敝野客時而不野,偶爾也用電腦「寫」一兩篇遊戲文章;日常又得使用手機程式,或以標準漢語跟為數不多的朋友交談。這都須要輸入漢字。
這我都是使用民國元年創製的「國語注音符號」。這套「符號」直接借用或改動一些筆劃最簡單的常用或偏僻漢字,稱作聲母和韻母,予以嚴格的音素或音綴定義,給經過規範的北京音系所有音節注音。「注音符號」正式發布於1918年,定型於1932年,至今沿用於台灣地區。
我認識、使用這套「符號」始於千禧年前後。其時我剛開始接觸電腦,使用Microsoft Office, 而所有「微軟視窗標準鍵盤」上都預設這套符號,可說一目了然,只略花一點時間去熟習,也就欣然用上了。起初使用「微軟新注音」,後來改用比較優勝的「酷音輸入法」,可說愜意。手機上則用「谷歌注音」,儘管不很理想,但總算是打字,單用左手即可,右手可勻出以作別用,比一手拿機一手寫字要便捷許多!
能用上這「台灣籍」的「酷音」和「谷歌注音」,首先要完全通曉「國語」,否則就要像我認識的大多數人們那樣,只能乖乖地使用「手寫輸入法」了。
嚴格說來,我根本沒有學過「國語」。我以27歲的高齡從零開始學起的是普通話,並非「國語」,學習上使用的注音工具也不是「注音符號」,而是「漢語拼音方案」。當年我從「大會堂圖書館」借來早年北京出版的、主要對象為「亞非拉」留學生的《漢語讀本 Chinese Readers》。這兩冊老掉牙的讀本,是以字體很大的簡化漢字編印,附「漢語拼音」作為注音。
可幸普通話跟「國語」的發音標準大略一致,只要在小異之處稍微將就、調整一下,「注音輸入法」使用起來也就得心應手了。
沒有這套頒布實施於1958年的「漢語拼音方案」,在那個年頭,我不大可能在本地自學普通話。普通話要說不好,也就無法用上這套比「漢語拼音方案」還要古舊40年的漢字注音工具。因此我得感謝幾天之前以111歲的超高年壽辭世的周有光先生。
周有光是創製這套「方案」的主導人物,因而有「漢語拼音之父」之稱。當時有人對捨棄原有的「注音字母」而改用羅馬字母有意見,周有光則認為「六億人口的大國應當有所創造,同時也應當採用國際通用的文化和技術工具,例如字母、度量衡單位、曆法等等。中國文化偉大的原因之一,就是能吸收一切人類的創造」。他又拿胡琴完全融入國樂作為例子,來說明這番道理。
今天「漢語拼音」早已成為拼寫中文、或給漢字注音的國際標準,儘管完全不懂中文和普通話的外國人,都能輕易利用本國對羅馬字母的音素定義,來讀寫漢語拼式,因而也是外國人和中國方言區人們學習普通話和標準中文的好工具。
不過,若論經由電腦鍵盤或手機觸屏輸入漢字,使用聲、介、韻三拼方式的注音輸入法,卻比羅馬字母的音素拼法的速度要快好些,這是因為整體的扣鍵次數比較少之故。
這我打字打得挺過癮的時候,就不能不感謝「注音」的始創者們,包括晚清的章太炎,和民國初年「教育部」主其事的諸君子了。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