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31

汲水門大橋

「汲水門」這名稱有些奇怪。若說是海水,滿大海裏儘有,隨處可汲,若汲的淡水,則附近的山澗更盛,何須非到此「門」!毫無疑問,這應是「急水門」之誤。

坐車經由「汲水門大橋」往返大嶼山那是無數次了,就是從來沒在山上或海邊仔細觀覽過這座大橋。那天天色不錯,視野不至太迷濛,於是即興過去遛個彎。


觀大橋,不免回想起兒時走過的鄉村小橋,短短就那麼幾步,橋下也沒淌著許多澗水,當時卻能帶來無限的快感;今日強行詮釋,那是小孩的小腦袋以為駕馭自然,因而感到欣悅。然而每當暴雨帶來大水,也就沒有機會去駕馭了,因為洪流滾滾,不讓出戶玩耍。

有一天,有人不幸掉到洪流裏去了。別人把他救起來時已經昏迷。那該是很笨拙的急救過程吧。由於意見紛紜、七嘴八舌所產生的非常嘈雜的吵鬧,讓我的童年歲月總在憑空想象淹水被救的恐懼。那非常深刻的印象讓我懂得流水的可怕,因而敬佩橋的神聖。稍長成了個野孩子,竟爾愛把遷徙墳場棄置的出土棺木扛回來,把「橋」從陡坡搭到樹杈上,縮短爬樹的「攀程」。

呵呵呵!這可是汲水門大橋,跟個野小子的舊棺材樹橋,豈可同日而語!真是風馬牛不相及!


走到了「二轉」荒村附近的海邊,那水流看似平靜,一點都不急。但是岩岸上卻立著一根「喃嘸阿彌陀佛」方尖碑,無疑透露此處曾生海難。這水道最窄處只有 300 多米,可知水流一旦要急將起來,是可以非常急的;而這嶙峋的岩岸,在急流之中無疑輕易成為遇險船員喪生之地。


隨後走到草灣。那裏沒啥可觀了,就有一座小碼頭。小小的山村並未完全荒棄,還有村民在幹農活。遠看汲水門大橋被小山遮去大半。青馬大橋且在更遠處,小得看不出它的雄偉了。


草灣沙灘一側的山澗出海口倒有一處特別的小型景觀,細細的澗水在赭色的岩邊蜿蜒流出,岩石對側的沙面被潮水盪得異常平滑,海潮慢慢退卻時在澗水的小型沙岸的斜面上刻出一道一道細密的痕跡,有如地圖上的等高線。


溯澗逆走不遠,到了灘緣的潮線之上,那可就沒景了。水裏、沙上,無處不散布著漂浮廢物,讓我看著非常難過。本來該是很美的海灣山村,眼下竟無一處可堪入目!

我居然這麼空想:要我是此村村民,不管費多少工夫和傻勁,漂來一塊撿一塊,非撿它一個乾乾淨淨!有關當局是否有責任去清理,我也懶怠質疑了。

尚幸我非此村村民,工夫和傻勁都可以攢著。於是離開這盈灘的廢物,上山去看芒穗。


接著取道「三轉」,走到大橋著陸大嶼山的橋墩下,在這裏朝馬灣島方向窺看一番。儘管這也叫個「大橋」,但相較「港珠澳大橋」而言,或只能算是小橋一小座而已。


至此當日遊興已盡,須經由「青馬管制區」回到「青嶼幹線繳費廣場」去坐車。那裏停放著一輛很特別的巴士,走近去瞅瞅,原來是一輛特殊「救護車」,每次當可運送成批的傷員。

沒有留言: