

真太豈有此理了!這麼霸道、可惡的小不點,我倒還真沒見過!我於是賠笑說:Yeah, yeah! Why not? I stay here! See? I’ve got nowhere to go! 然後我還接著給他強掗一些幼稚話。他想嘬手指頭,我就點頭說yeah, yummy thumb! 他於是顯得有些靦覥,連忙把動作中斷了。他看到牛,跟我說moo, moo! 我就說yeah, big cows! They moo all the time. 就這樣竟然「聊」開了。到後來,這個本要把我趕走的小東西,下車時卻和他那大約四五歲的小姐姐一道,連番跟我說bye bye呢!

我總愛逗小孩,跟他們說幼稚話。我想,如果像從前那樣,幾乎每坐一程巴士,都能看到小孩,那夠多麼有趣!如今時移世易,小孩竟就至於那麼難得一見!也罷了,我還是到野外去逗牛犢子玩吧。也許牛犢子有一點要比小孩強些,就是牠從來不會哭鬧。

2010/11/20

野營秋趣之三

雖然立冬已過,這南國野外的晚上,也就那麼丁點秋意罷了。夜風帶來絲絲暗香,那是鴨腳木開花了。

一隻蜜蜂不去採蜜,卻飛到我的「帳廳」裏來,在我的雜物堆上到處亂竄,尋尋覓覓,對我的額燈帶子尤其感到興趣,大抵帶子沾了不少汗,這一位該是要來採鹽了。過一會竟還要到我的頭上來糾纏,翻查我的頭髮,逐之不去。不得已,唯有用上驅蚊劑,把牠打發走。

鴨腳木盛花期沒到,蜜蜂一時還沒忙活起來,有些螞蟻卻早已冬藏了,那是說得那些體型小而窩群大的。體型大而窩群小的卻依然活躍,有黑的,也有棕的,惶惶然到處找吃食。

有一隻螞蟻找錯了門,來到了我的灶台下面的石頭堆上,不幸身陷小蜘蛛的「亂絲羅網」。這小蜘蛛的體長僅有大螞蟻的四分之一,牠的蛛絲更是細得無可再細,卻把個大螞蟻給逮著了。這不幸的螞蟻不管怎麼使勁掙扎,就是無法脫身。我此日似乎特缺慈悲心,無意去干預自然,沒有救牠脫網,卻冷漠地給牠拍下一輯「遺照」。

此蛛體型這麼小,並且不會結網,其絲無經無緯,胡扯瞎拉,雜亂無章,卻竟能逮到比自己大好幾倍、孔武有力的大螞蟻,真要叫我這個野人嘆服不已!

讓我嘆服的還不只此呢,還有大螞蟻的犧牲過程。我看這大抵是自然界最「人道」的捕獵方式了。這螞蟻雖然被逮,卻不受絲毫皮肉之苦,沒被牙、爪所傷,只是舒適地懸浮空中,強似躺在吊床上吧。待會小蜘蛛爬過去,在螞蟻身上輕輕地咬上一口,注入些許毒液,螞蟻就要迅速昏迷過去,溜出這個弱肉強食的世界了,不必禁受多大可怕的痛楚。此時給牠施加折磨的,大抵就只有我這拍照的閃光了。

我的「罪行」還不只此呢。我這灶台下面的石頭還都是我堆起來的,我給這小蜘蛛造就了設置羅網的理想環境。我雖不殺螞蟻,螞蟻因我而死,我推諉不過這殺生的罪孽!不過,我又想,死了這一隻本身也是捕獵者的大螞蟻,自然會有好些別的小蟲子得以活下去,這些得以活下去的小蟲子,當然又要捕獵其他更小的蟲子………

這小蜘蛛的獵殺方式雖然「人道」,可也有美中不足的地方,就是牠要躲在陰暗的角落裏行事,不像斑絡新婦那樣,光明正大的在樹上廣張羅網,優美地在羅網中央停駐守候,不幹半點貓匿,公然等待冒失者「上網」。

天黑前兩隻肥大的林鼠在幾棵樹的藤蔓之間追逐,想必是要交配了。沒準這其中一隻就是半年前咬破我的褲子的那家伙。這條褲子穿著至今,兩個破口如舊,並無明顯擴大,我也絲毫不覺得寒磣。國產紡織品的質量不錯,由此可得明證。

天才黑透,就飛來了一隻螢火蟲,要在我的頂篷下面穿過,卻遽然在我眼前來了一個大迴旋,剎那間飛回林木叢中去了。大抵嗅到了蚊香吧。這一天太暖和,頗有幾個蚊子,於是點燃了蚊香。可不都已經十一月中了嗎,就還這麼暖和!氣候暖化,橫是不假。

次日去走一條古道,訪荒村。幾乎不能走通了。不禁慨嘆:古道雖自愛,今人多不由!荒村的棄舍雖然頹敗得叫人心酸,但從生態的角度看,這倒是可喜的,可不人們到來闢路建房之前,這本來就是一片大自然嗎!

這些棄舍和荒田的產權沒準都已攢在了房地產商的手裏,耐心地伺機把它推平,建成可以炒賣的別墅。

幸而此時這裏還是「棄村還林」的野地,人跡罕至,不少野生動物在此棲息,冬藏之前,都趕緊覓食,催肥蹲膘。

2010/11/11

野營秋趣之二

上週五下的雨,延續到了週末上午,但天氣預報說星期天要轉晴,這於我當然是個好信息。傍晚抵達營地時雖然雨止多時,但到處的草木都還是濕漉漉的,一路走來,「道狹草木長」,沾得全身都濕透了,包括帽子和鞋襪。一雙鞋是單向透氣的防水材質,可是那水卻沿褲腿和襪子滲入鞋腔,無法阻斷!

天有不測風雲,我不確信天氣預報,因而選用了最能防風的叢林營地,哪怕萬一還要下點冷雨,伴隨著六七級的大風要刮將起來,我的頂篷都不必撤掉。

前次使用這片窄小的營地是在四月初,倏忽過去半年了。被魚藤纏死了的那棵可憐的楓樹依然屹立,但樹榦已讓白蟻給蛀空了,顯得鬆動,不能再用以支靠背包。

雨後營地雖然很濕,但由於表土含有大量的腐植質,不會形成討厭的泥濘;加之地勢優越,哪怕下再大的雨,都不受逕流淹泡,可說是絕佳的風雨天營地,冬夏皆宜。美中不足的是缺乏日照,地上長不出青草,還有位處叢林深處,完全沒有景觀,要看海得走出樹林,到陡坡上去。

可喜的是,只有兩三個蚊子飛來「歡迎」我,讓我一下子就打完了,連個蚊香都懶怠點,驅蚊劑也省下不少。

由於營地十分狹小,而四周又被密林包圍,搭頂篷得再三調改方位,這花掉了不少時間。來時在汽車站上,跟一位偶爾會遇上的女車長聊了幾句,我說她比我幸福,我的晚飯要到深夜11點才能吃上。當天確實的開飯時間是10點50分,跟預計的誤差只有10分鐘罷了。

一宵無話。當然無話,哪有人來跟我說話!可也沒做什麼惡夢或綺夢,淨是些無聊的罷了。早晨雜夢方濃,卻叫鳥們給吵醒了。這密林的早晨可真熱鬧,竟能同時聽到四五種不同的鳥鳴。大抵留鳥、越冬和過境的候鳥齊集,爭相唱個不亦樂乎。

林地上找吃食的鳥們倒很安靜,牠不唱,但翻得枯葉沙沙作響,讓我肯定林裏生態旺盛,因而感到十分欣慰。作為一介野地人,過去二三十年間,眼看這一帶的林木長得一年比一年茂密,而我能住在其中,作「零距離」的見證,這無疑是莫大的幸福!

感到幸福之餘,卻有些好奇,這些「翻葉鳥」究竟都能翻出些什麼來吃呢?可惜無從調查研究。但猜想牠們吃的,必定比我這野地人要豐富多樣。可不有些人們已然把些珍饈美饌吃得腦滿腸肥,還要饞嘴吃野味了嗎?可人家鳥們天天享用的,盡是野味!

我這野地人就連個珍饈美饌都沒吃上,自然不敢躐等覬覦野味,下午嚐過幾口高糖豆羹之後,也就離營上坡訪楓林去了。

本地的楓樹是楓香,葉片三裂,一般都是遇冷後先轉黃,然後再變紅,先見斑點,隨後整個葉片紅透。變色過程沒有完成以前,葉片往往同時呈現綠、黃、橙、紅數色,斑駁好看。楓樹開不出豔麗的花朵,莫非這秋葉的色彩就算是補償了?

十月底以來十幾度的氣溫,給野地帶來了季候的色彩變化。這片楓林開始變黃、轉紅了。過些日子氣溫再降一些,一兩星期之後,整片楓林就會紅透了。今年的颱風都沒刮到香港來肆虐,這片小小的野地楓林因而得保完好無缺,加之多雨,棵棵長得枝繁葉茂,一旦全都紅起來,要比往年壯觀。

有些才剛長出來的嫩葉,本來就帶紅色,甫見世面,那嫩紅未褪,就遇上了低溫,於是處於轉紅與褪紅之間的狀態,竟然紅得分外鮮艷,越看越覺得可愛。

但也有些枝椏上的葉片,清一色全都轉了橙黃,不留一點綠。這雖然顯得有些單調,卻又可謂不落窠臼,自成一格。

黃昏我在楓林裏流連,想到了杜牧的《山行》: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我這楓林在陡坡之上,周圍豈但沒有石徑,乾脆沒有牛徑或豕徑,也沒有人家,更無可停車處,就連直升飛機都著不了陸。我說,這野地楓林之美,雖則缺些杜詩的實境,卻又勝似杜詩的意境,因為這是一片野林,全屬自然。唯一不及薄倖杜郎所描述的,就是此地沒有霜雪,憑它再紅,不能叫個霜葉。

營地周圍的茂林間雜有幾棵楓香,因而牽強亦可以謂之楓林吧。天黑之後,不時有螢火蟲由林裏飛出,有的且到頂篷下面來飛舞,我高興之餘,頓生詩興,於是隨手拿張廢紙,步杜郎之韻寫道:

楓林獨愛莽坡斜,側畔安營略似家。
不倩寒霜能自赤,流螢熠熠勝觀花。
後定篇名為《野營秋趣》。

為詩之外,當然不忘攝影,這螢火蟲有趣若此,我怎能錯過!此來帶備了笨重的舊式近攝鏡,還有延焦接環,都派上用場了。因而攝得螢兄屁股的大特寫,雖然難免有些不雅,野人畢竟還是野人,就只能那樣了,螢兄尚祈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