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一般都是直的,求其距離最短。但中國園林裏的小橋,卻往往被刻意「扭曲」,以矯飾景緻,又以九為陽數之大者,並與「久」字同音,取長久之意,因而多有所謂九曲橋。
香港曾是海峽兩岸交通的「單曲橋」。「三通」之前,民進黨執政下的台方當局堅守政治「原則」,人員和交通工具不得直接往來海峽兩岸,必須形式上繞經「第三地」,以示「未通」。後來有所折衷,包機只要飛越第三地的上空就好。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特別行政區,香港充當了一片「第三地」,但這兩岸之間的「單曲橋」角色歷時短暫。 隨著馬「上」復「國」――「馬」英九當「上」總統,「國」民黨恢「復」執政,兩岸政治氣氛陡變,「三通」迅即實現,香港這條不架海峽之上的「單曲橋」,於是完成了兩黨一國「各自表述」的「黨國」使命,悄然隱入「台海歷史」。
香港作為台海兩岸的橋樑,歷來效用不甚彰顯,遠不如青馬大橋般宏偉。但在上世紀末,作為「帶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和西方資本主義之間的橋樑,卻赫赫有功,參與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改革開放的千秋大業。
橋常用作比喻中間人,把本來有距離的雙方攢聚到一塊。 目前世上這種「橋」之大者,莫大於天主教的教宗了,教宗統領全球所有天主教徒的「精神」,只除了中國大陸。他的神職頭銜又叫 pontiff , 有語源學者認為是「修橋者」的意思,倘這說法不錯,他要修的,該就是讓人走向上主的橋了。
個人冥頑不靈,想到教宗,竟然並不覺得和上主的距離有所趨近,卻讓我想到了他老人家最近出訪非洲途中,在飛機上接受法國記者訪問,發表有關艾滋病的聖論:
「我認為艾滋病的問題,不能單用金錢去解決,金錢是重要的,但如果欠缺靈性,沒有懂得運用的人,有錢也幫不上忙。 這問題不能依靠廣發避孕套去解決,恰恰相反,避孕套使問題擴大。解決問題只能透過兩個層次的承擔,第一是性愛的人性化,也就是說,精神和人性本身要更新,為人們彼此相待帶來新的方式。……」
教宗的這番話,開頭幾句都是不錯的,但說避孕套使問題擴大,難免叫人以為聖父他老人家久矣不食人間煙火。 教宗發了話,訊息清晰,倘使信徒們都因此棄用避孕套,我看後果堪虞。避孕套之為物,大抵在方便與不便之間,很多信徒可用可不用。有避孕套,他們享受性愛;沒有避孕套,他們也是照樣要享受性愛的――尤其是缺乏教育的信徒。
信徒們如果十足聽信教宗的「聖訓」,就會捨棄避孕套,試圖去進行「精神的更新」,學做這位所有好神父的聖父的好孩子;但在做成好孩子之前,很可能早已艾滋病發了。 而教宗他老人家,實際上將不自覺地給那些因一時失「靈」,而敗給了「性愛」的信徒們,修建了直通地獄的「高速奈何橋」。
阿肋路亞!
離開教宗,就想到羅馬;想到羅馬,就想到意大利;想到意大利,就想到弗洛倫薩;想到弗洛倫薩,就想到阿利諾河上的老橋 Ponte Vecchio. 想到這座舉世聞名的老橋,就想到了普契尼的歌劇Gianni Schicchi 裏短短的詠嘆調 "O mio babbino caro". 歌者哀求,如果不讓她去跟愛人在一起,她就寧可捨棄親愛的爸爸,到老橋上去跳河了! 看哪,這愛,能讓人活,也能讓人死!如果能跟愛人繾綣纏綿,這艾滋病嘛,大抵算不了什麼。肉慾正濃,沒準會這麼考慮:片刻銷魂不一定會染上啊!就染上了也不一定發病啊!就發病了也不一定是絕症啊!就是絕症了也不一定馬上奪命啊!
一般「靈性」上的所謂愛,教宗他老人家該是懂得很透徹的吧。但這愛裏頭所蘊含的,最原始、最熾熱的性愛這玩意嘛,我猜他該是有些不甚了了了,否則不會輕率出言。
性愛是自然選擇機制的核心。它是物種繁衍的「橋」,且必須是「直橋」。其「無效變體」同性性愛屬「曲橋」,除非借助克隆技術,否則無從達成自然的繁衍目的。 哦,我恍然若悟,莫非――莫非教宗洞悉天機,明白上主這一回是要透過自然選擇機制,篩除對艾滋病沒有免疫力的所有人類個體,因此,作為天堂和人間的橋樑,他要積極配合?
想到直橋、曲橋,當然就離拱橋不遠了;想到拱橋,就不能不想到威尼斯。
最近看了一集關於意大利的紀錄片,其中一些情節說的一個威尼斯年輕人要當槓多拉船夫,如果考取了資格,當上了,他就會掙得很高的工資,足夠和妻兒留在威尼斯故鄉生活下去。萬一考煳了,一家子就只好搬離故鄉,到外地去過水平較低的生活了。
據紀錄片的介紹,要當槓多拉船夫,專業技術的要求是很高的,得搖著船,載著從世界各地慕名而來,花錢參與摧毀這座海上古城的遊客,在縱橫交錯而狹窄的水道上暢順、平穩地通行,並且鑽過石拱橋下低矮的拱券,不容丁點瑕疵。
真沒想到,這很可能在不久的將來,就要自身難保,被大海淹沒的威尼斯,它的那些古橋,竟也在「物競天擇」這部戲裏,派有恁種的戲份!也沒想到,做威尼斯人竟爾那麼不容易,要參與嚴酷的競爭,掙扎圖存!這位年輕人就要奮力讓自己在槓多拉上站起來,把別人擠出去!
看來,做我們這裏自詡為「香港威尼斯」的大澳居民,似乎要容易一些。 大澳沒有「老橋」,有的是一條「橫水渡橋」。 記得從前到大澳去走走,這橫水渡橋修成之前,過「涌」要乘「橫水渡」,這扁平的擺渡以船夫拉索為動力,人們擠成一塊,站著過河,船費隨意,饒有風味。 修建這橫水渡橋,在實用上當然不錯,但卻修成了吊橋,略違古鄉特色;如果不考慮村老們的不便,搞座高高的拱橋,外包花崗石片什麼的,那就好看得多了。
把大澳叫個「香港威尼斯」,確實有些風馬牛不相及。大澳嘛,它自有獨特的風貌,尤以淺海窩棚著稱。 今天的大澳窩棚,多半都很現代化,雖無豪宅之華,卻堪稱舒適。 一涌左岸兩列窩棚之間的夾道,雖無弗洛倫薩老橋之形,卻有其意。 但論村鎮規模,論歷史,論文化,恐怕就跟哪裏都不好比了。
放眼一看,廣東順德的逢簡小鎮就大有可觀,至於江南處處可見的水鄉如甪直,就更是雅趣洋溢,古意盎然。那些縱橫交錯的水道上,到處可見古橋,倒影在墨綠的河水上。
小時候,父親偶爾會給我買一兩冊彩色的連環畫故事書,裏頭說過哪些故事,如今再也記不起來了,但有一個故事的插畫,卻讓我看了十分神往,從此再也忘不了,覺得實在太美了,那是月夜的水鄉。畫裏有古簷,有石牆,有老樹,有水道,有拱橋,有月亮,有倒影。
很多年之後,我終於到了蘇州、紹興等江南名城,看到了實際的水鄉夜色,踏上了古橋,賞看了屋角的老樹,就是找不見那種插畫大師抽象出來的純美。 我想,其時我的童真已然大大褪減,這肯定是主要原因。
在一個霜天的清晨,我在蘇州的一條橋上照相,觀看橋下絡繹不絕的小船。一會橋下搖過一條又長又扁的柳葉船,但見船上滿載黃漿,船一邊輕輕地蕩著,那黃漿就一邊漫過船舷,嘩啦嘩啦溢到河裏去了。 小船經行處,僅距咫尺的河岸台階上,正有一人立在那裏刷牙呢。
接著寒風撲面,我輕輕一嗅,就知道了,這是運出城去供給作物,讓它們茁壯生長的有機肥料,一般叫個水肥。
一眨眼又過去了很多年,這種標示落後社會面貌的水鄉風情,大抵殘存不多了吧。中國已經修成了通往工商業現代化的高架橋,正要大步走過這落後之塹。但通往必須包函自由民主的現代文明之橋,其基礎所需的建材,竟爾並未准許開發。
2009/03/20
尋樂
莫札特的 D 大調嬉遊曲KV334是我最愛的曲目之一。其中第三樂章的小步舞曲,讓我聽著感到無以言喻的欣悅;而第四樂章的慢板,卻又像一個含淚的美人唱的詠嘆調,滲溢著深沉的幽怨,讓我聽著迷醉,若有不忍。
這首曲子我只有 Academy of St. Martin-in-the-Fields 的 1984 年版本。買來24年半了。 野營時如果把這張唱片帶了去,而又有時間的話,我往往就會聽上兩三遍,而別的唱片於是排不上我的 "in the fields" 賞曲程序了。
我最愛在營地的夜晚,在蟲聲唱和之中賞聽這首樂曲。莫札特如果得知我竟能在草莽叢中欣賞他的傑作,不必樂器和樂師,只需一個盒子,想必無法想像,而妒羨不已。
此曲於我可謂百聽不膩。儘管百聽不膩,在我依稀的回憶裏,起初酣賞這首嬉遊曲,或別的純美樂曲的時候,那種完全陶醉、飄然入勝的感覺,如今是再也不能重現了!
快樂是暫短的。任何形式的快樂,包括欣賞音樂產生的欣悅,都不能延續持久。非但不能持久,其強度還會逐漸衰減,一次遜似一次。 這就好比再美味的佳餚,都會吃膩;再甜蜜的愛情,都會淡褪。
因此,尋樂就成了人生的「常務」。人要不斷給予大腦它「喜愛」的刺激,好讓自己感到快樂。 根據有關研究,產生快樂感覺的機制,從生物化學的角度看來,可說很簡單,大腦接收到了某些訊息,就會釋放一些神經傳導物質,人就感到快樂了。 而其中有些架構複雜或興致綜合的快樂,人須經歷一定的修養過程,方能懂得享受,比如欣賞某些藝術,或進行某些活動。 另有一些快樂,直接來自人的動物本能,比如吃喝的快樂,娃娃甫出娘胎就知道了;又如性愛的快樂,長到一定的年齡,也就自然而然地懂得追求了。 所謂「食、色,性也」,大抵就是這個意思。
在尋求食慾、性慾的本能滿足的過程中,大腦釋放一種叫多巴胺 dopamine 的神經傳導物質,人就感到快樂。 這種為本能服務的快樂,不過就那麼回事,深奧不到哪裏去。 懂得尋求這些快樂,人就能存活下來,就能繁殖下去。
大快朵頤過了,繾綣纏綿好了,還有工夫,有些人就會出去跑幾個圈,打兩場球,游一會泳,爬半座山什麼的。 嗬,原來這些活動也能讓人快樂呢! 運動能促進身體健康,身體健康了,就有利於完成祖宗交託的本能任務。
造物的安排很巧妙,人做運動的時候,大腦就會釋放一些神經傳導物質,統稱安多芬 endorphins (endogenous morphines, 也叫內源嗎啡或內啡肽),這些物質是人腦自然產生的鎮痛劑,有類似嗎啡的結構和作用,能阻斷痛覺的神經傳遞,並且比嗎啡的活性更強,同時讓人在運動之後感到輕鬆愉快,所以又被叫做「快感激素」。
但是這一切的快感,不管來自開懷大嚼,還是繾綣纏綿,又或者飛天蹈海,遠足狂奔,都會隨著安多芬的釋放完成而消失。 人要再快樂一次,還得過一會,等一下,重覆再去開懷大嚼一頓、繾綣纏綿一番。 而每一次的開懷大嚼,或者繾綣纏綿,所能產生的快感,又會在不知不覺之中,比此前逐漸減弱,同時隨著生理和心理的老化,一浪低似一浪。
有些人,比如吸毒者,因為感到生活無聊或痛苦,要去尋求速效而強烈的快感,勇敢而愚昧地去試了一遭,從此成了這「尋樂本能」的奴隸,被自己的大腦欺騙和坑害,往後拼命「追尋」,卻只會得到痛苦,再無一絲快樂。
吸毒者為求快樂,卻尋來身心的極度痛苦。這固是個極端的例子。但儘管只是一般的尋樂,往往都能帶來或輕或重的痛苦。
甫出娘胎,有些嬰兒有嘬手指頭的習慣,大拇指一旦放進嘴裏,抵住硬顎,娃娃的大腦就會釋放安多芬和另一種神經傳導物質――血清素 serotonin, 於是感到愉快。 嘬著嘬著,手指頭就壞了,不但長出趼子,還會掉皮發炎,疼啊!但這嘬的癮頭可大了,戒不掉哇!接著嘬下去,不覺就嘬到了四五歲。這時候,不嘬吧,其癮難當,欲罷不能;嘬著卻又再無樂趣,而且還要被人取笑。如果不幸嘬到六七歲,就連換牙都受影響了。 這其中的痛苦,只有這嘬手指頭的小孩心裏明白。
人腦雖說聰明,但聰明總被聰明誤,多有自我欺騙的時候。這嬰兒嘬奶的生存本能,莫名其妙地,就能帶來那麼些痛苦。
這萬物之靈的特大腦瓜子,隨著人生的「宏圖大展」,得感受的痛苦就越來越多了。
佛家有大智慧,他們大略看到了問題,於是歸納出來了,以生、老、病、死為俗世人生的「四苦」。
這是幾千年前宗教哲學的「發明」了。 古時候,一般黎民百姓大多短壽,平均活不到現在平均壽命的一半。由於艱苦生活的摧殘,缺乏營養和醫藥,人的衰老迅速,也容易生病,所謂「七十古來稀」,活不長是常規。 縱然能得高壽,生活質量也低,往往說不上所謂人生樂趣。 可以想像,活在古時,老了固然必苦,病了可就更苦了。 佛家的理解可謂不錯。
但時至今日,在一些已發展地區,老、病的苦,普遍言之,如果不說已隨人類社會的進步而大大減輕,也該說有好些舒緩了吧。 不少的慢性老齡疾病,如今都得到有效的治療。
至於生,從前這些覺悟的智者們所理解的,是母親懷胎十月的辛苦,和分娩過程的痛楚。而且在那時候的營養、衛生、醫藥的條件下,母嬰兩者死於難產的機率肯定不會低。
從前的女性,完全沒有選擇懷孕與否的權利,每一胎都得在死亡邊緣上掙扎一回,每一次臨盆都得和死神打個照面。 但在此時此地,婦女不但可以選擇不懷孕,或者終止懷孕,一旦要懷孕,要生孩子,由於醫藥科技的發展,不但生命危險比前大大降低,過程之中的生理痛楚,和心理壓力,也比前大大減輕了。如果花得起那麼些錢,還可以「享受」私營醫院的「套餐」服務,甚至讓整個「製造生命」的過程,變成夫妻二人無上的樂趣。 生,在此時此地,縱不謂之樂,大抵也不好強行叫個苦吧。
說到死,古今中外,斯事依然讓人害怕,叫人痛苦,只除非已然痛不欲生,或者萬念俱灰;又或者基因優越,遺傳了無比的智慧和絕對的謙虛,洞悉天地一切歸於造化,懂得人在世間的卑微;也就是說,對某種宗教有絕對的信仰,認定死後必升天堂。
虔誠的基督教徒「信耶穌,得永生」,浸淫於《福音》聖教,做了一輩子的好人,得到信念的保證,死後肯定會上天堂。
信佛的行了一輩子的善,誦了幾十年的經,燒了逾萬金的香,磕了無數次的頭,苟能達到了徹悟的境界,就算未能因而「升級」為菩薩,仍得輪迴,來生沒準不但不必降格為牛羊,還可當個「人上人」。
然而,這西方極樂世界,這天堂,這些死後才去得了的所在,它究竟是個啥樣子,倘去向高僧乞教,或請詢於神父,或求證於牧師,如果對方不存心欺騙,信口雌黃,大抵都只能支吾以對罷了。
有信念者況且如此,心中沒有神佛的,就更是只能天天在那裏納悶,甚至惶惶然不可終日,不知大去之後何所歸了。 倘若悟性不足如我,又不知謙虛,在那天到臨之前,能不能及時有所皈依,購得「路票」,確定「前方到站」,還真的無法說準。
因此,先讓自己儘著快樂,提前補償那最終一剎那的恐懼和痛苦,和往後的「無極不可知」,倒似乎是最迫切不過的人生經常事務!
然而,尋樂呀,可得千萬小心,小心千萬!那是因為容易走錯門哪。這快樂的「正門」固然不少,而「邪門」可就更多了。
這首曲子我只有 Academy of St. Martin-in-the-Fields 的 1984 年版本。買來24年半了。 野營時如果把這張唱片帶了去,而又有時間的話,我往往就會聽上兩三遍,而別的唱片於是排不上我的 "in the fields" 賞曲程序了。
我最愛在營地的夜晚,在蟲聲唱和之中賞聽這首樂曲。莫札特如果得知我竟能在草莽叢中欣賞他的傑作,不必樂器和樂師,只需一個盒子,想必無法想像,而妒羨不已。
此曲於我可謂百聽不膩。儘管百聽不膩,在我依稀的回憶裏,起初酣賞這首嬉遊曲,或別的純美樂曲的時候,那種完全陶醉、飄然入勝的感覺,如今是再也不能重現了!
快樂是暫短的。任何形式的快樂,包括欣賞音樂產生的欣悅,都不能延續持久。非但不能持久,其強度還會逐漸衰減,一次遜似一次。 這就好比再美味的佳餚,都會吃膩;再甜蜜的愛情,都會淡褪。
因此,尋樂就成了人生的「常務」。人要不斷給予大腦它「喜愛」的刺激,好讓自己感到快樂。 根據有關研究,產生快樂感覺的機制,從生物化學的角度看來,可說很簡單,大腦接收到了某些訊息,就會釋放一些神經傳導物質,人就感到快樂了。 而其中有些架構複雜或興致綜合的快樂,人須經歷一定的修養過程,方能懂得享受,比如欣賞某些藝術,或進行某些活動。 另有一些快樂,直接來自人的動物本能,比如吃喝的快樂,娃娃甫出娘胎就知道了;又如性愛的快樂,長到一定的年齡,也就自然而然地懂得追求了。 所謂「食、色,性也」,大抵就是這個意思。
在尋求食慾、性慾的本能滿足的過程中,大腦釋放一種叫多巴胺 dopamine 的神經傳導物質,人就感到快樂。 這種為本能服務的快樂,不過就那麼回事,深奧不到哪裏去。 懂得尋求這些快樂,人就能存活下來,就能繁殖下去。
大快朵頤過了,繾綣纏綿好了,還有工夫,有些人就會出去跑幾個圈,打兩場球,游一會泳,爬半座山什麼的。 嗬,原來這些活動也能讓人快樂呢! 運動能促進身體健康,身體健康了,就有利於完成祖宗交託的本能任務。
造物的安排很巧妙,人做運動的時候,大腦就會釋放一些神經傳導物質,統稱安多芬 endorphins (endogenous morphines, 也叫內源嗎啡或內啡肽),這些物質是人腦自然產生的鎮痛劑,有類似嗎啡的結構和作用,能阻斷痛覺的神經傳遞,並且比嗎啡的活性更強,同時讓人在運動之後感到輕鬆愉快,所以又被叫做「快感激素」。
但是這一切的快感,不管來自開懷大嚼,還是繾綣纏綿,又或者飛天蹈海,遠足狂奔,都會隨著安多芬的釋放完成而消失。 人要再快樂一次,還得過一會,等一下,重覆再去開懷大嚼一頓、繾綣纏綿一番。 而每一次的開懷大嚼,或者繾綣纏綿,所能產生的快感,又會在不知不覺之中,比此前逐漸減弱,同時隨著生理和心理的老化,一浪低似一浪。
有些人,比如吸毒者,因為感到生活無聊或痛苦,要去尋求速效而強烈的快感,勇敢而愚昧地去試了一遭,從此成了這「尋樂本能」的奴隸,被自己的大腦欺騙和坑害,往後拼命「追尋」,卻只會得到痛苦,再無一絲快樂。
吸毒者為求快樂,卻尋來身心的極度痛苦。這固是個極端的例子。但儘管只是一般的尋樂,往往都能帶來或輕或重的痛苦。
甫出娘胎,有些嬰兒有嘬手指頭的習慣,大拇指一旦放進嘴裏,抵住硬顎,娃娃的大腦就會釋放安多芬和另一種神經傳導物質――血清素 serotonin, 於是感到愉快。 嘬著嘬著,手指頭就壞了,不但長出趼子,還會掉皮發炎,疼啊!但這嘬的癮頭可大了,戒不掉哇!接著嘬下去,不覺就嘬到了四五歲。這時候,不嘬吧,其癮難當,欲罷不能;嘬著卻又再無樂趣,而且還要被人取笑。如果不幸嘬到六七歲,就連換牙都受影響了。 這其中的痛苦,只有這嘬手指頭的小孩心裏明白。
人腦雖說聰明,但聰明總被聰明誤,多有自我欺騙的時候。這嬰兒嘬奶的生存本能,莫名其妙地,就能帶來那麼些痛苦。
這萬物之靈的特大腦瓜子,隨著人生的「宏圖大展」,得感受的痛苦就越來越多了。
佛家有大智慧,他們大略看到了問題,於是歸納出來了,以生、老、病、死為俗世人生的「四苦」。
這是幾千年前宗教哲學的「發明」了。 古時候,一般黎民百姓大多短壽,平均活不到現在平均壽命的一半。由於艱苦生活的摧殘,缺乏營養和醫藥,人的衰老迅速,也容易生病,所謂「七十古來稀」,活不長是常規。 縱然能得高壽,生活質量也低,往往說不上所謂人生樂趣。 可以想像,活在古時,老了固然必苦,病了可就更苦了。 佛家的理解可謂不錯。
但時至今日,在一些已發展地區,老、病的苦,普遍言之,如果不說已隨人類社會的進步而大大減輕,也該說有好些舒緩了吧。 不少的慢性老齡疾病,如今都得到有效的治療。
至於生,從前這些覺悟的智者們所理解的,是母親懷胎十月的辛苦,和分娩過程的痛楚。而且在那時候的營養、衛生、醫藥的條件下,母嬰兩者死於難產的機率肯定不會低。
從前的女性,完全沒有選擇懷孕與否的權利,每一胎都得在死亡邊緣上掙扎一回,每一次臨盆都得和死神打個照面。 但在此時此地,婦女不但可以選擇不懷孕,或者終止懷孕,一旦要懷孕,要生孩子,由於醫藥科技的發展,不但生命危險比前大大降低,過程之中的生理痛楚,和心理壓力,也比前大大減輕了。如果花得起那麼些錢,還可以「享受」私營醫院的「套餐」服務,甚至讓整個「製造生命」的過程,變成夫妻二人無上的樂趣。 生,在此時此地,縱不謂之樂,大抵也不好強行叫個苦吧。
說到死,古今中外,斯事依然讓人害怕,叫人痛苦,只除非已然痛不欲生,或者萬念俱灰;又或者基因優越,遺傳了無比的智慧和絕對的謙虛,洞悉天地一切歸於造化,懂得人在世間的卑微;也就是說,對某種宗教有絕對的信仰,認定死後必升天堂。
虔誠的基督教徒「信耶穌,得永生」,浸淫於《福音》聖教,做了一輩子的好人,得到信念的保證,死後肯定會上天堂。
信佛的行了一輩子的善,誦了幾十年的經,燒了逾萬金的香,磕了無數次的頭,苟能達到了徹悟的境界,就算未能因而「升級」為菩薩,仍得輪迴,來生沒準不但不必降格為牛羊,還可當個「人上人」。
然而,這西方極樂世界,這天堂,這些死後才去得了的所在,它究竟是個啥樣子,倘去向高僧乞教,或請詢於神父,或求證於牧師,如果對方不存心欺騙,信口雌黃,大抵都只能支吾以對罷了。
有信念者況且如此,心中沒有神佛的,就更是只能天天在那裏納悶,甚至惶惶然不可終日,不知大去之後何所歸了。 倘若悟性不足如我,又不知謙虛,在那天到臨之前,能不能及時有所皈依,購得「路票」,確定「前方到站」,還真的無法說準。
因此,先讓自己儘著快樂,提前補償那最終一剎那的恐懼和痛苦,和往後的「無極不可知」,倒似乎是最迫切不過的人生經常事務!
然而,尋樂呀,可得千萬小心,小心千萬!那是因為容易走錯門哪。這快樂的「正門」固然不少,而「邪門」可就更多了。
2009/03/10
「洋娃娃」引起的聯想和回憶
移民多年的老同學月前鄭重預約,回港時要和我去遠足,上月底他回來了,於是前幾天我們去把那座爛頭島的鳳凰山,悠然爬了一趟。老同學原來在美國鍛煉有素,常去遠足爬山,也愛跑步,可他秘而不宣,待到把這海拔934米的香港第二高山,輕輕鬆鬆的爬過了,然後他才告訴我。我原來還怕他後勁不繼,真是一雙俗眼,把個高僧給看扁了!
一如往常的不巧,這一天鳳凰頂上雲籠霧罩,除了測高柱、海拔標牌、廢物池和正在重修的風雨躲避處,和身旁的一些受盡老天懲罰的頑石,就什麼都看不到了,確實無甚足觀。視野之差,就連近距離照相,都無法把模樣照得清晰。
除了這些,竟也看到遊人。兩個年輕男女,在我們之後從伯公坳的方向上來了,坐在測高柱的混凝土基座一旁,面向一片茫茫灰白。我們走的時候,他們還在那裏喁喁細語,似乎對微寒的風和很濕的霧並不在意。二人都是白人,看似一雙情侶。
香港人口的百分之93是華人,其次以來自東南亞的家務女傭為最多。假日裏,這些一般比較年輕的外籍女傭,幾乎佔據了全區所有公交車可以通達的公園和「廣場」,甚至中環辦公樓區的「假日空間」,而華人似乎另有所好,就是流連鬧市,閒逛商場大樓、商店街,進出於酒樓、餐館、快餐店之間,「勁享」佳餚美點。一旦走到野外,郊遊的華人所佔比例就要銳降了,而看到的白人之多,通常遠超人口比例。不但遠超比例,年齡的跨度往往也大得多,他們就敢於把小娃娃都帶出去!那天在昂平360索道下面的山徑上,就看到了一個金頭髮的「洋娃娃」。
當然這個「洋娃娃」有異於泥娃娃、布娃娃之類,他不是假娃娃,而是個真的小小子,還很小,並不自己爬山,而是坐在嬰兒背兜裏,讓他父親背上去。而這個父親的左臂嚴嚴實實的包紮著繃帶,傷患未癒,但竟然不呆家裏休息,還背著孩子出來爬山呢! 沒準正是學了我們的儒道,「父母在,不遠遊」,所以才沒飛到外地,去爬冒著硫磺蒸氣的活火山。我說,這位勇敢的爸爸娃娃在背,千萬格外小心!
這「山徑一景」引起了我的一些聯想。背著自己的孩子爬山有多好玩,我從來都想試試,可惜福薄未可得償所願。但抱著朋友的娃娃走山徑,在我的回憶裏倒是有過那麼一次「百年一遇」的經驗。多年前,一位朋友的丈夫拜了高僧為師學禪,在一個寺裏修行一段日子,我和另一個朋友陪她去看她丈夫,並帶上了她那只有幾個月大的女兒。朋友只有傳統粵式襁褓,沒有今天洋人常用的背兜,她累了,我只能幫她抱著娃娃在山徑上走。這禪寺在偏僻的山裏,我抱著熟睡的娃娃,走了並不太長的一段腳程,兩條胳膊就都有些痠了。這是因為要讓娃娃睡得舒適和安全,不能用死力去抱,要專門發放「氣軟功」,因而特別費勁。
至於受傷和帶傷在野地上走動,我可說是經驗豐富了。有一次陰溝裏翻船,意外比較嚴重,我在海邊岩岸走著,踩在一塊別人刻意放置的卵石上。卵石竟然滾動如球。我失去平衡,為保右手拿著的照相機,就讓左肘上方內下側磕在一塊突出的尖石頭上了。只聽得清脆的一聲「特」,整條胳膊馬上變得軟弱無力,感覺大異。但摸摸胳膊肘,似乎還在原位,沒有脫臼,傷口不大,只流出很少的血,痛楚也不太強烈。猜想是最壞的情況:骨折了。我清理了傷口,粘好了創口貼,再拿一件乾淨的汗衫包紮肘部,把已經不能發力的前臂固定,用尼龍布帶和安全別針把它挎在胸前。晚上我到了瑪麗醫院急診室,經過「分流」,獲得優先處理。其時整條左臂嚴重水腫,脹鼓鼓的,手指頭都積了瘀血。但透視診斷證實並無骨折。只予傷口清洗和包紮、固定的處理,處方開給止痛、消炎藥片。我問那位多半從來沒有受過傷的年輕醫生,會不會是韌帶斷了?他只回答三個字:「有可能。」我又問他透視看不出來嗎?他回答說「睇唔到嘎。」我再問他如果韌帶真的斷了,有沒有什麼可做的呢?他竟回答說「冇嘎。」這位醫生的話語簡潔,而腔調冰涼。他願意敷衍地回答我的那些毫無外科意義的問題,大抵旨在快些把我打發走。我未學解剖,不懂上肢結構,看來再要問下去,也大概只是徒然。我只能自忖,那一聲「特」,肯定是斷裂了一些什麼。但究竟是臂肌呢,還是韌帶,要進一步診治,只能上私營醫院去了,給照個什麼「超」。沒準要掏一筆大的,也得冒開臂手術的風險,這我都不願意,也就只好罷了,錢省下來,聽天由命吧。五天之後的星期五,我再去瑪麗醫院接受覆診,見到的是一位看似更年輕的醫生,說不上兩句話,領到了藥單,沒去取藥,也就出來了。可我主觀認為,我那臂上感覺頗好,傷況進展明顯。翌日星期六,我於是又去爬山了。暫廢功能的左臂,就讓它還挎在脖子上。此後幾年,傷處仍然稍微凹陷,表明那裏確實失去了一些什麼,伸臂時總有明顯的異樣感覺。 現在猜想,斷裂的應當不是韌帶,而可能是局部的肱三頭肌內側頭。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這是潛移默化於日常生活裏的儒家孝道的基本。可從小我那沒上過一天學的母親,雖然不鼓勵我們到外面去玩,更不會帶我們出去,以平添受傷的機會,但對我們的常常蹭破這裏,剌開那裏,倒似乎並不十分在意。記得我妹妹踩了銹爛釘子什麼的,腳底嚴重發炎,她給處理時,妹妹受不了那痛楚,哭著嚷疼了,她就說:「啲噤多都唔抵得瘀!睇你以後仲敢唔敢噤百厭!你再喊大聲啲,我就大力啲添!(丁點ㄦ小痛楚都受不了!看你以後還敢不敢那麼皮!你再哭大點聲,我就使大點勁!)」 由於什麼粗活都得幹,我媽自己就常受些小傷,手掌上、手指頭上剌開個大口子,我看著難受,可她卻能若無其事。那時候沒有現在這種既方便又便宜的創口貼,舊式的所謂「膠布」可說完全沒有療傷效果,當然也不會有錢去買新霉素或鹽酸氯四環素之類的防炎藥膏,她每每任由傷口經過發炎過程,然後自然癒合。我媽知道有所謂破傷風,但卻從來不怕。讓她最擔心的,不是我們受傷感染,而是生病發燒。因為她知道,內科病不僅僅是個人的小痛楚,有些不但會傳染,而且是會奪命的。
每當弟妹發燒,她就背著一個抱一個,大老遠徒步跑到醫院或者天主教會診療所去求醫。我媽沒事從來不會帶我們到什麼地方去走走,只除了帶弟妹去看病,或者過年上親朋家去拜年,和到廟宇還願、祈福、求籤。她不知遠足為何物,可走起路來,快得讓我們好追。後來她年紀大了,身體不好,又缺乏起碼的運動,人發胖了,走路漸感吃力。有一段日子,我天天陪她在家附近的公園蹓早,但總會碰到認識她的街坊,卻不願意應酬別人的關心問候,我就索性開車把她拉到大老遠的郊野公園去。可她還是十分不樂意。在旭日熏風之下,花香鳥語之中散步,就像受苦似的,沒有絲毫樂趣。大抵對於郊野的自然環境,她只會聯想到背著妹妹帶著我,上山打柴的那段最艱苦的歲月吧。母親從小就失去安全感,終其一生都沒有能夠討回來。這是她的遺憾,也是我的遺憾。假如我懂孝道,就該矢志成為鉅富,好蓋所大宅院,讓她可以窩在屋子裏,哪裏都不必去。
綜合考古、人類基因研究等有關成果,科學家一般相信,地球上所有人種都源於非洲。中國人走的路程是夠遠的了,比歐洲人多走了幾千公里。我們的祖宗跨過千山萬水,跑到這遠東來了。而中原的一些漢族,復又不遠千里迢迢,輾轉南下,到了這南海邊陲之地,由父系帶著漢文化,跟原有部落融合。由此可見,遷徙幾乎可說是人類一種遺傳本能行為。這是逃荒、避難的有效求生途徑,也是族群繁衍、播散的出路。 然而,新的自然環境雖然遠離了舊的危險,卻還是不安全的,固然會出現新的敵人,也會面對新的猛獸,非得趕緊把家園建設好了,蓋起堅固的房舍,以禦敵、防獸,人們於是能休養生息,傳宗接代的本能才得以有效發揮。因此,窩在家裏讓人感到最安全、最舒適、最幸福、最愉快;出門在外就會感到不安全和不自在,當然也就愉快不起來了。所謂「在家千日好,出路半朝難」,人面對社會和其他人類個體越是沒有信心,他就越愛窩在家裏。家以外的世界是危險的,大自然就更危險了。這種源於本能的感覺,歷經幾十萬年的進化而鞏固下來,它以情緒的方式控制人的行為,讓人耽戀家居,懶作戶外活動。 在本地,假日裏人們大都喜歡舒適地窩在家裏,窩得實在太無聊了,就上鬧市去「飲茶」、逛街、逛商場,因為這些活動既「安全」,又「舒適」。香港雖有百分之40的土地劃為郊野公園,但有郊遊習慣者,佔人口比例卻很低。 當然,這倒沒什麼不好,倘若假日人人都到郊外去,僅有400平方公里的郊野公園,恐怕就要人山人海,針插不下,寸草難存了。於我看來,這反而可說是本地華人對保護郊野的最大貢獻。
然而居於此地的西方人,他們對大自然,對戶外生活的取態,似乎就是不一樣。可不你看,幾個月前我拍下的這兩張照片裏,這個「洋娃娃」的父母,竟就不畏艱辛,把個小東西弄到西貢的大浪灣去呢!這個可愛的「洋娃娃」屬於溫帶人種,理應比本地娃娃怕熱,在30多度的暑熱裏,竟然泰然自若地嘬著手指頭。我去逗他,他還笑呢。 我琢磨,要是華人嬌生慣養的「溫室小苗苗」,是不是就會哭著鬧著,非讓大人趕快回到有空調的地方去呢?也許不一定。但這個疑問暫無答案,因為我似乎從沒見過要吃上這種苦頭的「中國娃娃」。
一如往常的不巧,這一天鳳凰頂上雲籠霧罩,除了測高柱、海拔標牌、廢物池和正在重修的風雨躲避處,和身旁的一些受盡老天懲罰的頑石,就什麼都看不到了,確實無甚足觀。視野之差,就連近距離照相,都無法把模樣照得清晰。
除了這些,竟也看到遊人。兩個年輕男女,在我們之後從伯公坳的方向上來了,坐在測高柱的混凝土基座一旁,面向一片茫茫灰白。我們走的時候,他們還在那裏喁喁細語,似乎對微寒的風和很濕的霧並不在意。二人都是白人,看似一雙情侶。
香港人口的百分之93是華人,其次以來自東南亞的家務女傭為最多。假日裏,這些一般比較年輕的外籍女傭,幾乎佔據了全區所有公交車可以通達的公園和「廣場」,甚至中環辦公樓區的「假日空間」,而華人似乎另有所好,就是流連鬧市,閒逛商場大樓、商店街,進出於酒樓、餐館、快餐店之間,「勁享」佳餚美點。一旦走到野外,郊遊的華人所佔比例就要銳降了,而看到的白人之多,通常遠超人口比例。不但遠超比例,年齡的跨度往往也大得多,他們就敢於把小娃娃都帶出去!那天在昂平360索道下面的山徑上,就看到了一個金頭髮的「洋娃娃」。
當然這個「洋娃娃」有異於泥娃娃、布娃娃之類,他不是假娃娃,而是個真的小小子,還很小,並不自己爬山,而是坐在嬰兒背兜裏,讓他父親背上去。而這個父親的左臂嚴嚴實實的包紮著繃帶,傷患未癒,但竟然不呆家裏休息,還背著孩子出來爬山呢! 沒準正是學了我們的儒道,「父母在,不遠遊」,所以才沒飛到外地,去爬冒著硫磺蒸氣的活火山。我說,這位勇敢的爸爸娃娃在背,千萬格外小心!
這「山徑一景」引起了我的一些聯想。背著自己的孩子爬山有多好玩,我從來都想試試,可惜福薄未可得償所願。但抱著朋友的娃娃走山徑,在我的回憶裏倒是有過那麼一次「百年一遇」的經驗。多年前,一位朋友的丈夫拜了高僧為師學禪,在一個寺裏修行一段日子,我和另一個朋友陪她去看她丈夫,並帶上了她那只有幾個月大的女兒。朋友只有傳統粵式襁褓,沒有今天洋人常用的背兜,她累了,我只能幫她抱著娃娃在山徑上走。這禪寺在偏僻的山裏,我抱著熟睡的娃娃,走了並不太長的一段腳程,兩條胳膊就都有些痠了。這是因為要讓娃娃睡得舒適和安全,不能用死力去抱,要專門發放「氣軟功」,因而特別費勁。
至於受傷和帶傷在野地上走動,我可說是經驗豐富了。有一次陰溝裏翻船,意外比較嚴重,我在海邊岩岸走著,踩在一塊別人刻意放置的卵石上。卵石竟然滾動如球。我失去平衡,為保右手拿著的照相機,就讓左肘上方內下側磕在一塊突出的尖石頭上了。只聽得清脆的一聲「特」,整條胳膊馬上變得軟弱無力,感覺大異。但摸摸胳膊肘,似乎還在原位,沒有脫臼,傷口不大,只流出很少的血,痛楚也不太強烈。猜想是最壞的情況:骨折了。我清理了傷口,粘好了創口貼,再拿一件乾淨的汗衫包紮肘部,把已經不能發力的前臂固定,用尼龍布帶和安全別針把它挎在胸前。晚上我到了瑪麗醫院急診室,經過「分流」,獲得優先處理。其時整條左臂嚴重水腫,脹鼓鼓的,手指頭都積了瘀血。但透視診斷證實並無骨折。只予傷口清洗和包紮、固定的處理,處方開給止痛、消炎藥片。我問那位多半從來沒有受過傷的年輕醫生,會不會是韌帶斷了?他只回答三個字:「有可能。」我又問他透視看不出來嗎?他回答說「睇唔到嘎。」我再問他如果韌帶真的斷了,有沒有什麼可做的呢?他竟回答說「冇嘎。」這位醫生的話語簡潔,而腔調冰涼。他願意敷衍地回答我的那些毫無外科意義的問題,大抵旨在快些把我打發走。我未學解剖,不懂上肢結構,看來再要問下去,也大概只是徒然。我只能自忖,那一聲「特」,肯定是斷裂了一些什麼。但究竟是臂肌呢,還是韌帶,要進一步診治,只能上私營醫院去了,給照個什麼「超」。沒準要掏一筆大的,也得冒開臂手術的風險,這我都不願意,也就只好罷了,錢省下來,聽天由命吧。五天之後的星期五,我再去瑪麗醫院接受覆診,見到的是一位看似更年輕的醫生,說不上兩句話,領到了藥單,沒去取藥,也就出來了。可我主觀認為,我那臂上感覺頗好,傷況進展明顯。翌日星期六,我於是又去爬山了。暫廢功能的左臂,就讓它還挎在脖子上。此後幾年,傷處仍然稍微凹陷,表明那裏確實失去了一些什麼,伸臂時總有明顯的異樣感覺。 現在猜想,斷裂的應當不是韌帶,而可能是局部的肱三頭肌內側頭。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這是潛移默化於日常生活裏的儒家孝道的基本。可從小我那沒上過一天學的母親,雖然不鼓勵我們到外面去玩,更不會帶我們出去,以平添受傷的機會,但對我們的常常蹭破這裏,剌開那裏,倒似乎並不十分在意。記得我妹妹踩了銹爛釘子什麼的,腳底嚴重發炎,她給處理時,妹妹受不了那痛楚,哭著嚷疼了,她就說:「啲噤多都唔抵得瘀!睇你以後仲敢唔敢噤百厭!你再喊大聲啲,我就大力啲添!(丁點ㄦ小痛楚都受不了!看你以後還敢不敢那麼皮!你再哭大點聲,我就使大點勁!)」 由於什麼粗活都得幹,我媽自己就常受些小傷,手掌上、手指頭上剌開個大口子,我看著難受,可她卻能若無其事。那時候沒有現在這種既方便又便宜的創口貼,舊式的所謂「膠布」可說完全沒有療傷效果,當然也不會有錢去買新霉素或鹽酸氯四環素之類的防炎藥膏,她每每任由傷口經過發炎過程,然後自然癒合。我媽知道有所謂破傷風,但卻從來不怕。讓她最擔心的,不是我們受傷感染,而是生病發燒。因為她知道,內科病不僅僅是個人的小痛楚,有些不但會傳染,而且是會奪命的。
每當弟妹發燒,她就背著一個抱一個,大老遠徒步跑到醫院或者天主教會診療所去求醫。我媽沒事從來不會帶我們到什麼地方去走走,只除了帶弟妹去看病,或者過年上親朋家去拜年,和到廟宇還願、祈福、求籤。她不知遠足為何物,可走起路來,快得讓我們好追。後來她年紀大了,身體不好,又缺乏起碼的運動,人發胖了,走路漸感吃力。有一段日子,我天天陪她在家附近的公園蹓早,但總會碰到認識她的街坊,卻不願意應酬別人的關心問候,我就索性開車把她拉到大老遠的郊野公園去。可她還是十分不樂意。在旭日熏風之下,花香鳥語之中散步,就像受苦似的,沒有絲毫樂趣。大抵對於郊野的自然環境,她只會聯想到背著妹妹帶著我,上山打柴的那段最艱苦的歲月吧。母親從小就失去安全感,終其一生都沒有能夠討回來。這是她的遺憾,也是我的遺憾。假如我懂孝道,就該矢志成為鉅富,好蓋所大宅院,讓她可以窩在屋子裏,哪裏都不必去。
綜合考古、人類基因研究等有關成果,科學家一般相信,地球上所有人種都源於非洲。中國人走的路程是夠遠的了,比歐洲人多走了幾千公里。我們的祖宗跨過千山萬水,跑到這遠東來了。而中原的一些漢族,復又不遠千里迢迢,輾轉南下,到了這南海邊陲之地,由父系帶著漢文化,跟原有部落融合。由此可見,遷徙幾乎可說是人類一種遺傳本能行為。這是逃荒、避難的有效求生途徑,也是族群繁衍、播散的出路。 然而,新的自然環境雖然遠離了舊的危險,卻還是不安全的,固然會出現新的敵人,也會面對新的猛獸,非得趕緊把家園建設好了,蓋起堅固的房舍,以禦敵、防獸,人們於是能休養生息,傳宗接代的本能才得以有效發揮。因此,窩在家裏讓人感到最安全、最舒適、最幸福、最愉快;出門在外就會感到不安全和不自在,當然也就愉快不起來了。所謂「在家千日好,出路半朝難」,人面對社會和其他人類個體越是沒有信心,他就越愛窩在家裏。家以外的世界是危險的,大自然就更危險了。這種源於本能的感覺,歷經幾十萬年的進化而鞏固下來,它以情緒的方式控制人的行為,讓人耽戀家居,懶作戶外活動。 在本地,假日裏人們大都喜歡舒適地窩在家裏,窩得實在太無聊了,就上鬧市去「飲茶」、逛街、逛商場,因為這些活動既「安全」,又「舒適」。香港雖有百分之40的土地劃為郊野公園,但有郊遊習慣者,佔人口比例卻很低。 當然,這倒沒什麼不好,倘若假日人人都到郊外去,僅有400平方公里的郊野公園,恐怕就要人山人海,針插不下,寸草難存了。於我看來,這反而可說是本地華人對保護郊野的最大貢獻。
然而居於此地的西方人,他們對大自然,對戶外生活的取態,似乎就是不一樣。可不你看,幾個月前我拍下的這兩張照片裏,這個「洋娃娃」的父母,竟就不畏艱辛,把個小東西弄到西貢的大浪灣去呢!這個可愛的「洋娃娃」屬於溫帶人種,理應比本地娃娃怕熱,在30多度的暑熱裏,竟然泰然自若地嘬著手指頭。我去逗他,他還笑呢。 我琢磨,要是華人嬌生慣養的「溫室小苗苗」,是不是就會哭著鬧著,非讓大人趕快回到有空調的地方去呢?也許不一定。但這個疑問暫無答案,因為我似乎從沒見過要吃上這種苦頭的「中國娃娃」。
2009/03/05
又謁鳳凰
鳳凰者,神鳥也。神嘛,不言而喻在人之上,並且不知相去幾兆光年,是用「謁」字,以示敬畏。 茍以褻瀆神明獲罪,比諸「大不敬」恐有過之,來生倘被罰不得做中國人,而為鴉糞之蛆,其苦何堪!
胡唚而已,不妨一嗤。神明寬大,最多判做鳳毛之蚤,麟角之癬,何至為鴉糞之蛆!
這其實不是說的鳳凰,鳳凰山罷了,海拔934米,是香港第二高山。如果不嫌景觀不過爾耳,而途中、頂上廢物不少,值得多爬。
從青年時期至今,這座並不「重疊金明滅」的小山,我爬過逾十遍了。每次的目的都是想看日出,但歷來以落空失望居多,一共只看到過三四遍。記憶裏最燦爛的鳳凰晨曦,是幾年前的「生日自念活動」,深夜坐了末班船西渡爛頭島,從狗牙嶺悠然散步登上,五點前就到了頂上了。當時北風疾吹,氣溫只有五六度,冷得手指頭和嘴皮子直發麻。我躲到一塊巨石後面,蜷縮在窄僅容身的崖壁頂上,拿塊尼龍布把身體裹著,以擋寒風,靜待天明。那一次是如願了,看到了「海上生紅日」,於是嘆一聲「天涯獨此時」。
前天這一次登山,是歷年第二次非圖看日出。
老同學從紐約來港度假三週,要和我去遠足一回,我勻出一整個白天,提議到塔門走走,為的回憶我們中學時期在這小島露營的零碎片段。那一次我帶去了一些紅磷和氯酸鉀,把一塊石頭炸開了,斧子飛到半天高,嚇壞了同學們,我因而被這位對化學課不感興趣的同學罵了很多年,直到他移民美國。
近年他和妻子每年都回港一次,每次都要和我們幾個一直保持聯繫的同班同學聚首一桌,撮一頓體面的。開頭我都從命,漸漸也就敬謝不敏了,因為平時晚上我沒空,週末卻要去做野人,不願意給本地餐飲服務的營業額,貢獻微不足道的一兩百元錢!老同學不高興了,多番責怪我呢。 我自覺生活此地而身為漢人,獨特性格往往不被理解,甚至目為乖異;可我自主沾染了一種「惡習」,就是笑罵由人,照舊我行我素。 年前我給這位老同學的一封電腦打印的插圖覆信,索性這麼解釋:
『所謂「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甜如蜜」,咱們這幾十年的同窗之誼,又豈在乎鬧市半夕歡聚,畫舫一頓佳餚!
『想當年,咱們到塔門島去露營的經歷,領我走進大自然母親的懷抱,讓我今天能在美麗的野外享受人生妙趣,心滿意足,樂此不疲;在橋嘴島郊遊野餐的經歷,你那小唱機播出的「梁祝協奏曲」,領我進入精緻音樂的世界,讓我今天能夠欣賞世界上最善最美的樂章,一旦耳機戴上,就能如醉如痴。由此,我能過上充實愉快的生活。
『我的這些享用一生的本領和愛好,都源於少年經歷,而這些,都不乏賢兄的參與,我又豈能忘懷!只是嘴滿腸肥的餚饌,言不及義的歡談,已然不是我所喜愛的聚舊形式,或竟甚為抗拒了,奈何! 新老朋友之中,樂為嘻哈飯局者多矣,倘我都參與其中,以表不輕其誼,沒準我就會變得大腹便便,步履蹣跚,怎麼還能翻山越野,矯健輕盈!
『凡事,有一得,必有一失;有一失,或償一得。 魚與熊掌,難以兼取,就得割捨其一;人都以熊掌為貴,我獨愛魚。 或曰:魚者,愚也。』
老同學並不能輕易說服。說不服也就罷了,且由他去吧。今年老同學回港,改變態度了,不要求我去下館子入飯局,他提議跟我去遠足! 遠足嘛,行啊,去塔門小島上逛一圈吧,我說。 可老同學另有主意:塔門沒什麼好逛的,爬鳳凰山吧。我說好,就這麼定了。
星期二早上,我們從東涌出發,沿昂平360索道下面的山徑走到昂平「市集」。然後繞過茶場,到了「《心經》簡林」,圍著「簡林」走了一匝。
老同學能唄誦《心經》經文,而我對「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幾句較了真,另表凡俗鄙陋異見。老同學不滿我的愚鈍不敏,以我曲解經文,不知覺悟,於是大聲訓斥,竟忘了我們身處「經樁之林」。我強壓嗓門,連聲請他冷靜,暫輟討論。
確實這種討論可謂多餘已甚。比如說,一位開眼的大和尚在陽光之下讀經文,經書頁面在他的視網膜上成像,有反射光和沒有反射光的部分構成二維空間圖形,圖形以綴串的形式在大和尚的大腦裏被動組成意念,也就是經文的句子了。實際上大和尚的視網膜和經書之間有距離,比如說30厘米吧,光子要走過這段距離約需千分之一微秒。光子撞擊視網膜的光敏細胞,激發化學變化和光電效應,訊息傳導至大腦去作視覺分析,再匯入整體意識,花的時間就更長了。這就是說,大和尚和他所「見」經文的「本身」,永遠有時空的距離,就像晚空裏看到十億光年以外的星體一樣,實際上它可能早在一億年以前就已經灰飛煙滅了。
我當然不會跟老同學談論這些,免得他不避更玄,要重復引用武俠章回小說的什麼「走火入魔」來嘲笑我。雖然在我的印象裏,武俠電視劇的情節似乎無所謂「走火入魔」,而總是「魔走入火」。
老同學雖然移民美國快將20年,他肯定還是個大致抱持傳統價值的華人。最近合眾國大選,他的票就投給了共和黨。他說兒女都樂意在家裏說廣東話,似乎因而甚感快慰。而他的「齊家」成就可說不俗,小兒子在波音飛機公司當工程師,讀醫科的大女兒馬上就要畢業當醫生了。躊躇滿志的他,對於我這個身為「不孝之大者」的同窗,就算沒有輕視之心,大抵難於同意我卑微的畸異見解吧。尤其關於深奧的佛說,容易讓淺薄者誤解的佛說。
我說我在西寧的塔爾寺,看到一些參佛者,他們放下地裏的農活,穿雙破鞋,一身襤褸,牽頭毛驢,馱著糧水和日用品,千里迢迢從四川山區徒步走來,三步一叩拜,每拜五體投地,為的就是祈求賜福、消災,甚或放棄索求於今生,而寄望善果於來世。老同學不同意我的理解,他認為參佛者的朝拜沒有目的!我說罷了,談不下去了! 反正我的要點是:無法想象這些虔信者的堅韌。
去年這個時節,我背個帳篷,把僅僅70公里的鳳凰徑走了一圈,就覺得夠嗆的了。 那天深夜爬到這區區九百來米的鳳凰頂上來,雙腿雖未抽筋,卻頗有拒絕翌日再走之意了。 從四川的康定走到拉薩的大昭寺去朝拜,那是一千多公里,而沿途盡是高原,要翻越無數海拔幾千米的大山!
隨之我們繼程登山。這時山上雲封霧鎖,除了一色暗晦之外,就什麼都看不見了。走著走著,遇到了五六個從山上下來的工人,原來他們正在重建山頂的風雨躲避處,清早上山幹活,中午下來吃飯,飯後就在下面另有工作。
到了接近海拔900米的短岡上,欣然看到徑旁有幾棵吊鐘花,其中兩三棵才剛開始綻朵,多半的蓓蕾還在含苞。大概這裏海拔較高,氣溫稍低,花期因而較晚。西貢一帶的吊鐘群落,這時早已凋謝泰半了。
老同學於吊鐘花顯然並無大興趣,借題對我揶揄一番之後,逕自先行登頂。他在溫帶的紐約生活,住在郊區,自然環境未受破壞,四季物候變化明顯;每年的熱天,就只有一兩個星期;冬日較長,可以在門前、院裏鏟雪,可好玩了。
我們這海拔近千米的鳳凰山,竟然從來不會下雪,不能不說,確實有點沒勁!
我在霧中賞花、照相、觀石之後,姍姍而上。到了峰頂,頭髮都濕透了。
雖非假日,一路上我們也頗遇到一些遠足者和爬山客,似乎華洋各半。以人口算之,顯然不合比例。有一個白人父親,背著個小小子從東涌走上昂平。母親走在前頭,兩個大人似乎都無暇和娃娃說話,小孩坐在父親的背兜裏,大概把索道上運行的吊廂看膩了,有些無聊,就回過頭來看我們。
鳳凰頂上的風雨躲避處很狹小,也很髒,時有可怕的尿臊味。重修之後,該有暫時的改善吧。但改善與否,於我並無意義,我登頂逾十次,從來沒有進去避過風雨。這次重修並不把面積擴大,只是更換破舊的建築物料。這時屋頂還沒安上,物料堆在一旁,大概是用直升飛機吊上來的吧。 我看工程必須趕快完成,因為這山上無常的風雨,決不會等到四五月才來。
風雨躲避處旁邊有兩個廢物池。原先只有一個,大抵假日常常爆滿,因而加設了第二個。此時池中廢物雖不多,卻足堪大煞風景。山頂上原該不設廢物池,人們理應自覺把廢物帶下山去,不扔一塊紙巾,不遺一顆煙屁。當然在這南海一隅,人民素質尚待提高,要求人人不遺廢物,這是異想天開罷了!可不這裏已然設置了兩個偌大的廢物池,而廢物依然隨處可見!
還不止於廢物呢,下山走近伯公坳時,徑上竟有一隻死老鼠。鼠體很大,看似一隻田鼠,死去應有一兩天了;鼠頭被砸扁,鼠肚被搗破,迸出腸子,當途仰臥,死狀讓人不忍。我缺佛心,也不呼佛名,只能掐下一片樹葉,作為墊巾,捏著鼠尾,把牠扔到徑側十米之外的草叢裏去。 我猜這不大可能是被人打死的,也許讓野狗咬了,再被人砸破肚腸。 此時此地並無黑死病,這野外的一隻老鼠,竟就有人懼恨至此,而要下此毒手!四五公里之外就有禪寺和露天巨佛像,但願這慘死的野鼠,在例行法會上順得超度!
胡唚而已,不妨一嗤。神明寬大,最多判做鳳毛之蚤,麟角之癬,何至為鴉糞之蛆!
這其實不是說的鳳凰,鳳凰山罷了,海拔934米,是香港第二高山。如果不嫌景觀不過爾耳,而途中、頂上廢物不少,值得多爬。
從青年時期至今,這座並不「重疊金明滅」的小山,我爬過逾十遍了。每次的目的都是想看日出,但歷來以落空失望居多,一共只看到過三四遍。記憶裏最燦爛的鳳凰晨曦,是幾年前的「生日自念活動」,深夜坐了末班船西渡爛頭島,從狗牙嶺悠然散步登上,五點前就到了頂上了。當時北風疾吹,氣溫只有五六度,冷得手指頭和嘴皮子直發麻。我躲到一塊巨石後面,蜷縮在窄僅容身的崖壁頂上,拿塊尼龍布把身體裹著,以擋寒風,靜待天明。那一次是如願了,看到了「海上生紅日」,於是嘆一聲「天涯獨此時」。
前天這一次登山,是歷年第二次非圖看日出。
老同學從紐約來港度假三週,要和我去遠足一回,我勻出一整個白天,提議到塔門走走,為的回憶我們中學時期在這小島露營的零碎片段。那一次我帶去了一些紅磷和氯酸鉀,把一塊石頭炸開了,斧子飛到半天高,嚇壞了同學們,我因而被這位對化學課不感興趣的同學罵了很多年,直到他移民美國。
近年他和妻子每年都回港一次,每次都要和我們幾個一直保持聯繫的同班同學聚首一桌,撮一頓體面的。開頭我都從命,漸漸也就敬謝不敏了,因為平時晚上我沒空,週末卻要去做野人,不願意給本地餐飲服務的營業額,貢獻微不足道的一兩百元錢!老同學不高興了,多番責怪我呢。 我自覺生活此地而身為漢人,獨特性格往往不被理解,甚至目為乖異;可我自主沾染了一種「惡習」,就是笑罵由人,照舊我行我素。 年前我給這位老同學的一封電腦打印的插圖覆信,索性這麼解釋:
『所謂「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甜如蜜」,咱們這幾十年的同窗之誼,又豈在乎鬧市半夕歡聚,畫舫一頓佳餚!
『想當年,咱們到塔門島去露營的經歷,領我走進大自然母親的懷抱,讓我今天能在美麗的野外享受人生妙趣,心滿意足,樂此不疲;在橋嘴島郊遊野餐的經歷,你那小唱機播出的「梁祝協奏曲」,領我進入精緻音樂的世界,讓我今天能夠欣賞世界上最善最美的樂章,一旦耳機戴上,就能如醉如痴。由此,我能過上充實愉快的生活。
『我的這些享用一生的本領和愛好,都源於少年經歷,而這些,都不乏賢兄的參與,我又豈能忘懷!只是嘴滿腸肥的餚饌,言不及義的歡談,已然不是我所喜愛的聚舊形式,或竟甚為抗拒了,奈何! 新老朋友之中,樂為嘻哈飯局者多矣,倘我都參與其中,以表不輕其誼,沒準我就會變得大腹便便,步履蹣跚,怎麼還能翻山越野,矯健輕盈!
『凡事,有一得,必有一失;有一失,或償一得。 魚與熊掌,難以兼取,就得割捨其一;人都以熊掌為貴,我獨愛魚。 或曰:魚者,愚也。』
老同學並不能輕易說服。說不服也就罷了,且由他去吧。今年老同學回港,改變態度了,不要求我去下館子入飯局,他提議跟我去遠足! 遠足嘛,行啊,去塔門小島上逛一圈吧,我說。 可老同學另有主意:塔門沒什麼好逛的,爬鳳凰山吧。我說好,就這麼定了。
星期二早上,我們從東涌出發,沿昂平360索道下面的山徑走到昂平「市集」。然後繞過茶場,到了「《心經》簡林」,圍著「簡林」走了一匝。
老同學能唄誦《心經》經文,而我對「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幾句較了真,另表凡俗鄙陋異見。老同學不滿我的愚鈍不敏,以我曲解經文,不知覺悟,於是大聲訓斥,竟忘了我們身處「經樁之林」。我強壓嗓門,連聲請他冷靜,暫輟討論。
確實這種討論可謂多餘已甚。比如說,一位開眼的大和尚在陽光之下讀經文,經書頁面在他的視網膜上成像,有反射光和沒有反射光的部分構成二維空間圖形,圖形以綴串的形式在大和尚的大腦裏被動組成意念,也就是經文的句子了。實際上大和尚的視網膜和經書之間有距離,比如說30厘米吧,光子要走過這段距離約需千分之一微秒。光子撞擊視網膜的光敏細胞,激發化學變化和光電效應,訊息傳導至大腦去作視覺分析,再匯入整體意識,花的時間就更長了。這就是說,大和尚和他所「見」經文的「本身」,永遠有時空的距離,就像晚空裏看到十億光年以外的星體一樣,實際上它可能早在一億年以前就已經灰飛煙滅了。
我當然不會跟老同學談論這些,免得他不避更玄,要重復引用武俠章回小說的什麼「走火入魔」來嘲笑我。雖然在我的印象裏,武俠電視劇的情節似乎無所謂「走火入魔」,而總是「魔走入火」。
老同學雖然移民美國快將20年,他肯定還是個大致抱持傳統價值的華人。最近合眾國大選,他的票就投給了共和黨。他說兒女都樂意在家裏說廣東話,似乎因而甚感快慰。而他的「齊家」成就可說不俗,小兒子在波音飛機公司當工程師,讀醫科的大女兒馬上就要畢業當醫生了。躊躇滿志的他,對於我這個身為「不孝之大者」的同窗,就算沒有輕視之心,大抵難於同意我卑微的畸異見解吧。尤其關於深奧的佛說,容易讓淺薄者誤解的佛說。
我說我在西寧的塔爾寺,看到一些參佛者,他們放下地裏的農活,穿雙破鞋,一身襤褸,牽頭毛驢,馱著糧水和日用品,千里迢迢從四川山區徒步走來,三步一叩拜,每拜五體投地,為的就是祈求賜福、消災,甚或放棄索求於今生,而寄望善果於來世。老同學不同意我的理解,他認為參佛者的朝拜沒有目的!我說罷了,談不下去了! 反正我的要點是:無法想象這些虔信者的堅韌。
去年這個時節,我背個帳篷,把僅僅70公里的鳳凰徑走了一圈,就覺得夠嗆的了。 那天深夜爬到這區區九百來米的鳳凰頂上來,雙腿雖未抽筋,卻頗有拒絕翌日再走之意了。 從四川的康定走到拉薩的大昭寺去朝拜,那是一千多公里,而沿途盡是高原,要翻越無數海拔幾千米的大山!
隨之我們繼程登山。這時山上雲封霧鎖,除了一色暗晦之外,就什麼都看不見了。走著走著,遇到了五六個從山上下來的工人,原來他們正在重建山頂的風雨躲避處,清早上山幹活,中午下來吃飯,飯後就在下面另有工作。
到了接近海拔900米的短岡上,欣然看到徑旁有幾棵吊鐘花,其中兩三棵才剛開始綻朵,多半的蓓蕾還在含苞。大概這裏海拔較高,氣溫稍低,花期因而較晚。西貢一帶的吊鐘群落,這時早已凋謝泰半了。
老同學於吊鐘花顯然並無大興趣,借題對我揶揄一番之後,逕自先行登頂。他在溫帶的紐約生活,住在郊區,自然環境未受破壞,四季物候變化明顯;每年的熱天,就只有一兩個星期;冬日較長,可以在門前、院裏鏟雪,可好玩了。
我們這海拔近千米的鳳凰山,竟然從來不會下雪,不能不說,確實有點沒勁!
我在霧中賞花、照相、觀石之後,姍姍而上。到了峰頂,頭髮都濕透了。
雖非假日,一路上我們也頗遇到一些遠足者和爬山客,似乎華洋各半。以人口算之,顯然不合比例。有一個白人父親,背著個小小子從東涌走上昂平。母親走在前頭,兩個大人似乎都無暇和娃娃說話,小孩坐在父親的背兜裏,大概把索道上運行的吊廂看膩了,有些無聊,就回過頭來看我們。
鳳凰頂上的風雨躲避處很狹小,也很髒,時有可怕的尿臊味。重修之後,該有暫時的改善吧。但改善與否,於我並無意義,我登頂逾十次,從來沒有進去避過風雨。這次重修並不把面積擴大,只是更換破舊的建築物料。這時屋頂還沒安上,物料堆在一旁,大概是用直升飛機吊上來的吧。 我看工程必須趕快完成,因為這山上無常的風雨,決不會等到四五月才來。
風雨躲避處旁邊有兩個廢物池。原先只有一個,大抵假日常常爆滿,因而加設了第二個。此時池中廢物雖不多,卻足堪大煞風景。山頂上原該不設廢物池,人們理應自覺把廢物帶下山去,不扔一塊紙巾,不遺一顆煙屁。當然在這南海一隅,人民素質尚待提高,要求人人不遺廢物,這是異想天開罷了!可不這裏已然設置了兩個偌大的廢物池,而廢物依然隨處可見!
還不止於廢物呢,下山走近伯公坳時,徑上竟有一隻死老鼠。鼠體很大,看似一隻田鼠,死去應有一兩天了;鼠頭被砸扁,鼠肚被搗破,迸出腸子,當途仰臥,死狀讓人不忍。我缺佛心,也不呼佛名,只能掐下一片樹葉,作為墊巾,捏著鼠尾,把牠扔到徑側十米之外的草叢裏去。 我猜這不大可能是被人打死的,也許讓野狗咬了,再被人砸破肚腸。 此時此地並無黑死病,這野外的一隻老鼠,竟就有人懼恨至此,而要下此毒手!四五公里之外就有禪寺和露天巨佛像,但願這慘死的野鼠,在例行法會上順得超度!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