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8/02

電郵致友人――拉雜僭談教育和「精英」

歷史上教育的「大偏差」,一般都是因為社會整體本來缺乏教育,或者說,教育不得普及。「統治精英」所受教育偏頗,教育人員本身所受教育也偏頗,至於人民,乾脆沒有充分教育。那樣的社會現實,那樣的教育質量,那樣的人民素質,教育自然不免嚴重偏差,甚至走入邪途,「教育理想」,更是無從談起了。

人民缺乏良好教育,素質自然低下,社會運作只得仰賴少數「統治精英」,迷信這些「統治精英」,別無他途。「精英」們拾得洋人牙慧,偶爾也會自稱為「人民公僕」,但更多的時候是尸位素餐,只顧自牟私利,甚至「騎在人民頭上」。 因缺乏教育而素質低下的老百姓就只知道樂天安命,自求多福;有時或會抱怨,卻不知道有問責之權,也不懂得行使這個權利。

高等教育普及,人民素質提高,少數「統治精英」的作用就不會那麼大。他們要幹得好,跟人民的作用互相配合,相得益彰,社會就能更快地進步;要幹不好,人民有水平和條件去監督,懂得提出有用的意見,懂得問責,也懂得自己採取有效的步驟去應變,不必坐以待斃,不必自怨「前生造孽,今生報應」。

好的教育的一個特徵,正是會產出敢冒天下之大不韙、敢移風易俗的人。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吾往矣!這不是平庸之輩能幹得出來的事。

誰要捨「精英」而取「愚民」呢! 百萬「臭皮匠」,未必賽過一個諸葛亮。

「精英」作為一個籠統的社會階級,它有好有壞,有新有陳,有真有假,有實有虛,有清有濁,有美有醜,有智有愚,有優有劣,有賢有不肖,有「世家」有「跳階」。

有自認為「精英」,傲命不凡,自覺優越,卻思想封建,價值守舊,而才能平庸者。 有對社會作出顯著貢獻,被視為「精英」,卻參透優越感的動物本質,以「翹尾巴」為豬狗不如,不值一哂,而平等待人者。

落後的教育制度和內容所培育出來的所謂「精英」,多屬前者。

在原來不列顛殖民地價值和固有漢文化的等級觀念之下,本地的所謂「精英」,往往只是指的擁有某些學府的學位,那樣罷了,未必符合原詞 elite, 或者 crème de la crème 的本義。 就算名不副實,就算尸位素餐,也只好一律叫個「精英」了。當然,這其中不少只是些「跳階愚劣精英」和「世家不肖精英」。

只要確實持有人們崇拜的某些文憑,只要確是缺乏良好教育的人們堅不可摧的迷信對象,這些所謂的「精英」,不管好壞,不管真假,不管智愚,不管賢不肖,到底還是客觀存在,也都只能叫個「精英」。

在這裏,政治還沒有充分民主化,社會到處充斥著不合理的傳統價值。不正義,不公平的事物仍然無處不在,人們往往視為理所當然,不以為謬,或者不敢以為謬。

這些自視為「精英」,或者被認定為「精英」,而得享高官厚祿,得據社會高位者,已然客觀存在,根深柢固,除非經濟崩潰,誘發「暴力革命」,摧毀系統,否則無可取代。他們倘若一向懂得既然享供厚祿,就該以民為先,鞠躬盡瘁,以改變社會的落後面貌為己任,則就今天香港的人均產值而言,咱們的教育應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才對。 那麼一來,就該不必連個副局長、政治助理什麼的,都竟然並非本地培育,而得來自「耶佛」、「牛橋」等西方名牌學府了!

高等教育,就是讓人學會思考,而且是獨立的深層理性思考,不是人云亦云,鸚鵡學舌;學會應變,而且是應對複雜的社會規模的多端變化,不是找門路,鑽空子;學會創新,而且是天馬行空,無中生有的創新,不是抄襲影射,假冒偽劣的勾當。

由於既得利益階層迷於私利,缺乏遠見,香港高等教育過去發展滯緩,雖則近年急速「擴展」和「改革」,仍然根柢薄弱。現今教育系統裏師資的直接、間接來源,主要是西方英語世界,而所謂「一流人才」,「純洋的」多不願意「東來屈就」,「漂白的」多不願意「回流冒險」,於是「二三流人員」充斥。

過去二十年間,由於被動脫離英治,主動抗拒內地人才南來的現實需要,發展過於急速,「生產線」的設計並未完善,其「產品」自然難免粗製濫造,良莠不齊了。

然而,假以時日,如果方向不致走得太偏,人們的社會歸屬感得到建立,打破「西朝迷信」,教育質量當能有所改善,起碼僅在大學畢業生的一般學術水平,可望有所提高。

普及高等教育,並不是說的人人無條件讓進經營成本奇高的大學,也非一旦進了大學,保證都能畢業。還得年輕人自己樂意就學,還得達到一定學業水平,方能入學,方能畢業。

大學門檻應予降低,採用合理可行的學分制度,很多學系不必限期完成,助學金當放寬,讓大部分適齡青年可以從容接受高等教育。

這該是一個相當富裕的社會能夠實行的教育政策。 這種政策的最終效果,除了讓社會趨於均富,也肯定能創造更多財富,讓人民的歸屬感增強,對社會作出貢獻的積極性提高。

高等教育一旦普及,社會不必一個勁地迷信「名校」,不必一個勁地迷信某些學府的文憑。選賢與能,還得看個人長期的實際表現。人人得靠真才實學獲得就業機會,不學無術者難憑一兩次考試,一兩紙文憑而蒙混過關,濫竽充數,魚目混珠。這麼一來,莘莘學子自然就會用功學習,素質自當逐年提高。

理想不一定都能達到,但不能沒有理想。 高官厚祿而鼠目寸光,理想連講都懶怠講,乾脆尸位素餐,這不是人幹的事!

目下的社會現實裏,教育制度不理想,人民素質不高,不可能有社會層面的大規模快速改進。 咱們就只有這麼點「精英」,也就只能指望這些「精英」們能良心發現,多幹點為國為民的好事了。多加有效的批評,是鞭韃他們,讓他們改進的唯一方法。 實際上也只有「精英」們有反思自省,拆棄懶骨媚骨,換上風骨傲骨,洗心革面,立地改進的條件。因為不管所受教育是好是壞,他們畢竟讀書較多。

這正是為什麼我們對「精英」們要有所要求,唯其如是,社會改革才能和平地,較快地進行。

民主的確不一定為社會帶來良好的教育,唯其如是,教育應當先行,或者和民主發展同步。 高等教育先要得到普及,民主才能充分發揮它的優勢。很多教育落後的地區,民主往往虛有其名,而無其實;或者運作錯亂,弊端頻生。但咱們不能說,既然老百姓大多沒受什麼教育,縱有主見,質量太低。社會因此不宜有民主,還是一切讓「精英」們說了算比較穩妥,比較保險,否則勢必引起社會動盪! 這種說法是天下間最大的謬誤。民主並不是要讓沒有機會上過一天小學的貧農去當總統,只是讓他有行使選擇總統的天賦公民權罷了。 民主是讓社會整體不斷和平改革的唯一途徑。

由於教育不濟,咱們這社會嘛,智愚大別,貧富懸殊,階級分化嚴重,在政治認同上東西異極,南轅北轍;對「偉大的、光榮的、正確的黨」專政下的人民共和國的理解和期望,都存在極大的歧異。民主政治的發展進程,因政黨扯皮,和中央政府的疑慮,目前還只能蹣跚摸索,實行著四不像的制度。

壞教育在精英主義的教育制度下運作,透過教育分化出主奴的階級身分,分化出個體素質的智愚之別。它可以把人民奴化,蠢化,以符合不公平,不正義的社會的實際需要。 如果高等教育得到普及,人民整體水平提高,就沒人願意為奴,也沒人自甘愚昧。這麼一來,滋生不公不義的事物的溫床,自然得以減少。人民的法治精神,和社會立法,執法及司法制度的水平,其維持,提高和改進,都有賴教育去配合。有良好教育的社會,人民才會真正明白正義,公平的意義;才會珍視正義,公平的價值;對自覺憑良心做好事,有比較牢固的信念,不必事事訴諸刑法。 儘管有人還會見利忘義,還會損人利己,但不會是普遍現象。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