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2/12

柴和水

小時候母親愛責罵我們,開罵常引廣府警句、雋語,其中有這麼兩句:「近山唔好燒枉柴,近河唔好洗枉水」。這兩句話的實際意義,我當時並不理解,可我還是牢牢地記住了。

現今城市人不燒木柴,也不能汲用穿城而過,污染嚴重的河水。但採自千里之外的燃氣,和百里之外的自來水,經由管道輸送,卻能穿牆入室,源源供應,用之不竭,方便得很。惟其方便,往往讓人忘記了,這原來都是寶貴的自然資源。

有些人淋浴時,能以每秒200毫升的出水量,儘著澆上10分鐘,圖其痛快,以為享受,耗用大量的熱能和水。

長久以來,人類濫耗自然資源,深植惡根,不但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破壞和污染,還導致氣候畸變,可怕的各種惡果陸續呈現。時至今日,在這怪貧不怪奢的消費主義世界,漸漸地,有些人們開始覺悟了,為了子孫後代的福祉,對奢靡的生活方式有所反思了。 我從母親口中記誦下來的那兩句淺白的話,裏頭隱含的深義,今天我可是大致領悟出來了。

然而由奢入儉難,像有些先進工業國那樣一貫無度地耗用石油,和別的自然資源,久成生活惡習,已然積重難返,要改變恐怕遠比癮君子們戒毒還難。

此刻各國精英和領導人正聚首丹麥哥本哈根,參加聯合國召開的「氣候變化會議」,試圖謀得共識,商定對策,以減緩全球氣候畸變。然而各國的經濟規模、發展階段、人民教育、生活水平等差異巨大,各種各樣的國際矛盾和利益關係又那麼錯綜複雜,在這樣一個亙古未見、難測規模的全球性大難題前,難免互相推諉,各懷鬼胎,尤以人均碳排放居世界首位的美國最為頑劣,它最不情願節制本國生活方式一貫的靡費之風。這也難怪,可不這正是該國經濟的一根主要支柱! 中國也不樂意讓高速的經濟發展受到減排的羈絆。這麼一來,冀望在此次會議中,達成有實效、有約束力的協議,無異緣木求魚!看來會議儘管盛大地開,碳氣照舊放量地排!

這是讓科學家和國家領導人去頭疼的大課題,我一介豆大的卑微野人,雖則無從瞎置喙,或可注意儘量減少個人的碳排放,聊盡一己的本分。 然而,知易行難,家裏雖有微波爐和電磁爐,但要弄出可口的菜餚,還是得用熱效甚低的燃氣灶,明火煮之! 為了克盡個人的減排義務,只能儘量簡化烹調,以節約燃氣罷了。

上週末野營期間,我煮飯、燒水,耗用了79克的丁烷,排放了240克的二氧化碳。這我算是滿意了。畢竟我沒有像有些富人那樣,開了遊艇出海蹓彎,消耗79升的輕柴油,排放200公斤的碳氣,還有別的污染物。

現今人們崇尚奢靡、逸樂的生活方式,無度消費成了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為了講求享受,無所謂奢侈,也不迴避浪費。 對於水和電這兩種基本生活資源,就更是放量耗用,全無節制了。

頃聞報道,香港人均日耗水量竟多達222公升,高踞已發展地區的前列。香港的耗水工業殘存不多,這人均日耗水量,其中大半顯然屬日常生活用水。

222公升,此量不小,那是8立方英尺!乍聞報道,將信將疑,我慌忙拿出最近的水費單來查看一番。根據單上顯示,細細算來,可幸我的個人用量,儘管在夏季,都在這數字之下。而我甚少吃館子,也不去有淋浴設施的場所,諸如健身房、運動場、游泳池什麼的。我心中略可稍舒惶惑。

不管冬夏,我老去野營,用的只能是山裏未經耗電排碳處理的「天然水」了。這水並不「自來」,是須要拿個水袋、水桶或水鍋去打回來使用的。水源雖然通常只在營地百步之內,堪說「近河」,但一般每次最多不過汲取十來公升,用時自然不會浪費。 雖然山澗多半終年不涸,但旱季流量卻很弱,無法直接汲取,得在恰當位置壘個臨時小壩,用竹子做成管道,引注容器之中。

這樣的原始打水方式,除了體驗野地生活風味,也讓我不忘水的寶貴,同時想到現今世界上還有好些落後地區的貧苦人民,吃不上潔淨的自來水。

「東江之水越山來」,幾十年來充足而穩定的供應,讓很多香港人忘記水資源的珍貴,乃至耗用過度。儘管今年粵省旱情嚴重,但東江水卻無須調降供港量。 可是,隨著內地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村漸漸脫貧,城市擴張,人民生活質量提高,對用水的需求就會迅速大幅增加,到那時候,不但供港水量會有壓縮之虞,水價也會激漲,今年人均購水成本的421元,將會顯得很便宜。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