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有所謂「新幹線」,不新了,再過兩個月就有47年的運營歷史了。這軌道幹線使用的高速列車組,其動力頭車都有尖長的車鼻設計,有點像顆子彈,以減低風阻,並且列車最高時速可達400多公里,因而被稱為子彈火車;但為了確保運營安全,一般都在300公里以下。
子彈,讓我聯想到的,不是它的速度,不是它的形狀,卻是它要取人性命的「能耐」。子彈又讓我聯想到槍端,以及槍端上的刺刀,再而聯想到軍刀,進一步聯想到當年的日本軍國主義侵略軍。
然而讓這侵略軍害成戰敗國的日本,它的子彈列車自1964年開通以來,於今47年了,卻從未發生導致乘客死亡的重大事故。
反觀我國的高速列車,讓人家轉移了技術,卻不仿效以殺人的「子彈」為名,並且叫個「和諧號」,以昭示國家領導人對建設「和諧社會」的熱切憧憬,然而天不降「和諧」於斯民也,7月23日晚上在浙江溫州,倏忽之間,假手一起絕對不允許、不可能發生的列車追尾事故,奪去了不知多少無辜乘客的生命。
非唯導致嚴重傷亡的這一起高速列車追尾事故讓人無法置信,有關當局處理現場的手法,更是當今世上無人可能理解!這些手法可謂完全違反常理,而離奇地「高速」!
事故後當局神速處理現場,急促宣佈結束搶救行動。參與清理車廂工作的溫州特警支隊接到指令,要把沒有發現活體的車廂吊到高架橋下去處理,大抵迫不及待要進行軌道檢修。支隊的隊長提出異議,向指揮部要求原處清理,為的萬一裏面竟有存活者,可得一線生機。幸虧這個瞎指揮的指揮部人員沒有滅絕人性,總算同意讓前線人員在原處清理,結果讓救援人員一晚上沒有發現的一個兩歲半小女孩活下來了。其時已在救援行動結束後十幾個小時,是「車難」發生後差不多一整天!
這個可憐的小女孩,在一個霹靂之間失去了雙親之後,整個晚上被鐵皮、雜物和別的遇難者屍體覆壓,竟然沒讓救援人員發現,而那麼一節車廂,長度不過就二十六七米罷了!這是怎麼個草率的救援行動?
遇難者遺體沒被全部抬出之前,竟就輕率要把車廂吊離原處,這又是何等荒謬絕倫的現場處理手法?
也許因為我上月曾到北方,坐過好幾趟的和諧號列車,而當時感覺良好,一路上充滿安全感,因而這時驚聞同胞噩耗,禁受莫大震撼,難免有些激動,禁不住要這麼想:
肯定這有關當局的頭頭們全讓事故嚇壞了腦袋,陷入了戰時精神狀態,以為殺進了敵陣,死的都是敵人。確實在風聲鶴唳,草木皆兵之下,這奄奄一息的敵兵,哪有心思去營救!只有在這樣極度亢奮的異常精神狀態下,心竅極度閉塞,方能毅然下令,把間接死在自己手上的無辜遇難者的遺體,當作廢鐵處理!
這「和諧號」之名,原意寄託了國家領導人對建設「和諧社會」的良好願望,沒想到這一起肯定是人禍造成的「車難」,另添「難」後附加的額外人禍,卻讓人民和歷來就缺乏公信的政府之間,矛盾更趨尖銳,國家領導人一廂情願地憧憬的「和諧社會」,恐怕越發變得迂遠了。
和諧當然是有代價的,可這一期的付出是太沉重了,愣問蒼天,中國的老百姓付夠了沒有?
2011/07/23
晉商古宅
中國之大,真是無所不有。在貧山瘠水的黃土高原上面的一個村莊,竟有佔地接近一公頃、大小房舍300多間、圍牆高逾10米、儼然一座小城的民間大宅院!
這是說的山西省晉中市祁縣喬家堡的「在中堂」,現在一般叫作「喬家大院」。
「入院」之前,在小街上看到有毛澤東半身瓷像和「忠字」瓷座出售。一同擺放的不是《毛主席語錄》紅小本,卻是一毛不拔的鑄公雞、仿出土文物的四足方鼎,還有一尊沒有寺廟的小菩薩。我不禁緬想,昔年偉大領袖、偉大導師、偉大統帥、偉大舵手曾把宗教誤判為「精神鴉片」,既是無神論者,大抵不會樂意與菩薩為伍吧。現如今,時移世易,人雖躺在玻璃棺裏讓人民瞻仰,彩照瓷座卻可跟菩薩鑄像一攤展售,而似乎無傷大雅,不損國體。畢竟中國是真的比前進步多了。
隨團隊走進了喬家大院,真不得了!可不這還沒到旅遊旺季嗎?何竟已是遊人如織,幾至摩肩接踵!
這典型北方建築風格的大院,始建於清朝乾隆年間,此後經過數度增修、擴建,到了民國初年,終於發展成為今天所見的龐大建築群。往後雖然經歷1937年日本侵略軍的佔領,和1966年「紅衛兵小將」的「造反」,建築群都僥倖逃過災劫,得保完好。
據說現今喬家後人散居京、津等地和海外。大宅院由國家旅遊局評定為AAAA級旅遊景區,開放給遊人參觀。
1991年張藝謀執導的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就在院中拍攝,間接把這晉中大宅介紹到海內外,吸引大量慕名而來的遊客。
大院於2001年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中央電視台播出同名電視連續劇,講的清朝咸豐、光緒年間大院主人喬致庸及家族的故事,間接給這個旅遊景區做了進一步的推廣宣傳。當然這電影拍的只是「演義」,並非家族「正史」。
我這遠居南海邊陲的鄉巴佬,固然不知道中央電視台的這套連續劇,連那齣張藝謀的名片《大紅燈籠》都沒看過,竟就憨然入晉!來前只知道山西有煤炭、有五台山、有北嶽、有懸空寺、有雲岡石窟、有應縣木塔……卻不知道還有這樣的晉商大宅!
原來除了這喬家大院,祁縣境內別的巨賈大宅還多著呢!而尤以尚未完全「開發」的渠家大院至為碩大無朋,這個建築群包括大院十幾處、房屋千餘間,覆蓋的土地面積達到3公頃。
祁縣西南70多公里的靈石縣,有個王家大院,更大得無與倫比了,佔地20多公頃,當北京紫禁城的三分之一而有餘!嗬,這黃土地上的晉商,可真不是鬧著玩的!
可我納悶,中國之大,天朝之盛,富商固多,何以唯獨這黃土高原上的晉商,能修建這樣的龐然大宅?這當然不是一種偶然的現象,卻是在中國農業社會特有的條件之下,「官商壟斷經濟」養殖出來的特殊產物。
今天的山西,是經濟比較落後的省份。此來在太原所見的街頭景致,一幕幕儘在說明,這省會並不富裕,跟只有3小時車程以外的北京,實在相差甚遠!
但回溯清朝,山西卻是個富省。當年此省之富,自然不是因為它的黃土高原物產豐饒,卻是因為它有晉商。但是省富而民貧。老百姓大都過得十分困苦,尤其是農民,禁受凍餒是生活常態,富的只是官家和商賈。
晉商在明朝時以供應邊防物資起家,同時運送糧食到邊關換取「鹽引」,以經營鹽業,漸漸積累雄厚資金,發展成為巨賈。明末後金政權迅速壯大,晉商功不可沒,正是他們長期往關外輸送物資。當然這也是很能賺錢的買賣。滿清入關前後,以至往後多番用兵,所需軍費龐大,都從他們那裏得到資助,由此可見那個時候晉商已經富可敵國。晉商既有大益於朝廷,朝廷自然知恩圖報,賜予各種有形無形的好處和方便。
清朝道光年間,晉商由於自身商貿運營上的方便,從錢莊的基礎上,發展出名為「票號」的新生產業,經營匯兌業務,客戶或行家可憑一紙票據,「匯通天下」。晉商由此積累比商貿資本更加雄厚、作用更加巨大、影響更加深遠的金融資本。到了晚清時期,喬家大院所在的祁縣,和鄰近的平遙、太谷等地票號林立,實際上是當時的全國金融匯兌中心。
這些晉商資本家的業務不斷增長,金銀財寶堆積如山,當時還沒有私人噴氣飛機、千噸級豪華遊艇、外國海島別墅連護照,那就只能用來在家鄉興建大宅院,以「光前裕後」了。在貧富極度懸殊的社會,治安不穩,時有盜賊,巨富人家確實只有住在高牆厚壁的深院大宅裏,方能感到安全。
這些巨賈財資既盛,各各莫不盡其所能,把宅第越蓋越大、越修越輝煌。當然也得有所忌憚,就是切切不可僭越京師皇家的紫禁城。
俱往已!紫禁城和這些晉商大宅院,在經歷了漫長的輝煌歲月之後,命運的終局大致相若,今天都成了旅遊產業無價的硬件,為國家和人民不斷創造財富,為華夏文明「光前裕後」。
這是說的山西省晉中市祁縣喬家堡的「在中堂」,現在一般叫作「喬家大院」。
「入院」之前,在小街上看到有毛澤東半身瓷像和「忠字」瓷座出售。一同擺放的不是《毛主席語錄》紅小本,卻是一毛不拔的鑄公雞、仿出土文物的四足方鼎,還有一尊沒有寺廟的小菩薩。我不禁緬想,昔年偉大領袖、偉大導師、偉大統帥、偉大舵手曾把宗教誤判為「精神鴉片」,既是無神論者,大抵不會樂意與菩薩為伍吧。現如今,時移世易,人雖躺在玻璃棺裏讓人民瞻仰,彩照瓷座卻可跟菩薩鑄像一攤展售,而似乎無傷大雅,不損國體。畢竟中國是真的比前進步多了。
隨團隊走進了喬家大院,真不得了!可不這還沒到旅遊旺季嗎?何竟已是遊人如織,幾至摩肩接踵!
這典型北方建築風格的大院,始建於清朝乾隆年間,此後經過數度增修、擴建,到了民國初年,終於發展成為今天所見的龐大建築群。往後雖然經歷1937年日本侵略軍的佔領,和1966年「紅衛兵小將」的「造反」,建築群都僥倖逃過災劫,得保完好。
據說現今喬家後人散居京、津等地和海外。大宅院由國家旅遊局評定為AAAA級旅遊景區,開放給遊人參觀。
1991年張藝謀執導的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就在院中拍攝,間接把這晉中大宅介紹到海內外,吸引大量慕名而來的遊客。
大院於2001年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中央電視台播出同名電視連續劇,講的清朝咸豐、光緒年間大院主人喬致庸及家族的故事,間接給這個旅遊景區做了進一步的推廣宣傳。當然這電影拍的只是「演義」,並非家族「正史」。
我這遠居南海邊陲的鄉巴佬,固然不知道中央電視台的這套連續劇,連那齣張藝謀的名片《大紅燈籠》都沒看過,竟就憨然入晉!來前只知道山西有煤炭、有五台山、有北嶽、有懸空寺、有雲岡石窟、有應縣木塔……卻不知道還有這樣的晉商大宅!
原來除了這喬家大院,祁縣境內別的巨賈大宅還多著呢!而尤以尚未完全「開發」的渠家大院至為碩大無朋,這個建築群包括大院十幾處、房屋千餘間,覆蓋的土地面積達到3公頃。
祁縣西南70多公里的靈石縣,有個王家大院,更大得無與倫比了,佔地20多公頃,當北京紫禁城的三分之一而有餘!嗬,這黃土地上的晉商,可真不是鬧著玩的!
可我納悶,中國之大,天朝之盛,富商固多,何以唯獨這黃土高原上的晉商,能修建這樣的龐然大宅?這當然不是一種偶然的現象,卻是在中國農業社會特有的條件之下,「官商壟斷經濟」養殖出來的特殊產物。
今天的山西,是經濟比較落後的省份。此來在太原所見的街頭景致,一幕幕儘在說明,這省會並不富裕,跟只有3小時車程以外的北京,實在相差甚遠!
但回溯清朝,山西卻是個富省。當年此省之富,自然不是因為它的黃土高原物產豐饒,卻是因為它有晉商。但是省富而民貧。老百姓大都過得十分困苦,尤其是農民,禁受凍餒是生活常態,富的只是官家和商賈。
晉商在明朝時以供應邊防物資起家,同時運送糧食到邊關換取「鹽引」,以經營鹽業,漸漸積累雄厚資金,發展成為巨賈。明末後金政權迅速壯大,晉商功不可沒,正是他們長期往關外輸送物資。當然這也是很能賺錢的買賣。滿清入關前後,以至往後多番用兵,所需軍費龐大,都從他們那裏得到資助,由此可見那個時候晉商已經富可敵國。晉商既有大益於朝廷,朝廷自然知恩圖報,賜予各種有形無形的好處和方便。
清朝道光年間,晉商由於自身商貿運營上的方便,從錢莊的基礎上,發展出名為「票號」的新生產業,經營匯兌業務,客戶或行家可憑一紙票據,「匯通天下」。晉商由此積累比商貿資本更加雄厚、作用更加巨大、影響更加深遠的金融資本。到了晚清時期,喬家大院所在的祁縣,和鄰近的平遙、太谷等地票號林立,實際上是當時的全國金融匯兌中心。
這些晉商資本家的業務不斷增長,金銀財寶堆積如山,當時還沒有私人噴氣飛機、千噸級豪華遊艇、外國海島別墅連護照,那就只能用來在家鄉興建大宅院,以「光前裕後」了。在貧富極度懸殊的社會,治安不穩,時有盜賊,巨富人家確實只有住在高牆厚壁的深院大宅裏,方能感到安全。
這些巨賈財資既盛,各各莫不盡其所能,把宅第越蓋越大、越修越輝煌。當然也得有所忌憚,就是切切不可僭越京師皇家的紫禁城。
俱往已!紫禁城和這些晉商大宅院,在經歷了漫長的輝煌歲月之後,命運的終局大致相若,今天都成了旅遊產業無價的硬件,為國家和人民不斷創造財富,為華夏文明「光前裕後」。
2011/07/15
晉地古源
從北京去太原,坐的「和諧號」,那是CRH5型高速動車組,但並不太快。從北京到石家莊跑了兩個小時,時速總在200公里以下。過了石家莊,列車走上了「石太客運專線」,開得快一些,最高時速達到了241公里。在石太專線的「橋樑隧道區段」上,列車穿過長達28公里的太行山隧道,跑了好一陣子。
從太行山底下鑽出來之後,列車仍在橋樑區段上奔馳,跨越一片又一片支離破碎的、滿佈乾溝旱塹的黃土禿原。看著這片片禿原,我偏偏設想到了,漢唐時候這一帶林木漫山,沃野千里的可愛景象。
走完了「橋樑隧道區段」,列車再跑上大約半小時,才抵達太原。全程3小時20分。
出站後隨折進售票廳。牆上有發佈五天內各次太原出發列車餘票數額的大屏幕,資料不時更新。於是拿照相機照下來,以供稍後購票時作參考。
到了站前的大街,人生地不熟,不免還得打個車。要去的酒店在朝陽街,司機說就在附近不遠,走過去就好,不必打車,反正他的車不去。這司機倒也老實,無意繞個小圈過去,按起步價收費。走就走唄,我這反正樂意省錢,而兩腿不知疲累。結果十幾分鐘也就走到了,真的並不太遠。
租了房間,出門時向服務台打聽可有本地旅行團可以參加。那位小姐遞給一紙單張,上面只有寥寥幾個團隊,內容的介紹十分簡略,團費倒很相宜。看來山西雖離北京不遠,它的旅遊業卻還有待發展。
於是迅速選擇了其中兩團,照上面的電話號碼打過去,稍作詢問,立馬報名;約定明早在酒店大堂等候,屆時有車來接。這就算報上名了,通話還不到五分鐘!真沒想到,來到這晉中古城,辦起事來,竟能有這樣的高效率。
到酒店對過的一家「民間標準」的晉菜飯店去吃個飽足之後,出來稍微打聽,連忙在就近坐上了公交車,大半個小時之後就來到了太原西南25公里的晉祠。
這今天的晉祠,是一處很大的古建築群,真要仔細遊覽,恐怕得一兩天的時間。可我們只有幾個小時,這可怎麼辦!既然已經來了,唯有倉促儘著遊之;也只好來個蜻蜓點水,掛一漏萬罷了。
但這「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歷史可複雜了,恐怕好幾天探究不完。晉祠本稱唐叔虞祠,叔虞是周武王次子、成王的同母弟,成王把當時已滅國的唐地封給他,乃謂唐叔虞。後來叔虞之子燮以境內有河名晉水,把國號改為晉,是所以又稱晉祠。
儘管唐國改號為晉,幾百年後孔子編撰《詩經》時,仍稱其地為唐。《唐風․蟋蟀》的首章:「蟋蟀在堂,歲聿其莫(暮本字)。今我不樂,日月其除。無以大(太本字)康,職思其居。好樂無荒,良士瞿瞿。」這是主張及時行樂,卻又勸勉不可過度,要兼顧職守。
晉祠在歷代都有重修和增建。北宋時,祠區內修建了聖母殿。不知何故,當時這新修的聖殿成為了主體建築,而唐叔虞祠卻被置於次位。這給後世留下了一個不解之謎,就是這位身居正殿的「顯靈昭濟聖母」身分不明。
有近人在一番研究之後,認為是叔虞的母親邑姜,也就是姜太公的女兒,但至今未得確考。
聖殿不能內進參觀,只能在門外窺看,而殿內完全沒有照明,十分陰暗。聖像身上塵封甚厚,似是晉地特產煤灰所致,看來文物保護當局從未予以清撣,莫非由於身分不明之故?或是一時尚未掌握先進除塵方法,恐怕毀傷文物,因而暫緩處理?
在聖母殿旁有一棵古柏,相傳是周朝時種植,因而沿稱周柏。不知何故,現時這棵古柏幾已完全臥倒,全賴旁邊的另一比較年輕的古柏仗義支承,乃得斜立殿側,單薄的餘蔭勉強夠到了聖母殿頂。
周柏的樹齡經專家於2003年測定為2991年。倘確實無誤,那是西周遺柏無疑,到明年就活上整整3000歲了。這株古柏讓我看得有點著迷,有點神往,苦思這悠悠歲月,它何以避過無數天災戰禍,又何以泰然側臥?若非四周立著保護圍欄,我真還要過去和它擁抱半刻。
離聖殿、周柏不遠,有一泉眼,上建「泉亭」,是為「難老泉」。這萬世古泉之名取典於《詩經․魯頌․泮水》:「既飲旨酒,永錫難老(喝過美酒,天賜長壽)」,是把泉水比作美酒之意。
此泉水溫四季保持17.5攝氏度,終歲流量穩恆,古時達到每秒1.8立方米,但近代大為減弱,目前每秒出水不足0.1立方米。看來雖名「難老」,畢竟還是「老弱」了。
但似乎古泉越是老弱,甚至瀕於枯竭,越能突顯它的古老,從而誘發人們思古的幽情。
除了難老泉,晉祠還有另外兩處泉眼,那是善利泉和魚沼。這三泉同為晉水之源。可惜善利泉和魚沼都在1970年代枯竭了,到了1990年代,歷世以來灌溉了「滿目江南田」的晉水,亦以難老泉出水太弱而終告完全斷流。
這晉源泉水的漸漸枯竭,原因昭然,就是由於人口大量增加,農業、礦業不斷膨脹,峪區開墾過度,地下岩層挖得千瘡百孔,地表植被遭到徹底摧毀。這太原「五山九峪」的水土已然無以保持,加之「人民當家作主」以來,廣泛鑽井,無度抽取地下水,致使水位不斷下降,終於降到了泉源無以為繼的地步。
這難老泉或難免有枯竭的一天,可在古泉不遠處的一棵高大筆直的樹,卻跟附近的柳樹和槐樹一樣,長得蒼翠欲滴,欣欣向榮。然而奇怪,這棵鶴立雞群的大樹樹榦周圍搭起了棚架,一組人員正在樹身上塗抹一些什麼,陣陣像油漆的氣味飄來,難聞極了。
我天性好奇,自然要過去一問,卻原來是要治蟲呢。我竟有眼不識泰山,這原來並非一般的無名雜樹,卻是一棵楊樹;也非一棵普通的楊樹,卻是人民共和國開國元勳陳毅元帥當年手植的。
我想,倘若陳毅元帥也像我一樣,用手試過難老泉水的水溫,這口古泉或可逃過枯竭的命運。
在朦朧的視野之中,這晉祠後面的懸甕山上,確實隱隱可見一片墨綠:墨綠,這可是希望之色呀。
從太行山底下鑽出來之後,列車仍在橋樑區段上奔馳,跨越一片又一片支離破碎的、滿佈乾溝旱塹的黃土禿原。看著這片片禿原,我偏偏設想到了,漢唐時候這一帶林木漫山,沃野千里的可愛景象。
走完了「橋樑隧道區段」,列車再跑上大約半小時,才抵達太原。全程3小時20分。
出站後隨折進售票廳。牆上有發佈五天內各次太原出發列車餘票數額的大屏幕,資料不時更新。於是拿照相機照下來,以供稍後購票時作參考。
到了站前的大街,人生地不熟,不免還得打個車。要去的酒店在朝陽街,司機說就在附近不遠,走過去就好,不必打車,反正他的車不去。這司機倒也老實,無意繞個小圈過去,按起步價收費。走就走唄,我這反正樂意省錢,而兩腿不知疲累。結果十幾分鐘也就走到了,真的並不太遠。
租了房間,出門時向服務台打聽可有本地旅行團可以參加。那位小姐遞給一紙單張,上面只有寥寥幾個團隊,內容的介紹十分簡略,團費倒很相宜。看來山西雖離北京不遠,它的旅遊業卻還有待發展。
於是迅速選擇了其中兩團,照上面的電話號碼打過去,稍作詢問,立馬報名;約定明早在酒店大堂等候,屆時有車來接。這就算報上名了,通話還不到五分鐘!真沒想到,來到這晉中古城,辦起事來,竟能有這樣的高效率。
到酒店對過的一家「民間標準」的晉菜飯店去吃個飽足之後,出來稍微打聽,連忙在就近坐上了公交車,大半個小時之後就來到了太原西南25公里的晉祠。
這今天的晉祠,是一處很大的古建築群,真要仔細遊覽,恐怕得一兩天的時間。可我們只有幾個小時,這可怎麼辦!既然已經來了,唯有倉促儘著遊之;也只好來個蜻蜓點水,掛一漏萬罷了。
但這「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歷史可複雜了,恐怕好幾天探究不完。晉祠本稱唐叔虞祠,叔虞是周武王次子、成王的同母弟,成王把當時已滅國的唐地封給他,乃謂唐叔虞。後來叔虞之子燮以境內有河名晉水,把國號改為晉,是所以又稱晉祠。
儘管唐國改號為晉,幾百年後孔子編撰《詩經》時,仍稱其地為唐。《唐風․蟋蟀》的首章:「蟋蟀在堂,歲聿其莫(暮本字)。今我不樂,日月其除。無以大(太本字)康,職思其居。好樂無荒,良士瞿瞿。」這是主張及時行樂,卻又勸勉不可過度,要兼顧職守。
晉祠在歷代都有重修和增建。北宋時,祠區內修建了聖母殿。不知何故,當時這新修的聖殿成為了主體建築,而唐叔虞祠卻被置於次位。這給後世留下了一個不解之謎,就是這位身居正殿的「顯靈昭濟聖母」身分不明。
有近人在一番研究之後,認為是叔虞的母親邑姜,也就是姜太公的女兒,但至今未得確考。
聖殿不能內進參觀,只能在門外窺看,而殿內完全沒有照明,十分陰暗。聖像身上塵封甚厚,似是晉地特產煤灰所致,看來文物保護當局從未予以清撣,莫非由於身分不明之故?或是一時尚未掌握先進除塵方法,恐怕毀傷文物,因而暫緩處理?
在聖母殿旁有一棵古柏,相傳是周朝時種植,因而沿稱周柏。不知何故,現時這棵古柏幾已完全臥倒,全賴旁邊的另一比較年輕的古柏仗義支承,乃得斜立殿側,單薄的餘蔭勉強夠到了聖母殿頂。
周柏的樹齡經專家於2003年測定為2991年。倘確實無誤,那是西周遺柏無疑,到明年就活上整整3000歲了。這株古柏讓我看得有點著迷,有點神往,苦思這悠悠歲月,它何以避過無數天災戰禍,又何以泰然側臥?若非四周立著保護圍欄,我真還要過去和它擁抱半刻。
離聖殿、周柏不遠,有一泉眼,上建「泉亭」,是為「難老泉」。這萬世古泉之名取典於《詩經․魯頌․泮水》:「既飲旨酒,永錫難老(喝過美酒,天賜長壽)」,是把泉水比作美酒之意。
此泉水溫四季保持17.5攝氏度,終歲流量穩恆,古時達到每秒1.8立方米,但近代大為減弱,目前每秒出水不足0.1立方米。看來雖名「難老」,畢竟還是「老弱」了。
但似乎古泉越是老弱,甚至瀕於枯竭,越能突顯它的古老,從而誘發人們思古的幽情。
除了難老泉,晉祠還有另外兩處泉眼,那是善利泉和魚沼。這三泉同為晉水之源。可惜善利泉和魚沼都在1970年代枯竭了,到了1990年代,歷世以來灌溉了「滿目江南田」的晉水,亦以難老泉出水太弱而終告完全斷流。
這晉源泉水的漸漸枯竭,原因昭然,就是由於人口大量增加,農業、礦業不斷膨脹,峪區開墾過度,地下岩層挖得千瘡百孔,地表植被遭到徹底摧毀。這太原「五山九峪」的水土已然無以保持,加之「人民當家作主」以來,廣泛鑽井,無度抽取地下水,致使水位不斷下降,終於降到了泉源無以為繼的地步。
這難老泉或難免有枯竭的一天,可在古泉不遠處的一棵高大筆直的樹,卻跟附近的柳樹和槐樹一樣,長得蒼翠欲滴,欣欣向榮。然而奇怪,這棵鶴立雞群的大樹樹榦周圍搭起了棚架,一組人員正在樹身上塗抹一些什麼,陣陣像油漆的氣味飄來,難聞極了。
我天性好奇,自然要過去一問,卻原來是要治蟲呢。我竟有眼不識泰山,這原來並非一般的無名雜樹,卻是一棵楊樹;也非一棵普通的楊樹,卻是人民共和國開國元勳陳毅元帥當年手植的。
我想,倘若陳毅元帥也像我一樣,用手試過難老泉水的水溫,這口古泉或可逃過枯竭的命運。
在朦朧的視野之中,這晉祠後面的懸甕山上,確實隱隱可見一片墨綠:墨綠,這可是希望之色呀。
2011/07/08
海河點水
六月上、中旬北遊,本來沒有計劃岔到天津去,可我鄉巴佬進京,此前還沒坐過中國的高速火車,在北京參觀過鐵路博物館之後,興致勃然大發,決定去坐京津城際列車。
跑這京津高速鐵路的「和諧號動車組」果真是挺快的,從北京到天津120公里的路程只需半個小時,平均時速240公里。離開北京南站後10分鐘,列車就加速到每小時333公里,十分平穩地向東南方奔馳。這是此程的最高速度了。看來列車跟無碴軌道和窗外飛逝的景物確實相處「和諧」,讓人坐得非常平穩舒適。
買票時選擇了以塘沽為終點站的一趟車,並且索性多花十幾塊錢坐到頭,順便看看那裏是什麼樣的一個地方。原來天津過後,車速就慢下來了,這只有45公里的路程,得跑上十幾分鐘。
塘沽是天津的市轄「濱海新區」的一部分。塘沽站臨近海河,還以為已經到了河口的渤海灣上,可以看到大海,可原來離「圍海造地擴展工程」至今不斷的天津港還甚遠,差不多有10公里。中國之大,由此可見一斑。在這裏只能看到污染十分嚴重的海河下游末段,並且毫無景觀可言。車站附近有不少簇新的高樓大廈,看似住宅小區。但似乎人口不多,車道旁的綠地顯得很清靜。看來車站一帶並非市中心。
塘沽大概沒有很多值得觀光的地方。可不這是星期六的中午,卻竟有一輛雙層觀光巴士停在一處住宅樓房一側的人行道上,閒著沒有運營任務。
在河邊逛了一會,回到車站附近吃過東西,就又坐上了「京津城際列車」,一眨巴就到了天津。隨即把晚上回北京的車票買好了,接著去坐低檔小遊船到河上觀光。
這裏海河的河面不寬,坐在船上,兩岸的景觀都看得清晰。游目所見,除了無數新型的高樓大廈,河岸上又有不少經過重建、改建和修繕的古舊建築,構成很有特色的河岸景區。
這其中袁世凱大皇帝陛下與有榮焉,他當年在這海河邊上的宅邸,如今已經變成了一家高檔酒樓,是否由袁氏後人經營,一時未克查考。
天津雖叫天津,也就是「天子的渡口」之意,但現今早已「無人問津」,一般老百姓過河都悠然用橋,碼頭只有觀光遊艇,沒有渡船。
這天津的橋可真夠多的,全市的大小河流共架著100多條;僅此市區一帶海河之上,就有十多座。而似乎每一座都有獨特的設計,有的更是美輪美奐。由於這裏河面不太寬闊,僅有百米,因而橋都不長,這倒方便觀賞和照相了;走過去,踱回來也不太費時。離天津站最近的是解放橋和赤峰橋。
解放橋是古舊的鋼鐵結構,修建於1926年。此橋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曾有「法國橋」、「萬國橋」、「中正橋」的名稱。
看到這「解放」二字,不免讓我肅然起敬,並且往回想。我想到了,在「改革開放」的初期,有一年我在大冬天裏來到了天津,戰戰兢兢地走到這海河的河面上,觀看人們鑿冰釣魚。那些人們釣沒釣到魚我可是記不起來了,但那髒得發黑的冰面和河水,卻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此來是在夏天,卻看到另一難忘的景象,就是有不少人們,竟在河裏游泳。如今海河經過「治理」,水質該已大有改善,但表面看來,污染大概還是相當嚴重的,且有死魚在河面漂浮。這些人們也許太愛游泳了,以至於愛得豁了出去,豈但不怕污染,甚至無懼河道上穿梭來往的小船、快艇,和偶爾穿插飛馳的水上摩托車。
登岸到了人山人海的「古文化街旅遊商貿區」,沒想到那裏竟也有座「天后宮」,並被列為「天津市歷史風貌建築」。沒有足夠的時間在「古文化街」上逐店領略「古文化」了,光是街面提供各種傳統小工藝服務的小攤就看不完,有刻石的,有做麪人、泥人的,有設計簽名的,有賣繩結的,也有賣葫蘆的。做麪人的還提供依照相片做塑像的訂製服務,真非兒戲!
離開古文化街,沿河邊走到了北安橋。此橋始建於1939年,2008年改建,橋的裝飾設計顯然模仿巴黎賽納河上的Pont Alexandre III, 雖然多了兩組橋墩,倒也美觀。可惜此時天色暗晦,拍不出色澤好看的照片了。從引梯上橋時看見幾個市民在橋頭的河邊釣魚。真想去問問,這河裏釣來的魚能不能吃?可時間太匆促,還是沒去多嘴。
過橋就到了「意式風情區」。這是昔日的意大利租界所在,如今改建一新,不但有意式和地中海式餐廳,也有中式鮑翅菜館。至於裏頭可有意大利食客在吃魚翅,不得而知。
這時還沒到日落時分,天色卻變得異常昏暗。估計是要下雨的徵兆,於是趕忙跑回車站,以免一旦傾盆地下起來,還下個沒完沒了,那時候冒雨回去乘車可就狼狽了。
甫抵車站,果真就掉點了。慶幸沒有淋著。這時天空黑得跟晚上似的,好不嚇人。
接著大雨果真下了起來,然而沒有雷電。僅僅五分鐘之後,整片車站廣場就成了澤國,水深及踝。從商場大樓的排水管排到地面的髒水,跟芝麻糊似的稠,還帶一波一波的大量泡沫,看著叫人噁心。
有些旅客為了趕車,冒雨進站,淋得落湯雞似的。這場大雨嘩啦嘩啦下了不到半個小時,也就嘎燃而止,竟然沒戲了。這時天際又重新清亮起來,太陽也出來了。時候還早,於是又到河邊去倉促觀光,這雨後新晴天氣清,景物可是比先前明朗醒目多了。
車站南面不遠的赤峰橋,在藍天襯托之下尤其好看。此橋2008年建成,它的拉索橋塔是傾斜的,和側旁的建築是一體的設計,明顯是以船桅和船頭為造型,儼然一艘船,別緻而壯觀。
除了觀橋,趁這斜暉尚盛,再貪眼瞜瞜附近的街景,也就算完成了這蜻蜓點水般的「天津一日自由行」了。晚上回到北京,就該計劃去山西的倉促行程了。
跑這京津高速鐵路的「和諧號動車組」果真是挺快的,從北京到天津120公里的路程只需半個小時,平均時速240公里。離開北京南站後10分鐘,列車就加速到每小時333公里,十分平穩地向東南方奔馳。這是此程的最高速度了。看來列車跟無碴軌道和窗外飛逝的景物確實相處「和諧」,讓人坐得非常平穩舒適。
買票時選擇了以塘沽為終點站的一趟車,並且索性多花十幾塊錢坐到頭,順便看看那裏是什麼樣的一個地方。原來天津過後,車速就慢下來了,這只有45公里的路程,得跑上十幾分鐘。
塘沽是天津的市轄「濱海新區」的一部分。塘沽站臨近海河,還以為已經到了河口的渤海灣上,可以看到大海,可原來離「圍海造地擴展工程」至今不斷的天津港還甚遠,差不多有10公里。中國之大,由此可見一斑。在這裏只能看到污染十分嚴重的海河下游末段,並且毫無景觀可言。車站附近有不少簇新的高樓大廈,看似住宅小區。但似乎人口不多,車道旁的綠地顯得很清靜。看來車站一帶並非市中心。
塘沽大概沒有很多值得觀光的地方。可不這是星期六的中午,卻竟有一輛雙層觀光巴士停在一處住宅樓房一側的人行道上,閒著沒有運營任務。
在河邊逛了一會,回到車站附近吃過東西,就又坐上了「京津城際列車」,一眨巴就到了天津。隨即把晚上回北京的車票買好了,接著去坐低檔小遊船到河上觀光。
這裏海河的河面不寬,坐在船上,兩岸的景觀都看得清晰。游目所見,除了無數新型的高樓大廈,河岸上又有不少經過重建、改建和修繕的古舊建築,構成很有特色的河岸景區。
這其中袁世凱大皇帝陛下與有榮焉,他當年在這海河邊上的宅邸,如今已經變成了一家高檔酒樓,是否由袁氏後人經營,一時未克查考。
天津雖叫天津,也就是「天子的渡口」之意,但現今早已「無人問津」,一般老百姓過河都悠然用橋,碼頭只有觀光遊艇,沒有渡船。
這天津的橋可真夠多的,全市的大小河流共架著100多條;僅此市區一帶海河之上,就有十多座。而似乎每一座都有獨特的設計,有的更是美輪美奐。由於這裏河面不太寬闊,僅有百米,因而橋都不長,這倒方便觀賞和照相了;走過去,踱回來也不太費時。離天津站最近的是解放橋和赤峰橋。
解放橋是古舊的鋼鐵結構,修建於1926年。此橋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曾有「法國橋」、「萬國橋」、「中正橋」的名稱。
看到這「解放」二字,不免讓我肅然起敬,並且往回想。我想到了,在「改革開放」的初期,有一年我在大冬天裏來到了天津,戰戰兢兢地走到這海河的河面上,觀看人們鑿冰釣魚。那些人們釣沒釣到魚我可是記不起來了,但那髒得發黑的冰面和河水,卻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此來是在夏天,卻看到另一難忘的景象,就是有不少人們,竟在河裏游泳。如今海河經過「治理」,水質該已大有改善,但表面看來,污染大概還是相當嚴重的,且有死魚在河面漂浮。這些人們也許太愛游泳了,以至於愛得豁了出去,豈但不怕污染,甚至無懼河道上穿梭來往的小船、快艇,和偶爾穿插飛馳的水上摩托車。
登岸到了人山人海的「古文化街旅遊商貿區」,沒想到那裏竟也有座「天后宮」,並被列為「天津市歷史風貌建築」。沒有足夠的時間在「古文化街」上逐店領略「古文化」了,光是街面提供各種傳統小工藝服務的小攤就看不完,有刻石的,有做麪人、泥人的,有設計簽名的,有賣繩結的,也有賣葫蘆的。做麪人的還提供依照相片做塑像的訂製服務,真非兒戲!
離開古文化街,沿河邊走到了北安橋。此橋始建於1939年,2008年改建,橋的裝飾設計顯然模仿巴黎賽納河上的Pont Alexandre III, 雖然多了兩組橋墩,倒也美觀。可惜此時天色暗晦,拍不出色澤好看的照片了。從引梯上橋時看見幾個市民在橋頭的河邊釣魚。真想去問問,這河裏釣來的魚能不能吃?可時間太匆促,還是沒去多嘴。
過橋就到了「意式風情區」。這是昔日的意大利租界所在,如今改建一新,不但有意式和地中海式餐廳,也有中式鮑翅菜館。至於裏頭可有意大利食客在吃魚翅,不得而知。
這時還沒到日落時分,天色卻變得異常昏暗。估計是要下雨的徵兆,於是趕忙跑回車站,以免一旦傾盆地下起來,還下個沒完沒了,那時候冒雨回去乘車可就狼狽了。
甫抵車站,果真就掉點了。慶幸沒有淋著。這時天空黑得跟晚上似的,好不嚇人。
接著大雨果真下了起來,然而沒有雷電。僅僅五分鐘之後,整片車站廣場就成了澤國,水深及踝。從商場大樓的排水管排到地面的髒水,跟芝麻糊似的稠,還帶一波一波的大量泡沫,看著叫人噁心。
有些旅客為了趕車,冒雨進站,淋得落湯雞似的。這場大雨嘩啦嘩啦下了不到半個小時,也就嘎燃而止,竟然沒戲了。這時天際又重新清亮起來,太陽也出來了。時候還早,於是又到河邊去倉促觀光,這雨後新晴天氣清,景物可是比先前明朗醒目多了。
車站南面不遠的赤峰橋,在藍天襯托之下尤其好看。此橋2008年建成,它的拉索橋塔是傾斜的,和側旁的建築是一體的設計,明顯是以船桅和船頭為造型,儼然一艘船,別緻而壯觀。
除了觀橋,趁這斜暉尚盛,再貪眼瞜瞜附近的街景,也就算完成了這蜻蜓點水般的「天津一日自由行」了。晚上回到北京,就該計劃去山西的倉促行程了。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