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可不是佛法梵唄,而是說的法蘭西音樂。
聞樂,有時也真夠費事的。「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孔聖人都難免有所耽溺,消耗時光。
還沒聞過韶。這兩天專門去聽的,是一些略微冷僻的法國音樂,包括 Albert Roussel 的好些組曲。
此公有些傳奇,年輕時的興趣並非音樂而是數學,曾服役於法國軍艦上,因而在當時的交趾支那 Cochinchine (現今越南南部)待過幾年。後來改行作曲。也許在越南期間跟華僑交往而接觸到了中國文化吧,居然寫了好幾首以「中國詩」譯文為歌詞的小曲,這我聽的是其中兩首《Deux poems chinois Op.35》
其一是 Des fleurs font une broderie (花如錦繡),其二是 Réponse d’une épouse sage (慧妻的回覆)。
不怎麼樣了。兩三分鐘的小曲,聽感上沒有妙韻。倒納悶這究竟是哪兩首「中國詩」呢?非要把它弄個明白。
然而那法文歌詞是間接從英文譯本轉譯過來的,法語我也還不曾呀呀學之。就解通了法文歌名也不管用,還是看不出端倪。於是查找一手譯者的英文譯本。
英文一手譯者是「威—翟官話羅馬拼音系統」的修定者不列顛漢學家 Herbert Allen Giles, 這兩首詩是 Li Ho 的 Neæra’s Tangles 和 Chang Chi 的 The Chaste Wife’s Reply.
後一首從篇名上輕易猜得出來,無疑就是張籍的《節婦吟》,只是那 reply 一詞和原題的「吟」字不太對得上號罷了。
《全唐詩》第六函第六冊張籍五卷之首卷
《節婦吟寄東平李司空師道》
君知妾有夫,贈妾雙明珠。
感君纏綿意,繫在紅羅襦。
妾家高樓連苑起,良人執戟明光裏。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擬同生死。
還君明珠雙淚垂,何不相逢未嫁時!
(「何」他本作「恨」,含意更深了)
一般都認為這是一首政治表態詩。詩人假這所謂「節婦」之口,婉拒當時「據青齊,蓄兵勇銳,地廣千里,儲積數百萬,不貢不覲」的「平盧淄青節度使」李師道的招攬。這當年孔子在那裏聞《韶》而至於「三月不知肉味」的齊地,到了張籍的大唐一統年代卻成了一處「藩鎮割據區」。
大抵詩人懾於這位遼西高句麗「藩使」的淫威,不敢明言拒收送來的厚禮,以免遭禍,只好訛說首先欣然收下了,珍之重之而後乃予歸還;自己索性「反串」為一位「妾」,自謂住在跟帝苑相連的高樓上,夫君有武功,給皇家效力呢!這是嚇唬嚇唬對方。卻又不忘撫慰對方的「求愛」失敗,把這逆臣的招攬美語為「愛意纏綿」,實在不為不委屈了!真虧他吟得上口,謄得下箋!
我且咍之,倘使這個李師道正是一位「男同志」、或者「雙性游移」「男同志」,這傷心之餘,或會很受感動而能諒解,並樂意放過拒絕自己「求愛」的這個「妾」的吧。相反若對「男風」沒有正向情感的話,或會厭惡而致噁心,不好意思再來相強了。不過這也真難說得準,大抵唐朝社會的性愛風氣開得很放,人們放得很開,沒準同性性愛和雙性游移性愛,都屬平常,相當普遍,人們多不以為非,也未可知。
又倘使張籍本人正是一位純粹或游移「男同志」,這麼個自喻為妾的吟詩謝絕法,委婉固然還是有點委婉,但委屈的程度卻可以說是趨於零了,甚或吟著吟著,心裏還甜不滋的呢。
另一首譯詩 Des fleurs font une broderie 的原作詩人無疑就是李賀,可不管從這二手的法文譯名、還是一手的英文譯名 Neæra’s Tangles, 都看不出來原來詩題的一點蛛絲馬跡,唯有細閱譯詩的內文了。
Giles 把它翻譯成這樣的一首 rhymed verse:
《Neæra’s Tangles》
With flowers on the ground like embroidery spread,
At twenty, the soft glow of wine in my head,
My white courser’s bit-tassels motionless gleam
While the gold-threaded willow scent sweeps o’er the stream.
Yet until she has smiled all these flowers yield no ray;
When her tresses fall down, the whole landscape is gay;
My hand on her sleeve as I gaze in her eyes,
A kingfisher hairpin will soon be my prize.
Li Ho
9th cent. A.D.
讀來讀去好些遍,到底毫無頭緒。捧著厚重的一部《全唐詩》,第六函第七冊李賀的詩共有五卷之多,若一首一首都瞜它一眼,非得一宿不睏不餓,不知肉味不可!倒是乖乖的還用「谷歌」,作些關鍵詞搜尋吧。這倒不消多大一會就有所獲了,原來就是我從來沒有讀過的這一首:
《少年樂》
芳草落花如錦地,二十長遊醉鄉裏;
紅纓不動白馬驕,垂柳金絲香拂水。
吳娥未笑花不開,綠鬢聳墮蘭雲起;
陸郎倚醉牽羅袂,奪得寶釵金翡翠。
這是怎麼回事呢!?《少年樂》嘛,咋就能翻成了啥的 tangles 的呢?至此不得不再去尋根究底一番,否則無心吃飯,就吃了也不知肉味!
此處 Giles 似乎用了典。十六世紀蘇格蘭史學家 George Buchanan 居住法國期間、就用他精通的拉丁文寫了兩組「性愛詩篇」給兩位 courtesans, 一位作者管她叫 Leonora, 另一位叫 Neæra. 而十七世紀英格蘭詩人 John Milton 的一首輓詩 monody《Lycidas》似乎也正引用了這個豔典:
Alas! What boots it with uncessant care
To tend the homely, slighted, shepherd’s trade,
And strictly meditate the thankless Muse?
Were it not better done, as others use,
To sport with Amaryllis in the shade,
Or with the tangles of Neæra’s hair?
呵呵呵!明白了,原來年輕的 Milton 不去 as others 尋求的「少年樂」, say, to sport with the tangles of Neæra’s hair, 我大唐的年輕詩人李長吉在此前的730多年、可就享個不亦樂乎了!
李長吉 20 歲上「長遊醉鄉裏」,「倚醉牽羅袂」,「奪翡翠寶釵」,除了做詩,這個體弱多病的天才大抵把閒工夫和僅有的精力都花在了那些 tangles of 吳娥’s hair 上了吧,同時還要讓肝臟承受巨量的乙醇。樂乎哉?固樂矣!可惜沒能終極「長吉」,才不過 25—6 歲吧,方從少年入壯年,也就「樂」到了頭,罹病而歿了。
Milton 的《Lycidas》所哀悼的,恰恰也是一位英年早逝的年輕人,同樣只活了 25 歲!巧了,他姓的 King, 莫非也像李賀那樣,是位宗室的後裔?不過這位不幸的年輕人是因為沉船而淹死的,不像長吉那樣害病夭亡。
2018/11/26
此族不食人
此前遠足沙螺洞,出「洞」去往鶴藪水塘時,不禁想起昔年這些新界圍村原住民有很重的地域意識,極不歡迎外人進入。遊人經行村前徑路或田埂,縱不驅逐,也會投以敵視的目光,甚或喝令從速離開。這也難怪,確實當年全區治安欠靖,郊遊者的素質普遍低下,順便當業餘竊賊而盜摘瓜果的,並不罕見。
又想起地理環境相似而面積較小的西貢白沙澳,如今那裏的「一級歷史建築」「何氏大屋」已租與居港西人多年。村中的一所小教堂見證了西來傳教士的功績。早在十九世紀末那裏的村民就已皈依了天主教。
想到了白沙澳村民的皈依歷史,就不禁也聯想到了最近一起美國傳教人強行闖入孟加拉灣的北哨兵島、而遭島民亂箭射殺的奇案。此島島民歷來決絕不歡迎任何外人,來輒饗以箭矢。
據收取了這位傳教人的金錢、違法冒險把他載送到「北哨兵島」的禁區水域內的幾個漁民們的供述,此君甫離自己的獨木舟,踏足沙灘上,就被島民以亂箭射殺,然後掩埋灘上。
報道說這不是此君第一次嘗試登島了。此前因被一個島童的箭矢射中了懷中的《聖經》而放棄強闖。
這位狂熱的傳教人年僅二十七歲,血氣方剛,難怪他居然要問耶穌:那處是不是撒但的強據大本營?他矢志要把那個禁區小島的原始族群引領進入他所篤信的基督世界。
依我看,此君的心智若非為撒但完全佔領,並把撒但誤作耶穌,就絕對不會有那樣荒誕狂悖的言行。
此島雖屬印度領土,但印度政府為了尊重這個絕無僅有、岌岌可危的弱小原始族群不受外界騷擾,同時保護島民免受他們無法抵禦的外來病媒所侵害,實際完全不予管治,並把周圍水域劃為禁區,嚴禁進入。
據說島民在這面積只有60平方公里的小島上生活已有幾萬年之久,歷來與所在群島隔絕,語言獨成一支,鄰近的群島民族都不能相與通話。
早年不列顛帝國殖民政府人員曾登島考察了幾天,捕捉了一個家庭的兩個長者和四個兒童,帶回布萊爾港。六人全部迅速患病,兩個長者隨即死去。殖民政府人員於是馬上把四個孩子放歸原島。然而,外人無從得知、這幾個可憐的病童最終能否存活,而他們身上帶回的病毒隨後又可曾害死別的族人。
這個自以為身負救世主使命的狂熱傳教人、本已料到自己很有可能要死在島上。那些可是連印度政府的直升飛機都試圖射落的原始弓箭手!然而他還是堅持一再登島傳教。
設若此君果真跟島民接觸上了,恐怕最少得住上一年半載,學了語言,方可傳教。然而可以想見,他未必能有那麼長的時間去達成使命,因為僅需潛伏在他身上、於他全然無害的一支非常普通的感冒病毒什麼的,就足以在一兩週內讓整個族群絕滅。
此君之死,可說是一件荒謬絕倫的怪事。哪裏就如他所說、是他所篤信的神的旨意!甚至不可謂之求仁得仁。這樣魯莽地讓「他們所作的、他們不知道」的島民不得已而把他射殺,雖然不必獲罪受懲,到底還是一件不愉快的事。畢竟這個族群並不食人,殺了還得草草掩埋。
事已至此,最感頭疼的大抵要數印度政府了。此君之屍,收則作法自違;不收則「美」人有怨。
又想起地理環境相似而面積較小的西貢白沙澳,如今那裏的「一級歷史建築」「何氏大屋」已租與居港西人多年。村中的一所小教堂見證了西來傳教士的功績。早在十九世紀末那裏的村民就已皈依了天主教。
想到了白沙澳村民的皈依歷史,就不禁也聯想到了最近一起美國傳教人強行闖入孟加拉灣的北哨兵島、而遭島民亂箭射殺的奇案。此島島民歷來決絕不歡迎任何外人,來輒饗以箭矢。
據收取了這位傳教人的金錢、違法冒險把他載送到「北哨兵島」的禁區水域內的幾個漁民們的供述,此君甫離自己的獨木舟,踏足沙灘上,就被島民以亂箭射殺,然後掩埋灘上。
報道說這不是此君第一次嘗試登島了。此前因被一個島童的箭矢射中了懷中的《聖經》而放棄強闖。
這位狂熱的傳教人年僅二十七歲,血氣方剛,難怪他居然要問耶穌:那處是不是撒但的強據大本營?他矢志要把那個禁區小島的原始族群引領進入他所篤信的基督世界。
依我看,此君的心智若非為撒但完全佔領,並把撒但誤作耶穌,就絕對不會有那樣荒誕狂悖的言行。
此島雖屬印度領土,但印度政府為了尊重這個絕無僅有、岌岌可危的弱小原始族群不受外界騷擾,同時保護島民免受他們無法抵禦的外來病媒所侵害,實際完全不予管治,並把周圍水域劃為禁區,嚴禁進入。
據說島民在這面積只有60平方公里的小島上生活已有幾萬年之久,歷來與所在群島隔絕,語言獨成一支,鄰近的群島民族都不能相與通話。
早年不列顛帝國殖民政府人員曾登島考察了幾天,捕捉了一個家庭的兩個長者和四個兒童,帶回布萊爾港。六人全部迅速患病,兩個長者隨即死去。殖民政府人員於是馬上把四個孩子放歸原島。然而,外人無從得知、這幾個可憐的病童最終能否存活,而他們身上帶回的病毒隨後又可曾害死別的族人。
這個自以為身負救世主使命的狂熱傳教人、本已料到自己很有可能要死在島上。那些可是連印度政府的直升飛機都試圖射落的原始弓箭手!然而他還是堅持一再登島傳教。
設若此君果真跟島民接觸上了,恐怕最少得住上一年半載,學了語言,方可傳教。然而可以想見,他未必能有那麼長的時間去達成使命,因為僅需潛伏在他身上、於他全然無害的一支非常普通的感冒病毒什麼的,就足以在一兩週內讓整個族群絕滅。
此君之死,可說是一件荒謬絕倫的怪事。哪裏就如他所說、是他所篤信的神的旨意!甚至不可謂之求仁得仁。這樣魯莽地讓「他們所作的、他們不知道」的島民不得已而把他射殺,雖然不必獲罪受懲,到底還是一件不愉快的事。畢竟這個族群並不食人,殺了還得草草掩埋。
事已至此,最感頭疼的大抵要數印度政府了。此君之屍,收則作法自違;不收則「美」人有怨。
淡入淡出沙螺洞
天氣還真不錯的前些天,到久違的大埔沙螺洞去走了一遭,由港鐵太和站起步,取道九龍坑山。遊「洞」之後則北走鶴藪水塘,到鶴藪圍坐專線小巴回城。
這是一處面積大約一平方公里的山間盆地,東部的李屋和老圍已經徹底荒棄,村舍多半塌毀;「白雲生處有人家」的是張屋,但也已經非常頹敗,看著不禁唏噓。
此「洞」非同小可,政府視為「米埔級」的自然保育區。有關綠色團體獲委重任,計劃推動水稻復耕,重整人工濕地,恢復昔日的稻鄉生態環境。
然而卻有村民持異議,反對政府與有關「發展商」達成「換地」協議,把當年村民出售的土地收回公有,建立自然生態保育區;並要求「發展商」履行為村民原址建房的承諾。有人甚至提出「封村」以為對抗手段。
這是一處面積大約一平方公里的山間盆地,東部的李屋和老圍已經徹底荒棄,村舍多半塌毀;「白雲生處有人家」的是張屋,但也已經非常頹敗,看著不禁唏噓。
此「洞」非同小可,政府視為「米埔級」的自然保育區。有關綠色團體獲委重任,計劃推動水稻復耕,重整人工濕地,恢復昔日的稻鄉生態環境。
然而卻有村民持異議,反對政府與有關「發展商」達成「換地」協議,把當年村民出售的土地收回公有,建立自然生態保育區;並要求「發展商」履行為村民原址建房的承諾。有人甚至提出「封村」以為對抗手段。
2018/11/25
淋雨八仙嶺
今天信邪,沒呆山裏,因為天文台的預報說要下點零散小雨。可是還到了山上。雨下得不小呢。昨天天文台的示意圖本是「雲下五顆小雨點」,今天卻驟變而為「雲下八顆大雨點」了!
我沒備雨衣雨傘,於是又成了落湯雞。為保已淋得半濕的外衣不至全濕,回程坐車不至冷壞,脫下來放塑料袋裏,只穿背心淋著走,學舌蘇軾吟一句:無簑澆雨慣平生!有人說:「冷啊!」我回應:「唔冷,我塊膶仲有充足膶醣。」
從鶴藪走上屏風山,過黃嶺、犁壁山,到八仙嶺,下山到大美督坐車回城。沿途就是一山煙雨潤吾身,哪有一風半景可堪玩味!
年輕時每次要出門到內地去登那些名山之前,必先來拜見「八仙」兩三趟,以操練一下力氣,然後北去。這有固定的方式和途徑,彷如患上「著迷性自迫症」,就是必從汀角山寮路岔入山徑,急步一氣直上純陽峰拜訪呂洞賓,途中不許喝水,不得歇息。這段山徑相當陡,不過大約 1,250 米的徑面距離,高差卻達到 550 米,坡度幾近 1:2, 仰角 26 度。
這八仙嶺我可真是久違了。究有多少年沒來攀嶺已經記不起來了,反正此前一次必在山上那些現今顯得有些破舊的「峰名牌」豎立之前,因為這是我首次見到的新事物。
當年上嶺,就知道兩處山峰了,那是這西面的純陽峰和東面的仙姑峰,中間那是誰跟誰,也就不甚了了了,因為當年沒有「峰名牌」,而地圖上也沒有標示。
現在不但有牌,有地理位置座標,還有山峰的海拔。並且每牌皆附「一覽牌」,八仙列坐整齊。
然而這些峰名的羅馬拼式有些莫名其妙,並非一致的本土粵語傳統拼法。
其中純陽峰、采和峰、湘子峰是「地道」的土法拼式,看來這幾位仙人可能已經入了廣籍,操廣府話。
仙姑峰是「威翟官話拼式」,籍貫一定是北平的吧。鍾離峰、拐李峰和槽舅峰似是粵音土拼和「官話威翟」混雜,籍貫一時還看不出來,莫非是男父北母的結晶,家內需要妥協?
最離奇的要說是這果老峰了,居然拼成了 Kao Lao Fung, 或是本土客家話發音的特異變種分支!?呵呵呵!
我沒備雨衣雨傘,於是又成了落湯雞。為保已淋得半濕的外衣不至全濕,回程坐車不至冷壞,脫下來放塑料袋裏,只穿背心淋著走,學舌蘇軾吟一句:無簑澆雨慣平生!有人說:「冷啊!」我回應:「唔冷,我塊膶仲有充足膶醣。」
從鶴藪走上屏風山,過黃嶺、犁壁山,到八仙嶺,下山到大美督坐車回城。沿途就是一山煙雨潤吾身,哪有一風半景可堪玩味!
年輕時每次要出門到內地去登那些名山之前,必先來拜見「八仙」兩三趟,以操練一下力氣,然後北去。這有固定的方式和途徑,彷如患上「著迷性自迫症」,就是必從汀角山寮路岔入山徑,急步一氣直上純陽峰拜訪呂洞賓,途中不許喝水,不得歇息。這段山徑相當陡,不過大約 1,250 米的徑面距離,高差卻達到 550 米,坡度幾近 1:2, 仰角 26 度。
這八仙嶺我可真是久違了。究有多少年沒來攀嶺已經記不起來了,反正此前一次必在山上那些現今顯得有些破舊的「峰名牌」豎立之前,因為這是我首次見到的新事物。
當年上嶺,就知道兩處山峰了,那是這西面的純陽峰和東面的仙姑峰,中間那是誰跟誰,也就不甚了了了,因為當年沒有「峰名牌」,而地圖上也沒有標示。
現在不但有牌,有地理位置座標,還有山峰的海拔。並且每牌皆附「一覽牌」,八仙列坐整齊。
然而這些峰名的羅馬拼式有些莫名其妙,並非一致的本土粵語傳統拼法。
其中純陽峰、采和峰、湘子峰是「地道」的土法拼式,看來這幾位仙人可能已經入了廣籍,操廣府話。
仙姑峰是「威翟官話拼式」,籍貫一定是北平的吧。鍾離峰、拐李峰和槽舅峰似是粵音土拼和「官話威翟」混雜,籍貫一時還看不出來,莫非是男父北母的結晶,家內需要妥協?
最離奇的要說是這果老峰了,居然拼成了 Kao Lao Fung, 或是本土客家話發音的特異變種分支!?呵呵呵!
2018/11/16
熒熒營螢
前兩次入山,在營地和回程夜行途中都看到了零星的橙螢 Diaphanes citrinus. 這一次可眞夠意思,非常賞臉了,「挑燈」到我這林內楓下營地來訪的浪螢,竟爾此起彼落,目不暇給。看來月前「暴颱山竹」對林木的蹂躪,似於橙螢的地表生態環境沒有多大影響。
固然這片坡林的流螢飛光還遠不如有些境外原始生態保護區那樣火樹銀花,讓人嘆為觀止;但敝客可不願意花巨資勁排碳、大老遠飛到外地去住酒店,並張羅保護區通行證;也不肯報名參加本地的「螢火蟲觀賞團」、隨大夥浩浩蕩蕩、鬧鬧哄哄的去打擾這些挑燈小飛蟲尋求一夜情,並參與污染郊野環境、和踩死無辜的夜行動物。我就懂得這樣駐紮螢火生境,楓下悠閒靜觀的賞看方式。
敝客在營觀螢,看得高興,還是不免略予最低程度的打擾,照例強行邀請幾隻下來拍些寫眞。這倒不難,我只拿個睡墊的布袋朝那燈火明亮處輕輕迎了過去,就能兜著一隻。
此螢一旦被逮,只要把牠輕輕翻倒,讓牠躺個仰八叉,牠就順勢裝死,半晌僵臥那裏,乖乖的一動不動,任隨擺佈,但卻並不「熄火」。
拍過了牠那一雙烏溜滾圓的強力巨眼和兩盞明亮溫熱的神奇「尾燈」之後,把牠還翻過來,等上好大一會,牠大概感到危險已過,就會霍然「復生」,爬去找個合適的位置,振翅騰飛了。
橙螢的「形貌」獨特而漂亮,體色金黃,堪謂「上鏡」。螢火蟲的品種儘管不少,本地據說也就有二三十種之多,幾達全中國已知品種的三分之一,然而我卻認為、沒有比這橙螢更逗、更萌的了。
要給橙螢拍寫眞不難,卻也並非手執照相機就必有所獲,因為牠的演示時間短暫,稍縱輒逝。天黑得差不多了,牠才打起燈籠飛出來,覓偶交配。但不管覓得著覓不著,大約七點鐘就全都「熄燈」就寢了,出沒前後不足一小時。這麼個小甲蟲,那麼亮的熒火,可想在這發光上的能量消耗肯定不少,亮燈飛行自然難以持久。
觀螢,必然想起東晉時車胤「囊螢夜讀」的故事。儘管其事大不可信,其地當時確有旺盛的螢火蟲生態倒是毋庸置疑的。抑不知時至今日,車胤的故里,也就是湖南常德津市新洲車胤村、還能不能看到野生的螢火蟲?
近年內地商人在城市開辦旨在牟利的「螢火蟲展覽」而被當局叫停的新聞,數見不鮮。這些商人宣稱展品都是從「養殖場」購入的,而實際卻是來自「蟲頭」,「蟲頭」則以每隻幾毛錢的成本向鄉民收購,鄉民就去捕捉野生螢火蟲。全國的野螢於是遭逢大災劫!
人們也可以通過網上交易平台,輕易向「養殖場」購買螢火蟲,特快專遞到戶。但由於人工養殖螢火蟲實際非常困難,效率很低而成本高昂,這些「螢火蟲養殖場」出售的,其實也就是全賴「蟲頭」供應的野生螢,所謂的「養殖場」,無疑都是掛羊頭賣狗肉,打著假幌子買賣野生螢牟利罷了。
可幸的是,「淘寶網」近年已經禁止在其平台上買賣活體螢火蟲,就算持有產自「養殖場」的所謂認證,都一概視為野生,不予受理。
不幸的是,內地至今沒把任何一種螢火蟲列入受保護物種名錄,在這個幾乎什麼買賣都能做的國度,「淘寶」以外的交易渠道多著呢,這逾百種的「可憐蟲」只好自求多福了。
固然這片坡林的流螢飛光還遠不如有些境外原始生態保護區那樣火樹銀花,讓人嘆為觀止;但敝客可不願意花巨資勁排碳、大老遠飛到外地去住酒店,並張羅保護區通行證;也不肯報名參加本地的「螢火蟲觀賞團」、隨大夥浩浩蕩蕩、鬧鬧哄哄的去打擾這些挑燈小飛蟲尋求一夜情,並參與污染郊野環境、和踩死無辜的夜行動物。我就懂得這樣駐紮螢火生境,楓下悠閒靜觀的賞看方式。
敝客在營觀螢,看得高興,還是不免略予最低程度的打擾,照例強行邀請幾隻下來拍些寫眞。這倒不難,我只拿個睡墊的布袋朝那燈火明亮處輕輕迎了過去,就能兜著一隻。
此螢一旦被逮,只要把牠輕輕翻倒,讓牠躺個仰八叉,牠就順勢裝死,半晌僵臥那裏,乖乖的一動不動,任隨擺佈,但卻並不「熄火」。
拍過了牠那一雙烏溜滾圓的強力巨眼和兩盞明亮溫熱的神奇「尾燈」之後,把牠還翻過來,等上好大一會,牠大概感到危險已過,就會霍然「復生」,爬去找個合適的位置,振翅騰飛了。
橙螢的「形貌」獨特而漂亮,體色金黃,堪謂「上鏡」。螢火蟲的品種儘管不少,本地據說也就有二三十種之多,幾達全中國已知品種的三分之一,然而我卻認為、沒有比這橙螢更逗、更萌的了。
要給橙螢拍寫眞不難,卻也並非手執照相機就必有所獲,因為牠的演示時間短暫,稍縱輒逝。天黑得差不多了,牠才打起燈籠飛出來,覓偶交配。但不管覓得著覓不著,大約七點鐘就全都「熄燈」就寢了,出沒前後不足一小時。這麼個小甲蟲,那麼亮的熒火,可想在這發光上的能量消耗肯定不少,亮燈飛行自然難以持久。
觀螢,必然想起東晉時車胤「囊螢夜讀」的故事。儘管其事大不可信,其地當時確有旺盛的螢火蟲生態倒是毋庸置疑的。抑不知時至今日,車胤的故里,也就是湖南常德津市新洲車胤村、還能不能看到野生的螢火蟲?
近年內地商人在城市開辦旨在牟利的「螢火蟲展覽」而被當局叫停的新聞,數見不鮮。這些商人宣稱展品都是從「養殖場」購入的,而實際卻是來自「蟲頭」,「蟲頭」則以每隻幾毛錢的成本向鄉民收購,鄉民就去捕捉野生螢火蟲。全國的野螢於是遭逢大災劫!
人們也可以通過網上交易平台,輕易向「養殖場」購買螢火蟲,特快專遞到戶。但由於人工養殖螢火蟲實際非常困難,效率很低而成本高昂,這些「螢火蟲養殖場」出售的,其實也就是全賴「蟲頭」供應的野生螢,所謂的「養殖場」,無疑都是掛羊頭賣狗肉,打著假幌子買賣野生螢牟利罷了。
可幸的是,「淘寶網」近年已經禁止在其平台上買賣活體螢火蟲,就算持有產自「養殖場」的所謂認證,都一概視為野生,不予受理。
不幸的是,內地至今沒把任何一種螢火蟲列入受保護物種名錄,在這個幾乎什麼買賣都能做的國度,「淘寶」以外的交易渠道多著呢,這逾百種的「可憐蟲」只好自求多福了。
2018/11/08
春候凌秋
狂颱一日,異象連週;新楓又醉,春候凌秋。
楓林裏逾百株的楓香樹沒讓那股秋颱「山竹」一竿子打死,這時林內樹冠禿後勃發,春意盎然,滿目嫩紅翠青,彷如陽春三月。
頂篷上空的大片「創口」泰半已經「癒合」,似乎是整個楓香坡林恢復最佳的片區;不但葉片長得比較闊大茂密,並且抽發了不少新條。
一隻小蝴蝶不知怎地似乎特別活躍,竟日在小灌叢上翩然飛舞。此蝶從不扶搖上高枝,林頂光禿還是濃密,於牠無甚相干,不知為何歡欣鼓舞若此。哦,大抵是要找些合適的葉片產幾顆壓歲秋卵吧。
一條小毛蟲似也感知冷天將至,懂得趕緊把肚皮填個鼓脹,以備化蛹越冬。這時候在山大刀頂梢上急躁地尋尋覓覓,無疑想嚼嫩葉。
冷不防一陣秋風颳來,小毛蟲就掉到我的水桶裏去了。雖能浮水,卻不懂泅泳,徒然掙扎了好大一會,依舊去彼岸甚遠,還得我這幸災樂禍的野客為牠攝過存照之後,予以營救放生。此蟲走運了,倘若掉在地上,沒讓我看見,非得立馬叫螞蟻逮去。
又有一條估計相當大的毛蟲、不知啥時候在我的外帳上咬了一個窟窿,從而鑽了進來,懸絲倒掛於外帳和內帳之間,悄然化蛹。
此前一天中午發覺外帳頂上穿了一孔,週邊有環狀污漬,老化已甚的人造纖維材質似受腐蝕,但卻沒有發現蟲跡。於是用強力膠布貼補了破孔,也就罷了。隨後一天起來,惺忪睡眼赫然看到紗帳之外有顆異物懸垂於外帳的帳頂,這才恍然大悟,此物無疑就是先前咬破帳篷的「作蛹者」,如今不但已經解除武裝,並且全身不能動彈,變成一具內裏生機旺盛的木乃伊。
裸蛹摘下來了,野客卻沒有信心能把這個找錯了門的野主安置好,唯有帶回敝市廬,待牠日後羽化了,再予放歸野林。
這裸蛹現在就跟一具木乃伊似的,如無意外,兩三週之後蛻去外殼,卻要化成有足有翅的飛蟲,實在太奇妙了!
不知何故,想到這蟲蛹的羽化,就讓我聯想到了一輯電視節目,說的未來人類可以完全擺脫一具血肉之軀,讓生物性蕩然消失,整套意識經過完美的優化之後,轉為一大堆數字信息,上載到互聯網上永久存放。那時的所謂「人」,就自由自在地「活」在虛無飄渺的純粹電子空間之中,無聲無形,無色無臭,無所不能,無所不有,無處不在,永存不滅,全類互通!
照那說法,自然演化了幾十億年的去氧核糖核酸至此可以休矣,自然之母亦當黯然隱退,既無所謂生物化學,也無所謂生物物理學、分子生物學呀什麼的了,乾脆且無所謂生物了。一切盡是一堆數碼在宇宙間流離!
那該也無所謂「人」了吧。你「亥克」進去全「人類」和所有動物的神經中樞,以及所有植物的生化系統,全給轉化為數字,通通複製過來,去蕪存菁,除錯優化,豈非成了一具純粹數字形式的「萬有大混種」?而最終聯合混交,而成「天下一」,屆時無你無我,無雌無雄,無凹無凸,無豬無狗,無畜無獸,無飯無糞,無美無醜,無苦無樂,無善無惡,無正無邪!?
我自個還悟出來了,那可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了呢,乾脆就是涅槃成佛了吧!
這節目我看了兩三集,越看越覺得荒誕;最近一集沒看上小半就氣得受不了,乾脆立馬從硬盤上刪除了。
竊疑,那節目莫非是那些人體凍存服務商為了誘使更多善於思考的富人入「氮筒」,而資助拍攝的?呵呵呵呵!
楓林裏逾百株的楓香樹沒讓那股秋颱「山竹」一竿子打死,這時林內樹冠禿後勃發,春意盎然,滿目嫩紅翠青,彷如陽春三月。
頂篷上空的大片「創口」泰半已經「癒合」,似乎是整個楓香坡林恢復最佳的片區;不但葉片長得比較闊大茂密,並且抽發了不少新條。
一隻小蝴蝶不知怎地似乎特別活躍,竟日在小灌叢上翩然飛舞。此蝶從不扶搖上高枝,林頂光禿還是濃密,於牠無甚相干,不知為何歡欣鼓舞若此。哦,大抵是要找些合適的葉片產幾顆壓歲秋卵吧。
一條小毛蟲似也感知冷天將至,懂得趕緊把肚皮填個鼓脹,以備化蛹越冬。這時候在山大刀頂梢上急躁地尋尋覓覓,無疑想嚼嫩葉。
冷不防一陣秋風颳來,小毛蟲就掉到我的水桶裏去了。雖能浮水,卻不懂泅泳,徒然掙扎了好大一會,依舊去彼岸甚遠,還得我這幸災樂禍的野客為牠攝過存照之後,予以營救放生。此蟲走運了,倘若掉在地上,沒讓我看見,非得立馬叫螞蟻逮去。
又有一條估計相當大的毛蟲、不知啥時候在我的外帳上咬了一個窟窿,從而鑽了進來,懸絲倒掛於外帳和內帳之間,悄然化蛹。
此前一天中午發覺外帳頂上穿了一孔,週邊有環狀污漬,老化已甚的人造纖維材質似受腐蝕,但卻沒有發現蟲跡。於是用強力膠布貼補了破孔,也就罷了。隨後一天起來,惺忪睡眼赫然看到紗帳之外有顆異物懸垂於外帳的帳頂,這才恍然大悟,此物無疑就是先前咬破帳篷的「作蛹者」,如今不但已經解除武裝,並且全身不能動彈,變成一具內裏生機旺盛的木乃伊。
裸蛹摘下來了,野客卻沒有信心能把這個找錯了門的野主安置好,唯有帶回敝市廬,待牠日後羽化了,再予放歸野林。
這裸蛹現在就跟一具木乃伊似的,如無意外,兩三週之後蛻去外殼,卻要化成有足有翅的飛蟲,實在太奇妙了!
不知何故,想到這蟲蛹的羽化,就讓我聯想到了一輯電視節目,說的未來人類可以完全擺脫一具血肉之軀,讓生物性蕩然消失,整套意識經過完美的優化之後,轉為一大堆數字信息,上載到互聯網上永久存放。那時的所謂「人」,就自由自在地「活」在虛無飄渺的純粹電子空間之中,無聲無形,無色無臭,無所不能,無所不有,無處不在,永存不滅,全類互通!
照那說法,自然演化了幾十億年的去氧核糖核酸至此可以休矣,自然之母亦當黯然隱退,既無所謂生物化學,也無所謂生物物理學、分子生物學呀什麼的了,乾脆且無所謂生物了。一切盡是一堆數碼在宇宙間流離!
那該也無所謂「人」了吧。你「亥克」進去全「人類」和所有動物的神經中樞,以及所有植物的生化系統,全給轉化為數字,通通複製過來,去蕪存菁,除錯優化,豈非成了一具純粹數字形式的「萬有大混種」?而最終聯合混交,而成「天下一」,屆時無你無我,無雌無雄,無凹無凸,無豬無狗,無畜無獸,無飯無糞,無美無醜,無苦無樂,無善無惡,無正無邪!?
我自個還悟出來了,那可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了呢,乾脆就是涅槃成佛了吧!
這節目我看了兩三集,越看越覺得荒誕;最近一集沒看上小半就氣得受不了,乾脆立馬從硬盤上刪除了。
竊疑,那節目莫非是那些人體凍存服務商為了誘使更多善於思考的富人入「氮筒」,而資助拍攝的?呵呵呵呵!
2018/11/02
眺橋
敝野客時而不盡野,偶有趕趕熱鬧遠個足的興致。
從東涌走到大澳,是很不錯的蹓躂路線。沿途可以觀看港珠澳大橋和赤鱲角香港國際機場。
那一天天氣很好,視野也算不賴。在沙螺灣繞到「把港古廟」的後山,打那「香港天文台氣流剖析儀站」的鐵柵門前、走上村民新近土法開拓的「觀景平台」。這裏雖不太高,堪足臨下眺遠,前方正是機場南跑道的末端,毗鄰的港珠澳大橋也就橫亙在眼前。
兩年半前、大橋主體還在施工時、我也曾到這山坡上來一眺遠景,當時還沒有這「觀景平台」,沒能爬到這麼高就被濃密的灌叢所阻,視角也沒有現在開闊。村民看來砍下了好些棵樹呢,或竟是颱風「山竹」所為?
跟一位從深圳過來的年輕人搭了訕。是祖籍寧波的上海人,使用焦距150-600 mm的變焦鏡頭,專門就照飛機,幾乎每一架都照上好幾幀。他說這是第二次過來了,前一次就去了客運大樓,灰濛濛的,視野不好。竊忖這無疑是個飛機迷。深圳機場他當然也去了,虹橋、黃浦更不用說。
我反正不愛坐飛機,對眼前這些排隊起飛的大小噴氣機,興趣並不很大,倒是更樂意照那大橋上往來的巴士。這長達50公里的大橋開通才幾天,無疑是挺新鮮的新生事物。眺著照著,赫然西面飛來一架聯合王國的寬體貨機,飛得很低,看樣子顯然是要降落了。
這可就奇怪了!這南跑道這時候只用作起飛,人家都在兩側的滑行道上排著隊,等待掉頭之後喤然起飛呢,它要降落該到北跑道才對吧。難道認錯了北?這架波音747低飛到了跑道末端的上空,就又迅速爬升,隨之重上天際。這真是莫名其妙的怪事,叫人好捏一小把汗!我沒留意它什麼時候回到北跑道去降落。後來問那上海青年,他說大約十分鐘之後吧。
照過了好些架飛機,估計風向要不陡變,南跑道的起飛方向也就不會更改,於是別過這位九十後飛機迷、和一位本地「觀機者」,下坡離村,一個勁望大澳走去。
快到大澳前的山嘴是距離橋下小船通航水道最近的地方,此處跨度很大,但不讓走大船,上有標示:「船隻長度限制10米」,「高度限制41m」。
不久走到大澳的「嶼北界碑」,時近黃昏。此處跟「東人工島」的距離最短,但也達到4公里,剛好在香港特別行政區區界之外,儘管視野湊合,可肉眼看去,也就那麼一點點了。
到了日落時分才爬上象山的陡坡。到了高處,一個媽媽帶著三個孩子迎面下來,說是從靈隱寺那邊上的山。走得最慢的那個男孩步步「五體投地」,坐著磨蹭下坡。看這孩子的模樣,一望而知她不是他親媽,難怪未受訓練,因而跟不上另外兩個男女少年。原來這位媽媽也沒走過這一塊山頭,並不肯定路向,尋問於我,略顯焦急。我讓她別錯走岔路,也別催那孩子,叫他慢慢走;我說心急了就容易出意外,日落之後不至立馬就天黑,他們還有時間。
確實這白天也真不等他們都下去了才退場,這位媽媽終於還是得用手機的手電照著那個忒慢的男孩走完最後一小段山徑。其時我已經到山上攝得亮起燈火的人工島再下來,趕上他們了。
從東涌走到大澳,是很不錯的蹓躂路線。沿途可以觀看港珠澳大橋和赤鱲角香港國際機場。
那一天天氣很好,視野也算不賴。在沙螺灣繞到「把港古廟」的後山,打那「香港天文台氣流剖析儀站」的鐵柵門前、走上村民新近土法開拓的「觀景平台」。這裏雖不太高,堪足臨下眺遠,前方正是機場南跑道的末端,毗鄰的港珠澳大橋也就橫亙在眼前。
兩年半前、大橋主體還在施工時、我也曾到這山坡上來一眺遠景,當時還沒有這「觀景平台」,沒能爬到這麼高就被濃密的灌叢所阻,視角也沒有現在開闊。村民看來砍下了好些棵樹呢,或竟是颱風「山竹」所為?
跟一位從深圳過來的年輕人搭了訕。是祖籍寧波的上海人,使用焦距150-600 mm的變焦鏡頭,專門就照飛機,幾乎每一架都照上好幾幀。他說這是第二次過來了,前一次就去了客運大樓,灰濛濛的,視野不好。竊忖這無疑是個飛機迷。深圳機場他當然也去了,虹橋、黃浦更不用說。
我反正不愛坐飛機,對眼前這些排隊起飛的大小噴氣機,興趣並不很大,倒是更樂意照那大橋上往來的巴士。這長達50公里的大橋開通才幾天,無疑是挺新鮮的新生事物。眺著照著,赫然西面飛來一架聯合王國的寬體貨機,飛得很低,看樣子顯然是要降落了。
這可就奇怪了!這南跑道這時候只用作起飛,人家都在兩側的滑行道上排著隊,等待掉頭之後喤然起飛呢,它要降落該到北跑道才對吧。難道認錯了北?這架波音747低飛到了跑道末端的上空,就又迅速爬升,隨之重上天際。這真是莫名其妙的怪事,叫人好捏一小把汗!我沒留意它什麼時候回到北跑道去降落。後來問那上海青年,他說大約十分鐘之後吧。
照過了好些架飛機,估計風向要不陡變,南跑道的起飛方向也就不會更改,於是別過這位九十後飛機迷、和一位本地「觀機者」,下坡離村,一個勁望大澳走去。
快到大澳前的山嘴是距離橋下小船通航水道最近的地方,此處跨度很大,但不讓走大船,上有標示:「船隻長度限制10米」,「高度限制41m」。
不久走到大澳的「嶼北界碑」,時近黃昏。此處跟「東人工島」的距離最短,但也達到4公里,剛好在香港特別行政區區界之外,儘管視野湊合,可肉眼看去,也就那麼一點點了。
到了日落時分才爬上象山的陡坡。到了高處,一個媽媽帶著三個孩子迎面下來,說是從靈隱寺那邊上的山。走得最慢的那個男孩步步「五體投地」,坐著磨蹭下坡。看這孩子的模樣,一望而知她不是他親媽,難怪未受訓練,因而跟不上另外兩個男女少年。原來這位媽媽也沒走過這一塊山頭,並不肯定路向,尋問於我,略顯焦急。我讓她別錯走岔路,也別催那孩子,叫他慢慢走;我說心急了就容易出意外,日落之後不至立馬就天黑,他們還有時間。
確實這白天也真不等他們都下去了才退場,這位媽媽終於還是得用手機的手電照著那個忒慢的男孩走完最後一小段山徑。其時我已經到山上攝得亮起燈火的人工島再下來,趕上他們了。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