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初,放置室外多時的小盆茅膏菜就含苞待放了。似乎早了些。不過也該是合乎物候的吧,不說地球暖化了嗎,就該按暖化了的生態步伐走!伊「菜々子」哪管你啥季節,反正有蟲子飛來,得以賞味,而鉀、氮、磷吸收充分,氣溫變化的信息接收到了,相關激素分泌了,自然就要長出蓓蕾。
含苞而已,實際還沒綻放,卻在拼命長出新的「勺葉」、和分泌捕蟲「黏露」,久久未讓觀花。涼季畢竟還沒完結,北風時至,蟲子來得不多;可菜々子並不嫌少,照樣欣然哂納。敝客一時也無意主動殺生,捕蟲以供飼,聽其自然罷了。倘使營養不良,不開花以示不滿也是合情合理的吧。
不過我雖不殺小飛蟲,總有飛蟲因我喪命。我要不養活嗜肉的菜々子,小飛蟲就可以肆無忌憚在我這裏自由出沒,而無殺身之虞了。
菜々子捕食小飛蟲固是依循天經地義的「叢林法則」,可伊並非主動以暴力抓捕,卻用自身分泌的「黏露」作陷阱,以靜制動,以智殺愚。而蟲子大抵把晶瑩的「黏露」看成蜜露或者啥的、而飛降勺葉,自投羅網,以致六足四翅全被粘住。
然而菜々子也非位居食物鏈的頂端,也有被蟲子「逆賞味」的時候。有一種狡黠非凡的鱗翅目飛蟲,居然懂得避開那些致命的「黏露」,在菜々子長長的花莖頂端產卵。蟲卵孵化之後,小毛蟲就在花序下方的花莖上啃出一大塊缺損,使之不能支撐蓓蕾而折彎,毛蟲於是安然享用蛋白質含量豐富的新鮮花蕾。初時我沒把這狡黠的毛毛蟲瞧出來,竟爾誤以為是花莖的異常增生,還以為花蕾枯萎是因爲遭到細菌、真菌、或病毒的感染所致。幸而後來無意的昏花一眼突然明察秋毫,僥倖瞅破此中真相,於是仔細檢查,果爾接連逮到了四條體長只有1到3毫米、體徑不過0.15到0.45毫米的小毛蟲。可是已受重創的花莖再也不能復原,四簇花序就這樣報銷了。
為防鱗翅目再來產卵,唯有把菜々子移置室內窗前。如此一來,由於位置受到限制,方位朝北而沒有直射太陽,光照於是不足,儘管用燈補給,畢竟不如陽光和天光,菜々子的勺葉漸漸褪去了原來血紅的主調,換成了好像不那麼好看的青綠色。不過這卻無礙伊賞味「小鮮肉」。
此而後,抽出的花莖倒是不少,花蕾也迅速長得挺飽滿的,但卻就是不肯綻開!總是含苞待放而不放,沒開也就蔫了。我弄不明白,那究是蛋白質或維生素不足,還是得不到充分的光照呢?
光照是無以增補了,只能特意從山裏帶來菜々子應該從未嚐過的白蟻,因為容易捕捉,並且看似肥腴多肉,賣相甚佳。若要挑缺點,就數那副專門用以啃木頭的顎部太大了些。不是冰鮮的白蟻應可算是營養補充劑吧。不得已也,破了殺戒,盼著伊賞味之後早日開花。
氣溫日漸上升,於是也多來了一些小飛蟲。菜々子「吃」得不錯呢。可是壞了!竟爾有中華小家蟻住在了伊根部的空隙裏,光天化日爬到勺葉上去盜取死飛蟲!真有能耐呀,懂得避開所有的黏露,帶著贓物全身而退。嗐!可惜讓我窺破了!對不住嘍,戒律既破,一不殺,二不休,我有空就過去,見一隻,逮一隻;見兩隻,逮一雙;給菜々子作零食。可是伊看來沒有什麼反應,腺毛並不捲曲,若無其事似的。
確實這小家蟻的蟲體也太小了,比白蟻也遠有不如,最多也就只可以作爲零食罷了,不能當個正餐。要大個幾十倍就好,比如某種蠅。
一天伊果真粘住了一隻蠅,但不知道是啥蠅,反正不是常見的蒼蠅,遠沒家蠅大呢,幾天下來也就剩下乾癟的軀殼了。
其後菜々子還是不斷長出了好些花莖和花蕾,可就是一直沒有綻開。明明含苞已然飽滿,眼看翌日就該開了吧,卻竟爾就是耗著愣不開,而且照樣沒開就蔫!也許有些確實是開過了,因我早上沒在敝市廬而錯過。這「菜花」的綻開時間非常短促,就算在野外,也就不過幾個小時,午時一過就開始收攏了;並且此花只開一回,沒有明天。
這不,特意到野外去照了幾幀,卻都是因爲沒能一大早就出門、而只趕上了觀看「菜花」收攏「進行中」。荏苒過去了一個月,到了三月初,終於看到了今年的第一朵在敝市廬綻開的「菜花」。這朵小花到了上午九點半還只是骨朵一枚,要開不開我真還看不出來。
過了十點,漸漸地就綻開了一些。可是至此也沒有定準它能開成。稍微打開沒到一半就嘎然而止、掉頭往回收攏的情況,已然數見不鮮。
一眨巴到了中午,算是開出了一大半了,開得也挺爽快的,可也就那樣半道停在了那裏,再無絲毫進展;直到下午三點,還是保持著一個樣子。隨後也就往回收束了。到了傍晚,這「菜花」就收攏到了早上沒開之前的蓓蕾狀態。然而到了明天,它就要萎縮,漸漸乾癟了。
月中入山幾天,回來但見菜々子已經把花開過了不知多少朵,花序上滿是已經萎縮的蔫朵和待開的蓓蕾。
這一回倒不捉弄我了,不但要開,還是真來勁地開,並且一開就是六朵。八九點鐘開始蠢蠢欲綻,到了中午也就全都開盡了。我說菜々子這就乖了嘛。敝野客在山裏幾天總算沒有白惦記著伊。
這一次從山裏回城就特意給伊捎來了一百多隻蚊子。這是幾個傍晚特意不點蚊香,讓牠來叮,然後狠狠打殺的。可巧今年這季節不知怎地山裏蚊子特別多。想是冷季不冷,蛇類覓食活躍,把各種蛙類都吃沒了,導致生態失衡吧。那些吸血小鬼似乎也挺合了菜々子的胃口,擱到勺葉上面沒幾天就都變成乾癟的軀殼了。然而「吃鬼」大場面卻嵌入一段相當不妙的小插曲,那就是又有「中華小家蟻」到勺葉上面盜肉來了!
此前也曾有住在菜々子根部下面的一小撮小家蟻上來盜肉,讓我逐一給逮了,充作菜々子的食料。這一回可不是一小撮了,牠們列隊從廣東米蝦缸後面一路走來,大抵懂得不去觸碰「黏露」,悄悄把勺葉上的蚊子解體,啃下小塊叼走!勤快利索,效率奇高!
無疑這是「叢林法則」的其中一章,敝野客此前還沒讀到呢!這一回我可讀懂了,就是不再同時投放多隻蚊子,每次最多只能是兩三隻,以便於監察和逮捕這些「竊賊蟻」。
冰箱的冷凍室裏還有很多「吸血小鬼」,其數逾百呢;就算小飛蟲不來,讓菜々子光吃「蚊肉薩希米」,估計一整年都吃不完。呵呵呵!
2021/03/22
黠蟲巧食狡「菜」花
2020/07/21
盆「菜」
老同學採得一些茅膏菜 sundew (Drosera spatulata),種在塑料盒子裏,謂之「圈養」,說是「唔係嘢少」,成活了。我說正考慮仿效種「菜」,則饗我以經驗,說是必須種在由它原生地點一併帶回來的石塊上,方可成活,並「提醒」我,要能禁受失敗才好試種!可我的字典裏缺少一些字詞,「失敗」乃是其一!
敝野客雖有壯旺的野性,也總愛觀察野外生態,早已見過這個型態非常奇特的小巧物種,卻是直到近年才聽聞它的鼎鼎大名,並從網上得知它是深度演化的捕蟲植物。
得便於是也去弄來了幾棵。比攝影數碼化以前我用 Kodachrome 幻燈拍到的難看多了。並不遵仿老同學的「膠盒石栽法」,卻用陶瓷花盆和敝處久存的泥土,種起了這「盆菜」。
也許因受野豬坌翻,這「菜々子」的原生環境相當敗壞;我拯救伊的時候,伊在亂草叢中非常淺薄的腐植土上奄奄一息,「匙葉」凋頹散亂,其上不見一滴「黏露」。
隨我入城當上了「盆菜」之後,天天非雨輒陰,竟日不能得見半刻的太陽。唯有用 24 瓦 LED 「光源模組」給予長時間的「仿日照」,並予澆淋「蝦缸」裏換出的廣東米蝦「蝦屎水」。整整十天之後,終於證實成活了,因見「黏露」已然分泌出來,隨之「菜芯」抽出一枚又一枚的葉芽。
此後這「茅膏菜々子」朝氣勃勃,生意盎然,放量分泌閃亮晶瑩的「黏露」。不幸的小蟲子於是誤以為是好東西,飛來投懷送抱,誤尋末路。
也許由於區內多真菌,這些飛蟲「小鮮肉」之中,尤以本土俗稱「蚊蜘仔」的「蚊」子為最多。此「蚊」體長不過 2mm, 「菜々子」的任何一顆「黏露」,都可以把牠逮住,供作「薩希米」。
雖謂「薩希米」,「菜々子」其實不必運用什麼「刀功」,只消由較短的腺毛分泌出消化酶,不過一兩天之後,「小鮮肉」的肚腸就會被完全溶化而吸收淨盡,只遺下一具乾癟的軀殼了。
「菜々子」透過光合作用、利用光能製造「黏露」,長出新葉。如果光照充足,伊的葉面和黏露腺毛就會顯得紅彤彤的;光照不足的話,就呈現一片青綠。
「菜々子」的根系逆向演化,甚不發達,全賴「食用」「小鮮肉」去補充吸收氮和磷等養分。營養充足了伊當然就要開花。可是開花的時間非常短促,一般早上八九點蓓蕾才綻開,過了正午就收攏,到了傍晚也就徹底蔫了。光照不足的情況下,伊乾脆只開到半道,意思意思也就算完了。
「菜々子」透過光合作用、利用光能製造「黏露」,長出新葉。如果光照充足,伊的葉面和黏露腺毛就會顯得紅彤彤的;光照不足的話,就呈現一片青綠。
「菜々子」的根系逆向演化,甚不發達,全賴「食用」「小鮮肉」去補充吸收氮和磷等養分。營養充足了伊當然就要開花。可是開花的時間非常短促,一般早上八九點蓓蕾才綻開,過了正午就收攏,到了傍晚也就徹底蔫了。光照不足的情況下,伊乾脆只開到半道,意思意思也就算完了。
可伊的開花行為卻又並非那麼鐵板一塊的有規律,可謂朵朵非盡同,天天不一樣。好比說,有一朵清晨含苞待放,七八點鐘蓓蕾就綻開,慢慢地花冠張放;可是沒到 11 點伊就再無寸進,嘎然而止。午後且已開始收攏。
又有一朵很晚才綻開,彷彿睡過了頭,懶洋洋地開到了午後差不多兩點鐘,始終沒有開盡,也就往回收攏了。有一天,我看伊的一個蓓蕾蠢蠢欲動了,連忙設定了每30秒拍攝一個畫面的 time-lapse 拍攝,四個鐘頭之後獲得20秒的短片,其中後半段的 10 秒就像一張靜物照片,紋絲不動。
還好有一些很老實, 8 點前就開,沒到10點就開盡了,卻能稍微持久,願意到下午兩點前才開始收攏。
在野外陽光充沛的環境下,伊也不見得願意開得久一些,同樣過午收攏,不到三點就跟未開的蓓蕾似的。到了晚上就徹底蔫了,第二天絕不重開。猜想也許跟是否已經授粉有關;還沒授粉就繼續開到中午,一旦授粉了就趕緊閉合。
「菜々子」矮小玲瓏,卻「懂得」把花莖長得高高的,無疑讓花朵遠離葉片,不叫前來採粉的飛蟲被自己「誤食」,務使順利幫忙傳粉,這可說是無意識的「智慧」吧。雖然花莖、花梗和花萼上也密佈腺毛、並同樣分泌著「黏露」,但是「露珠」非常微小,除了極小的蟲子,一般不虞被黏。不過我的鏡頭確實照到一隻肉眼看不見的小飛蟲、被黏在一個骨朵的花托上。
「菜々子」把「小鮮肉」活活黏殺,從人的角度看確實很殘忍。敝野客打蚊子或吸血巨蠅也就雷霆擊殺,閃電拍死,牠們不受多大痛苦。可「小鮮肉」被無毒性的「黏露」粘住,卻得徒勞地掙扎一番,禁受很久的折磨,要到「菜々子」的消化酶滲入軀體,才得慢慢死去,非常痛苦,可謂悲慘!
「茅膏菜々子」的「食性」殘酷,可伊卻有丰姿美貌。伊的「株式」十分有趣,而「黏露」晶瑩勝於朝露,桃紅的小花豔麗可人,甚堪觀賞。若到野外的群落去一天,固然不可能把伊粘蟲、「吃」蟲的過程看個大全。若只觀花的話,也常受天氣左右,且得一大早出發,並須適時到達群落,否則要錯過短促的開花時段。是所以敝野客索性把伊種在花盆裏,近日天天開花,隨時觀賞。至於飛蟲「小鮮肉」們的不幸,這是自然之母的安排,我固無能為力,唯有嘆息而已矣!
「茅膏菜々子」作為不會移動的植物,不讓蟲子給吃了,反倒懂得捕蟲、「吃」蟲,這看似是物種演化的神奇逆反現象。然而大自然其實卻是無奇不有,以反為常的。比如說那冠狀病毒Covid-19 吧,那是再原始低等不過的「什麼」了,甚至算不上是「生物」或「生命形式」,卻懂得把演化到了很高階次的現代智人的主要臟器在幾天之內全部搞垮「吃」掉!
敝野客雖有壯旺的野性,也總愛觀察野外生態,早已見過這個型態非常奇特的小巧物種,卻是直到近年才聽聞它的鼎鼎大名,並從網上得知它是深度演化的捕蟲植物。
得便於是也去弄來了幾棵。比攝影數碼化以前我用 Kodachrome 幻燈拍到的難看多了。並不遵仿老同學的「膠盒石栽法」,卻用陶瓷花盆和敝處久存的泥土,種起了這「盆菜」。
也許因受野豬坌翻,這「菜々子」的原生環境相當敗壞;我拯救伊的時候,伊在亂草叢中非常淺薄的腐植土上奄奄一息,「匙葉」凋頹散亂,其上不見一滴「黏露」。
隨我入城當上了「盆菜」之後,天天非雨輒陰,竟日不能得見半刻的太陽。唯有用 24 瓦 LED 「光源模組」給予長時間的「仿日照」,並予澆淋「蝦缸」裏換出的廣東米蝦「蝦屎水」。整整十天之後,終於證實成活了,因見「黏露」已然分泌出來,隨之「菜芯」抽出一枚又一枚的葉芽。
此後這「茅膏菜々子」朝氣勃勃,生意盎然,放量分泌閃亮晶瑩的「黏露」。不幸的小蟲子於是誤以為是好東西,飛來投懷送抱,誤尋末路。
也許由於區內多真菌,這些飛蟲「小鮮肉」之中,尤以本土俗稱「蚊蜘仔」的「蚊」子為最多。此「蚊」體長不過 2mm, 「菜々子」的任何一顆「黏露」,都可以把牠逮住,供作「薩希米」。
雖謂「薩希米」,「菜々子」其實不必運用什麼「刀功」,只消由較短的腺毛分泌出消化酶,不過一兩天之後,「小鮮肉」的肚腸就會被完全溶化而吸收淨盡,只遺下一具乾癟的軀殼了。
「菜々子」透過光合作用、利用光能製造「黏露」,長出新葉。如果光照充足,伊的葉面和黏露腺毛就會顯得紅彤彤的;光照不足的話,就呈現一片青綠。
「菜々子」的根系逆向演化,甚不發達,全賴「食用」「小鮮肉」去補充吸收氮和磷等養分。營養充足了伊當然就要開花。可是開花的時間非常短促,一般早上八九點蓓蕾才綻開,過了正午就收攏,到了傍晚也就徹底蔫了。光照不足的情況下,伊乾脆只開到半道,意思意思也就算完了。
「菜々子」透過光合作用、利用光能製造「黏露」,長出新葉。如果光照充足,伊的葉面和黏露腺毛就會顯得紅彤彤的;光照不足的話,就呈現一片青綠。
「菜々子」的根系逆向演化,甚不發達,全賴「食用」「小鮮肉」去補充吸收氮和磷等養分。營養充足了伊當然就要開花。可是開花的時間非常短促,一般早上八九點蓓蕾才綻開,過了正午就收攏,到了傍晚也就徹底蔫了。光照不足的情況下,伊乾脆只開到半道,意思意思也就算完了。
可伊的開花行為卻又並非那麼鐵板一塊的有規律,可謂朵朵非盡同,天天不一樣。好比說,有一朵清晨含苞待放,七八點鐘蓓蕾就綻開,慢慢地花冠張放;可是沒到 11 點伊就再無寸進,嘎然而止。午後且已開始收攏。
又有一朵很晚才綻開,彷彿睡過了頭,懶洋洋地開到了午後差不多兩點鐘,始終沒有開盡,也就往回收攏了。有一天,我看伊的一個蓓蕾蠢蠢欲動了,連忙設定了每30秒拍攝一個畫面的 time-lapse 拍攝,四個鐘頭之後獲得20秒的短片,其中後半段的 10 秒就像一張靜物照片,紋絲不動。
還好有一些很老實, 8 點前就開,沒到10點就開盡了,卻能稍微持久,願意到下午兩點前才開始收攏。
在野外陽光充沛的環境下,伊也不見得願意開得久一些,同樣過午收攏,不到三點就跟未開的蓓蕾似的。到了晚上就徹底蔫了,第二天絕不重開。猜想也許跟是否已經授粉有關;還沒授粉就繼續開到中午,一旦授粉了就趕緊閉合。
「菜々子」矮小玲瓏,卻「懂得」把花莖長得高高的,無疑讓花朵遠離葉片,不叫前來採粉的飛蟲被自己「誤食」,務使順利幫忙傳粉,這可說是無意識的「智慧」吧。雖然花莖、花梗和花萼上也密佈腺毛、並同樣分泌著「黏露」,但是「露珠」非常微小,除了極小的蟲子,一般不虞被黏。不過我的鏡頭確實照到一隻肉眼看不見的小飛蟲、被黏在一個骨朵的花托上。
「菜々子」把「小鮮肉」活活黏殺,從人的角度看確實很殘忍。敝野客打蚊子或吸血巨蠅也就雷霆擊殺,閃電拍死,牠們不受多大痛苦。可「小鮮肉」被無毒性的「黏露」粘住,卻得徒勞地掙扎一番,禁受很久的折磨,要到「菜々子」的消化酶滲入軀體,才得慢慢死去,非常痛苦,可謂悲慘!
「茅膏菜々子」的「食性」殘酷,可伊卻有丰姿美貌。伊的「株式」十分有趣,而「黏露」晶瑩勝於朝露,桃紅的小花豔麗可人,甚堪觀賞。若到野外的群落去一天,固然不可能把伊粘蟲、「吃」蟲的過程看個大全。若只觀花的話,也常受天氣左右,且得一大早出發,並須適時到達群落,否則要錯過短促的開花時段。是所以敝野客索性把伊種在花盆裏,近日天天開花,隨時觀賞。至於飛蟲「小鮮肉」們的不幸,這是自然之母的安排,我固無能為力,唯有嘆息而已矣!
「茅膏菜々子」作為不會移動的植物,不讓蟲子給吃了,反倒懂得捕蟲、「吃」蟲,這看似是物種演化的神奇逆反現象。然而大自然其實卻是無奇不有,以反為常的。比如說那冠狀病毒Covid-19 吧,那是再原始低等不過的「什麼」了,甚至算不上是「生物」或「生命形式」,卻懂得把演化到了很高階次的現代智人的主要臟器在幾天之內全部搞垮「吃」掉!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